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临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

2018-01-16徐洪慧

医药前沿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微柱溶血性乙组

徐洪慧

(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224700)

输血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救治疗方式,然而,由于输血治疗时,自身血液存在一定的排异性,容易出现溶血性反应,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因此,为了提升输血安全,就需要在输血前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做好交叉配血工作,以提升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临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并总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接收并进行输血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输血治疗指证,其输血量在200~400mL之间,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占42例,女性40例,年龄在24~76岁,平均年龄为(45.2±3.2)岁。将所有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处理模式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凝聚胺配血法予以交叉配血,乙组在输血前实施微柱凝胶法予以交叉配血,各组41例。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上,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实施聚凝胺法予以交叉配血,具体为:主侧加入2滴患者的血清至2%的外源红细胞悬液中,并加入0.6mL的Ⅰ号液;次侧加入2滴外源血液血清至2%的红细胞中,并加入2滴Ⅱ号液,用3000r/min予以离心分离。在离心后,移除样品上清液,并加入2滴Ⅲ号液,摇动混匀,若样本凝集时间<1min则为阴性。

乙组在输血前实施微柱凝胶法予以交叉配血,并肌内注射5mg的地塞米松,具体为:用1500r/min转速对患者的血液标本予以离心处理,处理5min,且对供血者及患者及红细胞进行多次洗涤,获取1%的纯净红细胞悬液。在交叉配血中,主侧主要向微柱孔内依次加入患者的50μL血清及外源1%的纯净25μL红细胞悬液;而次侧则是向微柱孔内依次加入50μL外源血清以及1%的50μL红细胞悬液,并放置于恒温箱内孵育15min,之后用900r/min离心转速处理2min,并用1500r/min离心转速处理3min。若是样本底部存在沉淀则表示阴性。

1.3 效果评定

对两组交叉配血灵敏度、准确率、特异性进行记录。同时,记录两组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予以处理,其中(%)代表的是组间率,而(n)代表的是计数资料,“±s”为计量资料,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2.1 组间交叉配血相合率对比

甲组交叉配血灵敏34例(83.93%),准确36例(87.80%)率、特异39性例(95.12%);乙组交叉配血灵敏度、交叉配血准确率、特异性分别为41(100.00%),40(97.56%),10(97.5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溶血状况发生率比较

甲组输血后,出现6例溶血性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14.63%;而乙组在输血后,仅有1例(2.44%)出现溶血性不良反应;经比较发现乙组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组间差异显著<0.05。

3.讨论

输血治疗为临床上常见的急救措施,但若是输血不当,极易致使患者发生溶血状况,对其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为了提升输血安全性,就需要在交叉配血是进行严格的检查。

临床上针对交叉配血,通常采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进行。其中,前者配血时,其溶解后的正电荷凝聚胺跟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唾液经过酸中和之后,会致使红细胞表面电位差降低,并出现可逆性非特异凝集[2]。若是经介质离子中和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使之与抗原抗体结合,并出现非特异性凝集散开,则表示匹配成功。该种方法虽然快速,但容易出现假阳性,灵敏度相对较低[3]。而后者主要利用生物化学凝胶过滤及离心技术、免疫化学操作,让其产生抗原抗体特异反应,并将待检红细胞悬浊液、抗球蛋白试剂等加入到相应的抗体内,让其出现特异性反应,并促使红细胞聚集,在离心处理后,若是未凝集细胞能够通过凝胶的间隙而产生沉底,则表示匹配成功。该种方法灵敏度。准确度较高,且耗时短,能够确保用血的及时性、安全性[4]。同时,该种方法操作程序规范,且检测结果容易保存,能够避免输血纠纷的发生,可以提升临床用血安全性。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乙组的交叉配血灵敏度、交叉配血准确率、特异性明显高于甲组;且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P<0.05。

综上所述,将微柱凝胶法应用于临床交叉配血,其交叉配血相合率较高,而溶血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1]曹红荣,王连友.交叉配血不合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4,27(06):1051-1052.

[2]王婷,陈娟.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3):3183-3184.

[3]林嘉,何屹.微柱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的处理流程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05):581-582,585.

[4]粟明丽.3种交叉配血方法在新生儿输血安全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05):665-666.

猜你喜欢

微柱溶血性乙组
磁性微柱阵列制备及驱动研究*
高精度镍微柱阵列模具的制造*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电化学湿法腐蚀法制备硅微柱阵列
纳米尺寸下铱单晶微柱的力学行为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