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

2018-01-16杨小林蒋礼洋余秋涛垫江县中医院神经外科重庆4083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1期
关键词:指征西医颅脑

杨小林,蒋礼洋,余秋涛(垫江县中医院神经外科,重庆4083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渐加快,交通工具、机械设备等逐渐增多,颅脑损伤患者逐渐增加,其病情凶险,具有极高的病死率,临床有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生存率的关键所在[1]。颅脑损伤是指头颅受到暴力作用引起的损伤,按损伤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轻型颅脑损伤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等,治疗主要采取保守与手术治疗,在发生颅脑损伤后,仅有少数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无手术指征,对该类患者常采用西医治疗,但西医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无手术指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大于8分,经CT检查显示无血肿增大现象,无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未出现病例脱落、失访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6~69岁,平均(42.5±26.5)岁;车祸伤 21例,坠落伤 13例,其他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7~66岁,平均(41.5±24.5)岁;车祸伤 22例,坠落伤 15例,其他13例。排除具有开颅手术指征、神经功能损害、昏迷24 h以上、合并其他严重损害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患者常规止血、降低颅内压、抗感染及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疗效。

1.2.1.2 观察组 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汤,取三七、茜草、当归、桃仁、川穹、红花各10 g,地耳草25 g,水煎取汁服用,每天2次,每次1剂,早、晚分服,根据患者情况可辨证加减治疗,高热痰多者可加桔梗、黄芩、川贝母等;便血者加大黄炭;便秘者加枳壳、生大黄等;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疗效。

1.2.2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CT检查显示出血完全吸收,脑挫裂伤高密度影淡化,血肿明显吸收,脑脊液红细胞少见;(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T检查显示血肿得到有效控制并有淡化趋势,脑脊液红细胞降低超过50%;(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CT、脑脊液检查显示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可评价病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7 8,P=0.037 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凝血功能等均未出现异常。

3 讨 论

颅脑损伤指暴力作用于头颅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脑损伤及颅骨骨折。脑损伤会带来严重后果,需高度重视,颅脑损伤病因较常见的有交通事故、工伤等,根据损伤部位分为颅伤和脑伤,根据症状、体征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4种,轻型颅脑损伤在伤后常表现为昏迷30 min以下,有头痛、头晕症状及单纯性脑震荡,可伴有或无颅骨骨折;中型则表现为昏迷12 h以下,有轻微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血压、呼吸等发生轻微变化;重型表现为昏迷12 h以上,且意识障碍逐步加重或再次昏迷、大部分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并有颅内血肿、脑干损伤等;特重型则表现为昏迷程度深,脑原发损伤严重,去大脑强直或伴其他脏器损伤,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停止;由于其病情严重,致死率极高,有效的治疗具有关键性作用[3-4]。

颅脑损伤患者在继发脑水肿、颅内血肿等时颅内压常急性增高,甚至发生脑疝,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颅脑损伤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降低颅内压,缓解脑受压情况,解除导致脑受压的各种因素,以减轻颅脑二次损害。

继发性颅内血肿是导致二次颅脑损伤的重要因素,及早进行手术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以有效减轻脑继发性损害。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实施颅内降压和止血,对脑水肿明显的患者应给予甘露醇脱水剂、激素和利尿剂等。颅脑损伤后纤维蛋白原、牛肝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黏度等均会升高,在大量使用止血药、脱水剂后血液会浓缩,脑挫伤后血管活性物质和凝血因子释放,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加重脑微循环障碍。在中医治疗方面,活血祛瘀中药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强纤溶活性,加快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吞噬细胞功能,进而促进有毒代谢产物、分解产物的排泄,改善微循环,有利于神经元功能的恢复[5]。

对无手术指征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常用治疗手段为西药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药物对症治疗,但具有较多缺点,如西药止血较快,但如用量过大会导致血栓形成;甘露醇等药物能迅速降低颅内压,但有较大的波动,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肾脏损伤等不良反应,且西医缺乏有效地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的手段[6]。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其创伤则出现气血妄行,于颅内阻塞致血脉瘀阻,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7]。本研究采用活血化瘀汤治疗,该中药制剂以三七、茜草、当归、桃仁、川穹、红花、地耳草制成,三七具有消肿定痛、散瘀止血之功,茜草具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之效,当归能补血活血,桃仁可活血祛瘀,川穹可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红花可活血化瘀、散湿去肿,地耳草能活血消肿,诸药共用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功效,符合中医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原则[8-10]。

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则发挥了较高的协同作用,相互弥补了缺点,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危急,急救时需更快地改善患者病情,西药能发挥更快的作用,而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中药则更具有优势,还弥补了西药所缺乏的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更具有优势,同时,联合治疗同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更体现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整体性优势。

综上所述,针对无手术指征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芦晓溪,赵文.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急诊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679-1681.

[2]凌江红,黄李平,黄熙,等.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J].中医杂志,2015,56(10):836-840.

[3]薛桂亭.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1080.

[4]张云侠.急性颅脑损伤360例诊治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663.

[5]陶惠明,汪传文,户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诊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7):69-70.

[6]李腾飞,冯娟.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69-70.

[7]邱朱星,黄燕青,余丽玲.中西医结合对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3(4):715.

[8]熊寂丞.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48-49.

[9]孟娜.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3):307-308.

[10]杨为卓,黄謙,范延龙,等.基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0):174-175.

[11]张拴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49-50.

[12]陆宝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40):98-99.

猜你喜欢

指征西医颅脑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