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化学课程创新

2018-01-15王倩陈媛肖宜春

价值工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程创新分析化学核心素养

王倩+陈媛+肖宜春

摘要:文章针对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化、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资源丰富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考评制度综合化的“五化”课程创新思路。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化學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teaching,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five methods on the course innovation. That is the clear talent training goal, reasonable course structure, rich curriculum resources,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析化学;课程创新

Key words: core literacy;analytical chemistry;cours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2-0251-03

0 引言

我国于2016年9月13日确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其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希望学生能够具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调研,大多企业倾向于选择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核心素养的人才[4-7]。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为企业培养出大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要落实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依靠具体的课程[8]。分析化学是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本文以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对于分析化学课程创新进行初步探索。

1 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定有关组分含量、确定其结构和存在形态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石油、化工、环保、医药、冶金等领域的分析与检验工作。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要求较高、涉及内容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较多。就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面临教学资源贫乏、教具应用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学生则出现缺乏主动学习性、丧失学习热情等现象,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主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受到很大的限制[9-11]。针对现状,本文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提出以下思路。以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思路

2.1 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化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顶岗实习、师带徒、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从而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组成较为复杂,学生数量逐渐增加等原因,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味地强调应用型人才的输出,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出现缺乏自信、学习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现代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满足多种岗位的需求,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等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因此,结合教育部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高校应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角度考虑,注重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素养。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等[12-14]。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才能够落实。因此,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该门课程日常的教学中。

2.2 课程结构合理化

大多数高职院校分析化学的课程结构主要由理论与实训构成,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然而,经调研,大多数需要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企业认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对该门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①选择合理的课程教材。高职分析化学教材应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内容应以实验项目为主线,穿插讲述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并辅知识性、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②增大实践教学比重。从教学效果来看,由于实验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在课堂时间内按照教师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虽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会应用与变通,并没有真正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15-16]。因此,调整课程结构就应该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在实践环节中不断补充理论知识。endprint

③创造企业学习环境。传统分析化学的课程结构包括理论和实践环节,所谓的实践大多是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对于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化工、食品、医药、环保等与分析与检測相关的工作,这类工作常常需要一些先进、精密、昂贵的仪器。然而由于校内实验室的条件有限,学生缺少学习的机会。因此,学校应该多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将进入企业学习作为本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本门课程的结构调整为“理论知识+校内实训+企业学习”的模式,必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自学能力和工作素养。

2.3 课程资源丰富化

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普遍以教材为基础,借助多媒体和板书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仅仅展现课本的基本内容,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板书讲解则很大程度限制了需要动画演示的内容,无法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感觉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具。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在分析化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互联网资源、微课、视频资源、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APP移动资源、慕课在线课程资源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库[17-19]。例如在学习吸光光度法章节中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时,如果只是简单的讲授和操作,学生积极性不够。如果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自学其使用方法,教师进行校正和补充,或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时让学生参与等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使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此外,还可以整合企业、政府、兄弟院校等资源,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和全面的学习平台。

通过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教学做”合一,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利用信息、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核心素养。

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大多数高职院校分析化学的教学采用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实施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多样的教学方式。可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图1):

①兴趣激发式教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热爱这门课程,才会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积极参与。结合本门课程的特色,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通过有趣的生活现象引入到教学中来[20],让学生从奇妙的现象中学习分析化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将紫甘蓝汁倒入柠檬汁和肥皂水后,两者分别会呈现红色和绿色。将神奇的生活现象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情境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现场情况,将教学场地设在实验室,教师进行讲解、操作和演示,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现场情境[21]。例如,教师扮演企业老员工,学生扮演新员工,在“老员工”对“新员工”的指导过程中,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还可使学生适应企业的氛围,了解企业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吃苦耐劳、劳动意识、爱岗敬业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③结构式教学。高职学生的学习往往只是停留于知识的表面,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概括非常欠缺。学生进入社会后面临各种各样全新的事物时,不会独立思考,不懂得变通与应用[22-2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构式教学可教导学生如何将学习的知识结构化,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等核心素养。

④参与式教学。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法、竞赛法、自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4]。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由探索和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

2.5 考评制度综合化

目前,分析化学课程主要采用卷面考试和实践报告的考评方式,考评方式过于教条和单一,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对于本门课程的考核除卷面考试和实践报告外,还应结合课堂参与、平时表现、学生互评、多师评价、企业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应进行全过程追踪,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核心素养的考评[25]。多样的考评方式可以全面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反思、自我管理、终生学习等核心素养。

3 总结

核心素养是态度、技能、知识、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强调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①通过选择合理的课程教材、增大实践教学比重、创造企业学习环境等角度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自学能力和工作素养。

②通过利用现代先进手段,并整合企业、政府、其他院校等资源,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和全面的学习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利用信息、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核心素养。

③灵活运用兴趣激发式、情境式、结构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体,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并采用综合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准确全面地考评。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5):24-26.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7.endprint

[3]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89-102.

[4]郭巍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2):165-168.

[5]陈光洪,陈相亮.企业所需高职人才核心素质调查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1):119-121.

[6]曹保英.职业素养养成视角下的高职生核心职业能力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2):146-148.

[7]王智海.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实践[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8-60.

[8]占昌朝,曹小华,张立明,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工业催化课程教学实践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16,33(5):70-72.

[9]吴巧洋,钟科.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2):260-261.

[10]蒋丽琴,郭晓,徐挺.浅谈高职分析化学课教学[J].科技信息,2011(33):454-455.

[11]莫海燕,刘文娟.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2):49-50.

[12]陈玲.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10,31(12):176.

[13]王智海.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实践[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报,2015(1):58-60.

[14]严宗诚,陈砺,吴妙娴,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工专业工程教育培养机制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5(5):7-10.

[15]李泉.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J].职业,2016(21):158-159.

[16]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

[17]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18]章战士.基于云计算技术支持下的教育领域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5(1):70-72.

[19]谢永朋,徐岩.微课支持下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7):63-67.

[20]韩建军,宁娜.高职药剂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17):150-151.

[21]刘莉萍.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9):137-138.

[22]张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J].教育家,2015(11):82-83.

[23]鐘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25.

[24]王悦秋.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5):53-54.

[25]童艳.基于PISA测试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研究,2016(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创新分析化学核心素养
分析化学实验中常见废液的处理与回收
光化学蒸汽发生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分析化学模块化创新教学开发与应用
TRIZ创新理论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