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分析

2018-01-16鲍伟

医药前沿 2018年33期
关键词:角质塑形小脑

鲍伟

(平湖市中医院放射科 浙江 嘉兴 314200)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现在临床上发病较多的一种疾病,好发于桥小脑角质区,囊肿较薄,主要是由表皮组织形成,上皮组织脱落角化细胞,形成囊肿,多见于青年和患者;据报道,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大约占颅脑肿瘤的0.5%左右,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1]。有学者认为,CT诊断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检出率,诊断结果准确性较高。为此本次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以收治的15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与病例选择

本实验于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以此时段内收治的15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25~40岁;对照组在23~41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P>0.05。纳入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排除有沟通障碍的,排除有肿瘤的。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患者家属同意。并且都经过切片病理检查确诊。

1.2 方法

给予患者使用西门子16排CT进行诊断,视野25cm,电压120kv,电流100mA,层距3mm,层厚3mm,用CT平扫,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CT诊断的价值所在。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病灶部位及形态表现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15名患者,有10名患者的病灶主要在桥小脑角质区,桥前池,呈现出不规则的宽扁平状,或者是根据患者的脑池进行塑形;有3名患者的在鞍上、鞍旁,表现为分叶状;有2名患者的在颞区,形态为卵圆形。

2.2 肿瘤CT表现

研究所选择的15名患者,其中非典型患者有6例,占比40.0%,主要的表现有肿瘤区脑实质混杂密度,可以看到点状,线状,弧形的钙化位置,增强扫描可以看到患者的肿瘤没有出现强化政治,有9名患者有条索状强化带。典型者有9例,占比60.0%,主要的表现有比较均匀的低密度,位于脑脊液,有较少的条索状表现。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发病患者较多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患者,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胚胎发育的时候就病变,成年后才发病,主要的表现有面部麻木,抽动、疼痛,视力下降,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2]。病灶在桥小脑角质区的,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病灶在颅中窝的,表现为三叉神经损伤,病灶在大脑半球的,表现为偏瘫、癫痫,病灶在小脑半球的,表现为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病灶在鞍区的,表现为视神经损伤,视力降低,眼前运动障碍等[3]。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一般主要常见于桥小脑角质区,CT成像的结果会因为颅底骨的影响,导致肿瘤特征不能正常显示,尤其是比较小的表皮样囊肿,检查起来比较困难,其次由于有的医生临床经验不足,分析不到位,也有可能出现漏诊。使用CT进行薄层扫描,可以有效减少伪影的干扰,增强肿瘤的病灶和周围组织变化的显示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漏诊情况出现[4]。在进行CT扫描的时候,要注意协助患者把头部摆正,保持不动,把机器上的伪影慢慢消除,也可以减少漏诊出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选择的15名患者中,有10名患者的病灶主要在桥小脑角质区,桥前池;有3名患者的在鞍上、鞍旁;有2名患者的在颞区;非典型患者有6例,占比40.0%,典型者有9例,占比60.0%。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大多表现为均匀、不均匀的低密度阴影,形态主要为扁平型和卵圆形,卵圆形的一般在硬膜外,球形居多,密度不均匀;扁平型的在硬膜内,在蛛网膜下腔游走,慢慢塑形。偶尔可以看到钙化的肿瘤在囊壁上;脑池的肿瘤也可以进行塑形,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增强扫描的时候发现,钙化的较少,有点状或者是弧形的增强信息。

综上所述,CT诊断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效果显著,可以进行多方位的重建成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较高,采取进行,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应用。

猜你喜欢

角质塑形小脑
新生儿小脑发育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动动小手和小脑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紫外线A辐射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损伤作用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