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校本礼仪课程的策略

2018-01-16陈晓妹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校本资源

陈晓妹

【摘要】本文论述构建校本礼仪课程的策略,提出通过搜集古今中外适合小学生的礼仪教育资源、梳理小学阶段国家课程中礼仪教育的内容、整理小学阶段应知应会的礼仪等三种途径,构建校本礼仪课程。

【关键词】校本 礼仪课程 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20-02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我国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将终生受益。然而,在很多学校,学生乱扔纸屑、见到教师不行礼甚至绕道而行、课间在走廊里大声喧哗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学生在礼仪素养方面的缺失。为此,学校构建校本礼仪课程尤为必要。

一、搜集古今中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礼仪教育资源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礼仪教育历来是各民族关注的重点,古今中外许多民族在此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我们需要对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收集与整理,以作为开展小学礼仪教育的校本资源。

(一)发扬优良传统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讲文明礼貌是我国历来的优良传统。许多经典的文献资料、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供了极好的资源。

在开发礼仪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研读了我国传统课程中的二十四孝图,并将其精华编入校本课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逐一了解其中的主人公、故事情节,尤其是主人公孝顺长辈的事迹,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学习《三字经》时,我们重点讲解被传为佳话的“孔融让梨”“黄香温席”两则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承载的丰富的礼仪内涵,并将这些故事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示范资源。

(二)引入他山之石

国外同样重视礼仪教育。虽然其他国家与我国有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但也有许多交融共通之处,这为我们实施礼仪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例如,德国作为二战中的战败国,其迅速崛起与这个民族良好的秩序意识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对德国学校、社会在儿童文明礼仪教育尤其是规则意识培养方面的做法进行了整理,丰富了学校礼仪课程资源。

二、梳理小学阶段国家课程中礼仪教育的内容

(一)与语文教材融合

讲到礼仪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具体学科的融合,就不能不提到语文学科。确实,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命成长、道德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運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领学生良好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就需要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契合学生的礼仪教育的课程内容。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花瓣飘香》《月光启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让学生学会用礼貌用语与人进行沟通;在儿童诵读课诵读童诗《过年了》,巧妙教会学生在过年过节时如何行各种礼仪;在低年级的绘本阅读指导课上,精心挑选《灶王爷》《年》等绘本,让学生了解各种礼仪。

(二)与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合

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成为重要的校本资源。事实上,当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听听、讲讲、说说的层面上,而很少能够在实践层面展开。为此,我们礼仪课程的研究不仅要停留在课堂中,更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礼仪素养的发展。

针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校特设微型德育课程,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班会课、自习课、大扫除等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可以在教室、操场等场所,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鲜明、生动的教育,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得到教育,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使自身的思想得到净化,促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断向着规范、文明的方向发展。

小学的核心工作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教学两个维度。礼仪课程建设就肩挑两头,这就需要我们找准课程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点,不断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三、整理新时代小学生应知应会的礼仪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礼仪”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要与当下的生活进行紧密勾连,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礼仪的认知,做新时代的“文明人”。

(一)强化感知理解,掌握“八礼”的基本礼仪

由于学生原始经验相对薄弱,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于新时代下涌现出来的全新礼仪内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感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奠定认知的基础,更好地促进学生礼仪素养的不断发展。

当前倡导的“八礼”即“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是新时代下对礼仪的全新诠释,对全体公民提出了基本的礼仪要求,这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同样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是引领学生提高礼仪素养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应该对“八礼”中的每一个分项和支点进行细致的研究与解读,尤其是要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入手,提出适切的行为要求,以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进行深化理解,为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勇于实践体验,推行“四仪”的基本礼仪

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质在于“以思促行”,即借助学生内在的道德力量,引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践行,从而将文明礼仪真正地落实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过程中。为此,我们不能完全局限在认知层面,而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通过行动来验证。

以现在提倡的“四仪”——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为例,我们就可以紧扣“入学仪式”和“成长仪式”两个德育发展契机,对学生进行再次教育,对学生提出具体的礼仪要求,以顺应学生生活能力和道德素养的不断发展。

小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我们需要广泛搜集、整理礼仪教育资源,构建一套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将礼仪要求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之中。我们要与时俱进,聚焦社会发展,丰富了校本礼仪课程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礼仪素养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校本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学校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探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