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幼儿的传统礼仪

2018-01-15魏琳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幼儿

【摘 要】从古代起,我国就被称成为礼仪之帮,饮食文化更是渊远流长,因此餐桌礼仪是我国的传统传统礼仪的主要礼仪之一。人的生产活动离不开一日三餐,餐桌礼仪是最能表现人品质的一个方面。餐桌礼仪需要长时间良好的用餐习惯养成,需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使幼儿通过餐桌礼仪,树立知行懂理的思想观念,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传统礼仪;餐桌礼仪

一、培养幼儿餐桌礼仪原则

现在家庭经济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形成大人会孩子的过度呵护,尤其在饮食方面缺少节制。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做什么,养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品格。而且因为老一辈人对孩子的疼爱,是很多幼儿需要大人喂饭才能就餐,饮食上也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如吃饭讲话、吃饭看电视、吃一会玩一会等等。幼儿的餐桌礼仪不止体现孩子自身的人格品行,也是家庭教育的体现。幼儿时期是孩子刚开始进行自我认知的萌芽阶段,也是行为礼仪养成的阶段,幼儿时期孩子建立的思想品行将终生影响孩子未来发展。所以,在幼儿时期必须对孩子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培养幼儿餐桌礼仪[1]。

培养幼儿餐桌礼仪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就放松约束条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睁只眼闭只眼或者不在乎。幼儿时期孩子养成的不良习惯在以后的成长时期很难改正。二、培养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如每日三餐按时饮食。三、培养孩子自主饮食的习惯,家长不放心孩子饮食安全,可以在孩子身边守护,但不能由家长代理。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能从容孩子随意吃喜欢的食物,或者偏食挑食,既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二、从生活细节培养幼儿的就餐习惯

幼儿时期孩子思想观念处于启蒙阶段,语言的教育不能被孩子所理解,因此对幼儿的传统礼仪培养应该从生活细节处着手。睡觉、吃饭、玩乐是幼儿时期孩子的主要行为活动,所以培养孩子的传统礼仪从餐桌礼仪开始。对孩子吃饭时的行为举止都要进行规范[2]。孩子在幼儿阶段学习以模仿为主,大人在餐桌上要对孩子的餐桌礼仪起带头作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就餐习惯。餐桌礼仪细节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培养:

1.就餐姿势端正。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做任何事都要行得端、坐得正。

2.长辈先拿碗筷后,孩子再拿。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3.吃饭时不乱跑,不直接用手抓事物。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喜欢的食物要分享不占为己有。让孩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

5.吃东西或者喝汤时要小心吞咽,尽量不发出响声。使孩子懂得礼仪。

6.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教会孩子说话也是需要分时机与场合的。

7.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掩嘴,朝向无人的一边。培养孩子尊重他人。

8.别人给自己填饭菜,要说“谢谢”。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9.筷子不能立插米饭中。告知孩子不能進行不礼貌的行为。

10.不能用筷子敲盘碗。告知孩子这是不文明的行为。

11.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这是不礼貌的。教会孩子与人有爱相处。

12.夹菜要夹靠近自己一边的菜,不要用筷子去搅动菜。培养孩子为他人留空间。

三、培养幼儿传统礼仪的重要性

(一)传统礼仪是幼儿礼貌教育的基础

礼貌教育是树立孩子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的起点,传统礼仪是幼儿礼貌教育的基础,因此培养幼儿传统礼仪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品行的关键[3]。传统礼仪培养有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品行,有自信并尊重他人。传统礼仪有助于孩子成长为一名具有文明素质的优秀之人,这样人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被众人喜爱并得到尊重。知礼仪懂礼貌就是孩子展现出来的一张明信片,美丽的明信片能够自然吸引别人的目光,使孩子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建立和谐愉快的关系,有一个发展的未来。有礼仪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自身也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并具有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传统礼仪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

传统礼仪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一言一行形成自我约束。如餐桌礼仪中吃饭时请长辈先拿碗筷,然后再拿自己的碗筷,从细节之处让孩子有了尊敬长辈的观念,伴随孩子长大,一个小的观念慢慢转化为孩子的行为,对待长辈学会礼让,对同辈比自己年龄大的学会友爱。对幼儿进行传统礼仪的培养,比乏味的礼仪灌输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因为传统礼仪的养成是通过幼儿生活活动一点一滴渗透而成,习惯成自然,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思考这样做的意义,由最初简单的礼仪行动最终转化为文明礼貌的思维意识。在幼儿养成传统礼仪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大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幼儿时期孩子正是接受“言传身教”的时期,细节决定成败,大人不以为意地不良小举止,可能就被孩子模仿学习,不利于孩子品行的建立。

(三)传统礼仪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社会中出现一种叫做“熊孩子”的行为,这就表明幼儿的行为举止已经对社会文明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新闻媒体不断有报道“熊孩子”影响就餐环境、“熊孩子”影响交通秩序、“熊孩子”影响公共文明等等。孩子在社会上的行为举止,也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形象,所以社会文明的构建对每一个而言的,包括具有独立行为的幼儿阶段的孩子。

四、结论

培养幼儿的传统礼仪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对幼儿时期的孩子进行传统礼仪的培养,既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又能为孩子树立高尚的品格,有利于孩子的自我修养,构建健全的人格。培养幼儿的传统礼仪的途径是从生活细节处着手,一日三餐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规范孩子的餐桌礼仪,就是培养孩子传统礼仪的开始。

作者简介:魏琳(1990-),女,籍贯:河北石家庄市人,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

参考文献:

[1]陶倩芸.打造优良家风 引领幼儿文明礼仪[J].考试周刊,2017,(88):170.

[2]黄静潇.慧·爱理念下幼儿餐桌礼仪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07):32.

[3]张鹏.浅谈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05):59-60.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