APP下载

基于语文课程观的教学内容确定

2018-01-16殷明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殷明

【摘要】本文论述在语文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是确定教学内容必备的“功课”,教师只有深入探究语文学科的课程架构,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观 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34-02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怎么教”即“教学方法”上,而忽视了“教什么”这一最重要的问题。随着新课程向纵深发展,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关注教学内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确定性的讨论引起广泛的关注,讨论不断向深度推进。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也认识到,失去“教什么”这一基本点,所谓“怎么教”就没有了根基。一些专家指出,在教学内容确定方面,目前的现状是:课程层面上教学内容的缺失;教材层面中教学内容的隐匿;教学层面上教学内容的随意。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对课程的应有关照,没有正确的课程观支持的课堂教学,其有效性自然是大打折扣。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因为我们对课程、课程建构与开发的忽视,导致了教师对学习内容分析、构建的缺位。因此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是确定教学内容必备的“功课”。

一、深入探究语文学科的课程架构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然而,课改之初,“去知识化”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许多语文课堂知识被淡化甚至被回避。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删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表述,道出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课程架构的一个巨变,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和重视。重拾语文知识,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抓手。

特级教师薛法根是这样执教《爱之链》的:第一板块薛老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并在黑板上留下“乔伊”二字。第二板块他请学生简要地介绍小说《爱之链》中除了主要人物乔伊,还有哪几个人物。第三板块他让学生说说发生在人物之间的故事,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小说的情节。第四板块他强调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第五板块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小说的结尾。第六板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解读薛老师的教学,我們不难发现,文体知识教学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课上他教学生了解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告诉学生读小说就是要把握人物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把握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就是要关注环境的变化,但这仅仅是一般的小说阅读。《爱之链》在结构上还有一大特点:“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种种意外及巧合构成了小说的情感魅力。教师教学这篇小说,就是要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让学生领略小说的无限风光,从而逐渐爱上小说阅读。

二、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言意兼得”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

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二自然段,笔者围绕这两段话的中心话题“森林里的美好体现在哪里”展开了教学。最初,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读议议,相互碰撞启发,感悟到了野蔷薇的美好。但只看到了这一点“美好”是不够的,笔者又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发现:“森林里的美好仅仅是因为野蔷薇吗?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终于发现:野蔷薇的景美,萨沙一家人的活动、情感更美。阅读至此,学生还仅仅是读懂写了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发现这段话的“言语密码”,即怎么写的。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出了森林的美好,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铺设了一个美好的背景。

语文教学理应从“得言”入手,在“得言”的过程中“得意”。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虽然隶属于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它们是密切相关的。既然课程内容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那么无论教学内容怎样变化,都不能离开课程标准这一依据,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导向。教师的作用,是将专家制定的“理想的课程”转化为教师实际运作的“实际的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从认知价值和教育功能这两个方面发掘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文本教育价值发掘的重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是教师对课程的物化形式——教材这个中介进行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演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课程标准的精髓,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以及“学段目标与内容”,并认真思考如何把这些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教学《九寨沟》,教师首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概括全文内容的段落),其中生字用拼音代替,然后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写出这些生字并依次进行教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拿这段话和全文进行比较,明白这段话是对全文的概括。随后教师请学生用其中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四个词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段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第三自然段是讲前三个四字词语的内容,第四自然段是讲最后一个“异兽珍禽”。教师追问:假如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全文,应该是哪一个呢?学生又找到了主题上的概括词——“人间仙境”。然后教师分别教学三、四自然段,在教学九寨沟山水风景一段时,教师主要解决作者为什么把九寨沟的“平湖飞瀑”作为重点来写;教学“异兽珍禽”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要用“也许”?并且提醒学生这里只写到了异兽,于是出示锦鸡、天鹅的画面,让学生用“也许”的句式补写“珍禽”部分。最后随着音乐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九寨沟童话般的美景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欣赏课件中的图片,一边分角色朗读原文,结束这一课的学习。

这个案例在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方面给了我们两点启示。首先是如何整体感知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把生字新词的教学寓于介绍课文主要内容的段落之中,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而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其次,教师把“课文为什么这么写”的教学置于无痕之中。比如教学“异兽珍禽”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段只讲到“异兽”,而没有讲到“珍禽”。于是文本的“缺陷”(空白)自然而然找到了,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找到了某种需要和落脚点。

基于语文课程观的教学内容确定,从宏观上来说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和内容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就是要结合每篇课文的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决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学习什么,不该学习什么。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