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VBSE课程的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析

2018-01-15王志斌

价值工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高职

王志斌

摘要: 本文以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学校和老师三者出发,分析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机制,并以VBSE课程为基础,具体分析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最后提出了优化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recessive occupational literac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mbarking from the student, school and teach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recessive occupational literacy, and based on the VBSE curriculum,analyzes the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students' recessive occupational literacy. 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关键词: 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recessive occupational literacy;cultiv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1-0250-03

0 引言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多种途径,且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侧重点应该有所差异。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应该主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且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共同培养。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来说,鉴于应用性、实践性、挑战性和创新性强的专业特性,更应该注重学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1 隐性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同。侧重理论研究的文献会对职业素养下一个概括性的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概念(许亚琼,2009)。有的学者进一步将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中显性职业素养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的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无法直观验证的素养(陈伟民和郑印乐,2011)。侧重实证研究的文献一般会对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如郑永森(2015)在对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研究中,将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确定为文明守纪、工作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责任意识、注重安全、乐于奉献、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公平公正、服从安排、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这些方面应该都是属于隐性职业素养,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隐性职业素养对学生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高职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认知与培养的欠缺,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李明达等,2015)。

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出发,引入隐性知识①概念,参照工匠精神的内涵,将隐性职业素养定义为个体在职业学习、训练和工作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触类旁通、守正创新等价值观类的隐性知识。

2 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隐性职业素养是隐性知识,对于隐性职业素养,个体只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知其内涵和功能,个体隐性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显性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并最终内化为个体的综合素质。郑作龙等(2013)认为,隐性知识具有涉身性、情境性、實践过程性和意向性四个属性,因此隐性职业素养应该也具有这四个属性。具体而言,隐性职业素养的涉身性是指诸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触类旁通、守正创新等职业素养都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充分体会到隐性职业素养的效能;情境性是指部分隐性职业素养存在于特定的工作场景中,个体对职业素养的领悟离不开具体情境的作用;实践过程性是指隐性职业素养的获取只能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职业素养;功能意向性是指个体一旦掌握了隐性职业素养,有助于其促进相关显性职业素养的提高,最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水平。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培育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个体参与。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性,而且很多都是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管理工作,如社区管理、物流管理、物业管理、旅游管理、连锁管理等专业。学生如想熟练掌握各项管理技能和相应的隐性职业素养,自身必须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工作要领和隐性职业素养。第二,场景设置。为了让经管类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经历一些模拟训练,通过这些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工作场景,培养相应的隐性职业素养。第三,教学实施。隐性职业素养的实践过程性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不应该采取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解相关理论和要领,学生在下面听课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应该采用社会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实际的操作来教授学生相关的操作要领和方法,这种过程有点类似于传统的师徒关系或者称为干中学方式,在师生共同实践的过程中,相关隐性职业素养也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了学生。第四,融合内化。当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隐性职业素养,学生就可以将这些职业素养运用到实际职业技能的操作中,并与显性职业素养融合,促进显性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最终将这些隐性职业素养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endprint

综上所述,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机制如图1所示,它是以学生的个体参与为前提,以学校的场景设置为基础,以教师的教学实施为关键,以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融合内化为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VBSE课程与隐性职业素养培育

根据以上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本文认为VBSE课程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学校和老师结合起来,通过仿真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水平。

3.1 VBSE课程简介

VBSE课程将企业的真实经营业务和数据以业务流程的形式通过VBSE实训平台呈现给学生,学生在与真实企业工作环境比较接近的实训室上课,以岗位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以模拟经营为手段,具有高仿真性、强竞争性、跨专业性、强自主性和多互动性的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为师生提供比较真实的模拟场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乐于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而老师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自我解决的问题。因此VBSE课程能够为经管类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实践环境,弥补了经管类专业很难大规模开展校内实习的缺陷。

3.2 VBSE课程中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过程

VBSE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训练自己的隐性职业素养,教师的参与也可以将自己的隐性职业素养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团队建立。VBSE课程以团队建立为开始,但团队的建立既不是由教师指定,也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而是通过招应聘的过程来实现的。一开始自愿成为领导者的学生会主动站出来进行竞选演讲,成功当选后挑选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组建招聘小组,其他同学根据各自的职业喜好主动参与应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和展示部分学生的领导能力,而其他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偏好也会有所掌握。同时教师应当结合礼仪规范指出学生在招聘过程行为举止不规范的地方,让学生进行改正。

第二,内部协调。以VBSE综合版制造业企业为例,工作岗位比较多,涉及企管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仓储部、采购部、销售部、生产计划部等部门,每个部门内部又有不同的岗位。如何保证这些部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需要做好内部的协调工作,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业务操作。VBSE课程中的业务操作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上展示的是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线下需要学生进行实际填写单据并办理相关业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触类旁通,并与上下游环节的同学保持沟通与协调。有时候并不能一次就能顺利完成业务操作,比如支票印鉴敲得不清晰就会被银行退票,这需要出纳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精益求精,以免耽误付款,给企业造成损失。其他岗位的业务也是如此,只要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影响工作业务的开展,因此可以锻炼学生的大局意识。

第四,市场竞争。VBSE课程中自主经营阶段的业务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了,每一笔销售订单或者采购订单都是由各企业自主谈判并签订合同。由于市场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存在比较激烈竞争,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有时可能还比较激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在诚信经营、合法竞争的基础上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

第五,教师示范。VBSE课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但当学生遇到实在不能自我解决的问题时还是需要教师能进行指导和示范,在指导和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展示自身技能水平和隐性职业素养,学生在模仿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领会这些隐性职业素养。

4 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机制的优化

VBSE课程毕竟只是一门课程,课程周期也不长,而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只有实现紧密配合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但在实际运作中目前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就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没有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合力,各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如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相对独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尚未结合起来,另外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未形成良性的职业素养培育校企互动机制(陈伟民和郑印乐,2011)。鉴于此,可以对高职经管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做如下优化:

①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的内容很多都是行业内的最新知识,学生参与职业技能比赛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隐性职业素养。

②着力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学校内部的模拟实践场景毕竟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会各种隐性职业素养,学校应该着力扩大校企合作范围,让学生拥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向企业中的人员学习各种职业素养。

③进一步推行实践教学改革。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養方案中应该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并且可以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也可以推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优秀管理者来学校为学生上实践课,甚至可以要求企事业单位一线人员参与实践课程教材的编写,将他们已经掌握的隐性职业素养融入到学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④完善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考评机制。要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把体会到的隐性职业素养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考评机制来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并对职业素养水平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但由于隐性职业素养很难像显性职业素养那样进行量化考核,因此可以通过学生的其他表现如诚信档案、获奖情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或工作完成情况等来加以衡量。

注释:

①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符号编码或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是个体或组织固有的、个性化的、难以文字化公式化的知识,是通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表现为技术诀穷、判断力、经验、直觉、价值观、目标倾向等(高鹏,2012)。

参考文献:

[1]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9):48-51.

[2]陈伟民,郑印乐.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和分析[J].职教论坛,2011(33):64-69,76.

[3]郑永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5(11):99-103.

[4]李明达,马万锋,王建鹏. “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对高职学生隐性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1):6-9.

[5]郑作龙,朱凤青,孟庆伟,等.行动视域下隐性知识探析——基于波兰尼视角和“行动的体现”理论的考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10):1453-1458.

[6]高鹏.隐性知识学习与企业创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年6月:13-19.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