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综述

2018-01-15刘高秀

价值工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

刘高秀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此领域的学术成果。

Abstract: Monetary policy is one of the main means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s combed,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are summarized.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综述

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validity;theoretical review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2-0228-03

1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否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就是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货币中性(money neutrality)指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实际经济活动不发生影响。哈耶克认为,货币中性的前提条件是保持货币供给量的稳定。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存在理性预期,货币的任何变化及其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都会因为人民的合理预期而抵消,货币对经济行为和经济过程不发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即货币当局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①。而反过来,如果货币供给的变动能够影响实际经济变量,我们就说货币是非中性的。

1.1 货币中性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货币只是笼罩在经济实体上的一层面纱,经济交易的实质是物品之间的交换,货币只是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对商品交易本身没有实质性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减仅只会引起商品价格水平的涨跌②。

D.Hume(1752)进行了另一种表述,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绝对价格水平有影响,对相对价格体系和实际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Patinkin(1965)指出在预算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无货币幻觉③的经济个体的需求函数,取决于相对价格、利率和初始财富的实际价值。当新增货币进入流通市场时,以该货币表示的每种商品的价格、负债额、初始持有货币的名义价值,都将等比例下降,因而相对价格和初始财富的实际价值没有受到影响,每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保持不变④。

1.2 货币非中性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Wicksell在提出货币中性概念的同时,也说明货币保持中性是有条件的,货币不一定是中性的。Wicksell认为货币经济是不同于实物经济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货币对经济活动的渗透和参与,货币决不只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它将通过实现价值贮藏、媒介资本转移等职能对实际经济发生重大影响。因此,若货币使用得当,则货币可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能维持经济均衡,促进经济增长;反之,若货币使用不当,则货币也可对经济产生消极作用,导致经济波动⑤。

为说明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Wicksell把利率区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所谓货币利率(也称为市场利率),是指在借贷活动中实际形成并用以计算借款人应付利息的利率。而所谓自然利率,主要是指相当于新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利率。如果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则货币经济就与实物经济一样,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实现货币均衡。但由于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总是处于变化过程中,变动方式又各有不同,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会不相等。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均衡就会被打破,商品价格、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会发生变动。

Wicksell还进行了累计过程分析。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相等情况中,如果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会导致生产的扩张和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且这个过程是累积性的。不过,这种累计过程是有限制的。当货币利率逐渐被提高到与自然利率一致时,此种经济上升的累计过程就结束了,经济又恢复均衡。但如果货币利率大于自然利率,情形就反过来,会导致生产的收缩和商品价格的下跌。这种经济下滑的累积过程,同样有限制,当货币利率逐渐下降到与自然利率一致时,累积过程也就结束⑥。

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⑦⑧

在经济学理论中,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直接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是否具有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最终取得的效果,实现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投资、消费、生产、国民收入分配、国际贸易、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2.1 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萨伊(1997)⑨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富有弹性的,总是能迅速做出调整,从而实际工资水平能够使劳动市场实现均衡,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经济的产出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水平上。因而,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潜在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增加总需求的政策使AD0右移至AD1,价格水平由P0上涨至P1,但产量仍为潜在产量yf,即增加需求不能改變产量,只能造成物价上涨。所以,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2.2 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学派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市场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有效需求,进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只要存在闲置资源,则总需求的增加就会使产出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但是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增加不能无限制降低利率,所以货币政策刺激产出和就业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还需要借助财政政策的力量来调节经济。

2.3 货币主义学派

20世纪60年代,以Friedman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增长是决定名义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Friedman(1968)和Phelps(1967)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分别用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证明了货币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和长期无效性,即短期内货币非中性,而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主义学派主张货币供给按固定速率增长,即“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并在任何经济状况下都要维持这一速率。endprint

2.4 理性預期学派

美国经济学家Muth(1961)提出理性预期的观点,之后由Lucas(1972)和Wallace(1981)等人加以完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Friedman提出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缺陷,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基于工资、价格完全可伸缩和理性预期的假定,预期变化会迅速传导到价格变化上,中央银行采取的反周期的货币政策都会因为公众的理性行为而抵消,货币政策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无效的。

3 Mundell-Fleming模型

Mundell-Fleming模型⑩{11}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考察货币量、价格、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在商品、劳务和资本自有流动的前提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影响。假设物价水平固定,资本完全流动,于是r=rw,即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模型基本形式为:

(1)式是IS*曲线方程,表明产品市场的均衡。(2)式是LM*曲线方程,表明货币市场的均衡。其中,y是国民收入;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nx是净出口; e是实际汇率;M是名义货币供给;P是国内价格水平; 是实际货币供给;rw是世界利率。

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LM*曲线垂直于横轴,两曲线的交点处决定了均衡汇率e*和均衡收入y*。该模型是分析宏观经济内外均衡调节比较有效的理论成果,但有一些缺陷,比如模型忽略了国际资本市场中存量均衡的分析。

4 三元悖论

在Mundell-Fleming模型的基础上,Paul Krugman(1999)进一步提出了三元悖论,即固定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自主权这三个政策目标是不兼容的,必须舍弃三个目标中的一个。

三元悖论可以用下图来进行阐述。三角形的每个角代表了一个可行的政策选项。对于每个角,顶端的标注表示所牺牲的目标,而三角形的每一条边上的标注表示可以实现的目标{12}。

三角形相邻两边表示可以实现的目标,而对边表示不得不牺牲的目标。根据三元悖论,在固定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自主权之间只能有三种选择:第一种,保持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权和资本完全流动,必须牺牲固定汇率制度;第二种,保持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权和汇率稳定,必须放弃资本流动性,实现资本管制;第三种,保持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性,必须牺牲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权。

注释:

①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市场调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14页。

②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

③货币幻觉是指经济个体只关注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略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里错觉。

④唐.帕廷金:《货币、利息与价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98页-303页。

⑤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现代货币经济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99-202页。

⑥魏克塞尔:《国民经济学讲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90-220页。

⑦王广谦:《中央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199-202页。

⑧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22-25页。

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

⑩J. M. Fleming, 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1962, vol. 9, no. 3, pp. 369-380.

{11}R. Mundell, 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63,vol. 29, no. 4, pp. 475-485.

{12}罗伯特.C.芬斯特拉,艾伦.M.泰勒:《国际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149页。

参考文献:

[1]D. Hume, Of the balance of trade[M]. in E.Rotwein(ed.)Writings on Economics,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752.

[2]M. Friedman,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 vol. 58, no. 1, pp. 1-17.

[3]E. S. Phelps, Phillips Curves, Expectations of Inflation and Optimal Unemployment over Time[J]. Economica, 1967,vol. 34, no. 135, pp. 254-281.

[4]J. F. Muth,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J]. Econometrica, 1961,vol. 29, no. 3, pp. 315-335.endprint

[5]R. E. Lucas and JR., 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2,vol. 4,no.2, pp. 103-124.

[6]N. Wallace, A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 for Open-Market Operati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vol. 71, no. 3, pp. 267-274.

[7]保羅.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市场调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唐.帕廷金.货币、利息与价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现代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2]魏克塞尔.国民经济学讲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3]王广谦.中央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 2004.

[15]J. M. Fleming, 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J].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1962, vol. 9, no. 3, pp. 369-380.

[16]R. Mundell, 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63,vol. 29, no. 4, pp. 475-485.

[17]罗伯特.C.芬斯特拉和艾伦.M.泰勒.国际宏观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有效性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