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闻已死”言论看当前新媒体负效应

2018-01-16姜明

活力 2018年19期
关键词:负效应成因分析新媒体

姜明

【关键词】新媒体;负效应;成因分析

2018年3月23日,《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陈季冰先生在腾讯·大家头条发表《新闻已死,无人在意》一文,取得90万级的阅读量和5万多转发。“新闻已死”时至今日已成为一个关乎公众利益的问题,从中我们能看到新媒体迅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负效应。笔者旨在分析负效应的成因以及对未来的几点探讨。

一、新媒体负效应成因分析

1.传统媒体人大量流失

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自始依托互联网传播、新媒体应运而生。2008年,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谓不惨烈:2013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仅邮政报刊亭全国5年就关闭了万余个。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买报纸杂志的人少了。此后,不断有报刊停发、报社欠薪的消息传出。2016年12月28日晚,《国际先驱导报》宣布停刊。2017年伊始,《东方早报》《渤海早报》《京华时报》相继宣布休刊。这一年,随之关闭的还有美国《新闻周刊》。

一些报纸休刊的同时,一些报紙还面临新闻从业人员大量流失的窘境。2013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媒体从业人员存在大量流失的现象,11.44%的媒体从业人员后来脱离媒体,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其中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人员流失最为严重,达到了13.85%。大量媒体人流失导致新闻质量严重下滑。

2.新媒体对量的追求,导致质的缺位

曾有公众号评论,各家报社虽然停刊,但都保留了新媒体部分,这是“失去纸张的枷锁,新闻获得的是整个世界”。然而,从近些年新媒体的发展来看,新闻内容的量是上去了,但质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而这些量更多的还是重复性新闻。

众所周知,新媒体运营是逐“量”的(当然量也是利),而一个原创新闻产品需要很多时间与金钱成本,人员、差旅费、采访设备等等,转载一篇文章又需要多少成本呢?复制、粘贴!于是,在网上大量信息被稀释的压迫下,迅速见效见量成为各家追求的目标。经常能看到,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众多新媒体争分夺秒抢发的,是一句话快讯和官方发布的内容,而对于事件背后的深人性报道,却很少有媒体肯花力气冉去挖掘。

原创新闻越来越少,随之而来,一些旧闻给点新鲜观点,也可贴上“原创”标签。你会发现,某一天全天都在推送的,就是那个爬虫进了耳朵,该如何处理的警惕:那个丈夫戴绿帽,刀砍妻子一家几口的桃色新闻。而当天,世界发生的许多众大事件,都被忽视屏蔽掉了。什么是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但明显,这种文体半径被缩小了。

二、媒体报道增强新闻性的几点探讨

1.新媒体比较传统媒体.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权威性与深入性

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愈发凸显。所以,尚在困境中寻求突围的传统媒体应该守好自己的阵地,发挥好独有优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不遗余力地在新闻报道中追求权威性与深入性。

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无序化、随意化、碎片化、浅薄化等先天缺陷一直为各界诟病,这也更成为网络虚假新闻的催生土壤。许多网友有个共识,在网上看到一则爆炸性新闻,大都会对其真实性有所怀疑,而纷纷去权威媒体报纸或广播电视上求证,其中更包括许多新媒体的小编,网络也几乎天天可见辟谣新闻。此时,正需要传统媒体大显身手。近期备受关注的“假三文鱼事件”“四川女医生自杀事件”“电动车主砍死宝马车主事件”等等,广大网友都想知道事件真相,想知道事件背后的故事。传统媒体如果能坚守住最核心的新闻价值这个底线,何愁没有卖点?

2.探求内容变现创造利润点

传统媒体如今的困境,总体来说即传播渠道失去垄断地位,广告量严重下滑,营收锐减。内容变现,一直是传统媒体在探讨的问题。从目前运营来看,可以从直接变现和间接变现两个方面上下工夫。

一是直接变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矛盾,可以通过“好内容”借助第三方平台吸引流量宣传,最大限度地获得内容盈利。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与今日头条、腾讯企鹅号、百度百家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实现内容变现。

二是间接变现,创新广告经营模式。精准化的内容推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成长性,会吸引来更多的广告客户进行营销推广。传统媒体可考虑通过会员制等方式留住粉丝,交纳一定会费,或参与某项付费活动后,全年免费享有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借助传统媒体与政府、商家关系的天然优势,举办活动变现。统计显示,主打定制化推送和精准广告投放的“今日头条”,其面向大众、定制服务小众、宽传播与窄传播相结合,广告业绩节节高升。

3.媒体新闻报道的高度与普通公众认识层次有一定差距.对于公众认识可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并加以利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其通过研究媒体报道活动和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之间的关系,认为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与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之间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媒体对某新闻事件报道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公众对此新闻事件的认识,如果媒体花大力气报道该事件,不断强调其重要性,则公众也会顺理成章地认为该新闻事件非常重要,可能对白身生活产生影响。传媒可以帮助政府“引导”和“转移”民众的关注,政府的议程如果不借助传媒,就很难得到大范围推广和深人人心。

过去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方式,即我播什么你看什么,存在不接地气等问题。而新媒体一经推出就本着迎合公众心理而发出,如今看来问题也不少。公众喜欢窥探、喜欢八卦,这些内容都已经充斥网络,而真正有意义、有启发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越来越少。这与国家文化宣传政策及倡导的价值观大相径庭。

西方报纸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是政府补贴。由于报纸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历来被认为是“民主的工具”,欧洲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得到政府的补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此方面也应加以重视,补贴传统媒体,让积极的、充满正能量、有意义的报道,引领公众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 2016,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2013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广东校友会成立大会上发布《30年来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3]麦克姆斯和肖1972年发表的《形成议题的研究报告》。

猜你喜欢

负效应成因分析新媒体
从生态角度诠释科学技术两重性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负效应的解决对策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论网络传播中新闻道德的负效应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