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调查分析:以理论自信为视角

2018-01-15周绍永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历史虚无主义调查

周绍永

[摘要]本文以云南滇西某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用数据显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理论自信影响的情况,着重从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程度、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态度三个指标点观察,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应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别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社会环境健康因素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整合,同时重视社会实践,提升国史国情教育的直接感受性。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自信;大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05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2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进入新世纪,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并未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而绝迹,相反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历史为手段,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歪曲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贬损中国的民族文化,对当代在高度物质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中国共产党为始终牢固占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高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做到理论自信,只有做到“理论认识主体对所奉行理论的肯定性评价”,才能绝缘于外来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也才能做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持。因此,弄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理论自信影响的有关情况,对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一、问卷基本情况

为真实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影响情况,笔者以云南滇西某地方高校为调查样本,随机选取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8份,有效率为99.6%。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级、专业、民族、家庭情况等,在被调查的498人中,其中文科生402人,理科生96人;2016级446人,2015级50人,2014级2人;民族是汉族的299人,少数民族有199人;家庭出生来自农村的有443人,来自工人家庭的20人,教师家庭出生的有5人,公务员家庭出生的有2人,其余家庭出生28人;第二部分为主题内容调查,从3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认知渠道调查,二是基于增强理论自信的角度调查学生在民族文化、近现代民族国家历史和社会现实方面的认知情况;三是调查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看法。

二、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大学生理论自信的现实表现

(一)消解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各民族共生的精神家园。但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它“抹杀优秀传统文化,消解文化认同,使人们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消融民族精神,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无分辨力的学生只会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贬低传统文化,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自信、自强的重要作用。在问及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72.5%的学生表示喜欢民族传统文化,认为应该发扬光大,并有85.3%的学生认为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却有15.3%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传统文化,有近15%的学生负面看待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调查数据可看出,绝大部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是积极正面的,但在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袭时,学生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敬畏与疏离的矛盾心理,呈现出一幅随波逐流的愚人心态,缺乏对外来思想文化主动甄别的思维力和自信力。

(二)培植出学生对历史冷漠、模糊与反叛的负面心理。问卷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个观点设置问题,从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诠释、社会制度对比几个方面了解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卷选取曾国藩、袁世凯、毛泽东、邱少云4个人作为测评人物。数据显示,有23.3%的学生认为反向调侃戏谑毛泽东、邱少云是人们自由思想的体现,有利于还原更真实的英雄历史人物,还有3.2%的学生认为纯属娱乐,没必要上纲上线。有近73%的学生认同毛泽东最主要的错误是选择社会主义革命得罪了美国,延误了中国现代民主进程,而持理性反对意见的仅占17%。对袁世凯、曾国藩的功过评价竟然有10.2%的人表示他们是功臣;在对辛亥革命是否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的说法,有19.7%的学生持认同态度,还有45.4%的學生持模糊态度;对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前景,有8.4%的人贬低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有近50%的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从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调查来看,一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还是存在偏差,在有的问题上甚至是极端,还有近10%的学生在所有调查的历史问题上持模糊态度,这种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浸染形成的冷漠、模糊和反叛的心理,确实值得高校和全社会去深思,如何才能营造一个好的校内外环境,帮助学生能有正确的历史认知态度去看待过往民族的历史。

(三)对社会政治现实表现为冷感、不坚定。问卷围绕高校思政课必然涉及到几个现实问题中国式民主、特色发展道路、领导核心以及党的指导思想几个关键内容进行设问调查。数据显示,有近20%的学生对中国的民主现状不满意,4%的学生崇尚西方的政治民主。有14.4%的学生对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持悲观态度,认为提法理想化,实现有难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有33.5%持一般认同的态度,有3.2%的学生持否定或无所谓的态度。对不断发展的党的指导思想,有8.2%的学生认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指导思想,而其它思想理论毫无理论性和指导性,4.8%的学生认为都是共产党掌控其舆论阵地,塑造其统治合法性的手段,还有1.8%的学生从功利角度看待这些理论对自己职业发展毫无用处,简单应付考试即可。从调查数据分析,当前面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政治现实环境,有82%以上的学生持积极认可的态度,说明学生对现实国家政治发展的状况主体上是持积极认可的态度,但还有近20%的学生面对所处的社会政治制度环境遭到偏激言论攻击、诋毁时,表现出政治性冷感,警惕性不高,政治立场不鲜明,在谈到中国共产党是否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核心领导者时,还迎合西方的论调,持否定的态度,政治的坚定性、敏锐性和责任意识不足。

三、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大学生理论自信力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正确认知度不足。在回答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个词的了解程度时,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6%的人回答“十分了解”,而有高达59%的学生处在模糊了解阶段,另外还有近38%的学生还处于不了解或完全不知道的阶段。这也从问卷中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选择正确率得到佐證。根据对问卷的梳理,只有15.1%的学生完全将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言论选对,这说明学生并未在头脑深处建立起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免疫机制,很多学生完全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任意豢养的无知幼儿,历史价值观极易受到误导。出现这种局面也可以从学生学习成长环境查找问题的成因。从受调查者基本情况来看,大一学生占90%,他们是才刚进入大学校门不到一学期的新生,才刚脱离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也就不难解释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十分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另外一个原因是有接近90%的学生来自云南各地的农村家庭,而且其中还有40%的学生本身是少数民族,原生家庭语言信息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也会导致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概念到观点内容的模糊、陌生。

(二)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元,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媒介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幻学生心智的主渠道。调查数据显示,在知悉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信息渠道方面,传统的或新型的信息媒体传播力都发挥比较大作用,不论是传统的口耳相传式议论、单项式的传播媒体,还是新型的网络信息媒体,对学生的影响都保持在20%以上,其中学生从网络新媒体获取相关的言论观点人数更高达78.7%。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社会,生活在高校中的大学生不管身处沿海发达省份还是内陆边远省份,由于网络的普及,其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人人几乎可以第一时间被动的或主动的成为某个言论风潮的看客,甚至是参与者,尤其作为大学生的年轻群体,他们是新媒体的超级拥泵,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及时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网络中的新鲜热闹的观点、消息,立刻可以成为学生通过微信、QQ信息传播工具分享的素材。而历史虚无主义在观点内容上通常是借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新鲜诠释去博取受众的关注,甚至是对时事热点问题的歪曲解读抹黑共产党的领导,污蔑社会主义的历史,这些往往会成为政治鉴别力不强、追求新奇的年轻学生乐于分享吸收的内容。大学生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学习成长,思想意识必然会产生偏差,其理论自信的高度更难建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周围信息媒介,确实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流传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中国处于深化改革、利益调整的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结构、经济社会体制和观念意识都在转换更新,因制度性、政策性因素引发的诸如就业难、贫富分化、官员腐败、公共安全突发和阶层固化等社会性问题时刻挑动着普通民众的神经,这些社会性问题的长期存在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扩散提供了机会。而大学生富于创新、感受新奇的心理特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往往会放弃理想目标,转而去追求被扭曲了的社会现实,为实现功利化的目标接受潜规则,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成为自己作为社会人的标准,这些错误思想极大稀释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信度。另一方面,西方不良观念价值的输入也减损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西方国家宣扬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歪曲夸大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错误,利用中国民族、宗教、人权问题肆意丑化攻击中国党和政府,倚仗西方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向国内输送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对于信息传播力偏弱的中国,必然让身处校园的大学生因各种歪曲意识理论的误导而成产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西方意识形态的偏移。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不佳。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帮助大学生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诱导的重要阵地。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通过硬性评估,对高校思政课的课时安排、师资条件、经费投入等做了硬性的规定,也确实提升了思政课在高校中地位。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课堂还是不能完全抓住学生的学期兴趣,有的仍然遭学生厌弃。究其原因,一个方面是思政课本身主要是理论课,以学生功利性的标准衡量,思政课的学习并不能直接教会学生某项技能,不能给学生走向社会后创造收益。调查数据也显示,有30%的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无用,任何教师的讲授都没有兴趣。第二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有的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更多是教材理论的直接宣讲,缺乏多样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震撼式的德育教育,有的更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践教学的承接辅助,有的只是片面迎合学生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但没实现教学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吸引学生听好思政课,应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改变传统思政教育逻辑,从预防、抵制、批判和化解四个环节探寻有效教育路径。

(五)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利用。大学生思想正处于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90后、00后出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却缺乏辨别分析的能力,猎奇心理、反传统心理和崇洋心理比较明显。对于长期被视为经典、圭臬的理论、评价范式,基于他们心理认知上的古板、守旧,他们完全产生不了学习兴趣,但一旦有一种标新立异的学说或“时髦”的野史猛料,他们会选择去追从。由于理性思维能力的欠缺,处于思想形塑期的大学生群体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思想观点的认识容易会依据自己情感、喜好去分析判断,完全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理解某些问题,只会乐于享受网络上、戏说古装剧、野史小说中碎片化、娱乐化、片面化的感官化体验。大学生群体特殊的心理特性,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要求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思考,如何把生冷的政治历史知识通过新鲜的信息传递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

四、提升大学生理论自信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

筑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抵御机制,是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力的重要一环。为此,应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别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社会环境健康因素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整合,同时重视社会实践,提升国史国情教育的直接感受性。

(一)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大學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鉴别力

大学生容易接受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最本质的是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为此,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唯物史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只有正确的认识历史,牢记历史的启迪与教训,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作为高校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时间,专门组织学生开展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优秀成果活动,在形式上可以讨论促学习、以征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目的还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悟经典,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发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育教学手段,比如增加根据教授内容增加社会思潮热点、争论点的解读,对学生关心、好奇的言论点进行辨析,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给学生明晰其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冲突之处。或者也可以结合热点影视剧集内容,以讨论或辩论的方式与教学内容融合来教学,可以避免刻板枯燥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史观下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教学方法、形式上创新,多渠道、多方法提升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辨析历史虚无主义荒谬言论的辨识力。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把社会环境健康因素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整合

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党群工作只能部门应密切配合,创新工作机制,充分用好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工具,打造学校内部自己公信力强、学生喜爱的主旋律学习互动平台。为此,一方面可适时引入社会上正面的热点人物、事迹、文艺作品放在学习交流平台供学生了解评阅,同时也可以把呈现负面意义的人、事、物置入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及时辨明是非,以减少其他信息源带给学生的错误引导。另外,学校自身也可以集合师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创造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校园文艺作品,把校内外具有正向意义的人物、事迹作为创作素材,创作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心灵能得到启迪的文艺作品,将这些文艺作品以图文、文字、音频呈现在学生学习交流平台上,这样既扩大了师生所创作文艺作品的宣传范围,也充分延展了优秀作品的教育价值。依托这种新媒体的信息传递优势,不仅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质,丰富学生课余时间,同时更重要的是借助平台所构筑的校内舆论氛围,把主流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置入学生的思想行动中,也才不会给校外、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有可乘之机。

(三)借助社会实践,提升国史国情教育的直接感受性

现行中国高校生源质量因高校等级、学科质量背景不同,处在地方的高校其生源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反映在其思维的敏捷力、辨别力以及对基础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度不高,单纯校内理论化的思想教育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不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能借助一定有组织有目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目标。比如可以借助清明节、抗战胜利日等特殊节日,组织学生参观战史纪念馆、战地遗迹,让学生“在庄重的情境中培养大学生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增进大学生对历史的价值认同”;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行业一线体验实践,让学生具体去感受现时代党和政府的政策、惠民措施在基层执行的效果,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主体领悟中激起大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担当,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抵制”。

结论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侵蚀着学校教育中传递给学生应有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历史冷漠、模糊甚至是否定,国家、社会、高校应密切联动,坚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价值观的武器去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在具体的宣传教育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对民族历史的正确认知和对社会现实环境的理性分析,最终也才能实现学生内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口头式的坚信到自信的转化。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历史虚无主义调查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