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事没事扎针灸?别这样养生

2018-01-15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外感漏气针灸

相对于药物的固有属性即“药物副作用”而言,针灸算得上是一种绿色疗法。出于养生的目的,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认为,既然是绿色疗法就可以“经常扎”,甚至“天天扎”。事实上,这样针灸并不能产生想象中的治疗效果“无限叠加”,身体也不会因此更加获益。

1.常常针灸≠效果最大化

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扎针灸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长时间、不间断地针灸刺激或持续多日的针灸治疗,并不能保证针灸效果的“无限叠加”。

在多数情况下,如慢性疼痛、月经病、周围神经病等,有适当的治疗间隔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患者的“针刺得气”,从而起到扶正祛病的作用。所谓“针刺得气”是指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有一部分疾病如急性的疼痛、实性的呃逆(俗称“打嗝”)、外感咳嗽、急性泻泄、突发性耳聋等,建议由专业针灸大夫天天针刺,甚至每天两到三次,以便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除此以外,不建议人们出于养生目的盲目“经常扎”“天天扎”,应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来选择合适的针灸疗程,使针灸作用最大化。

2.针灸前后有讲究

针灸是一门精细化的诊疗方法,在针灸前和针灸后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否则不但达不到疗效,还可能危及健康。

注意不能在过饥、过饱、过劳或醉酒的状态下进行针灸。针灸前要保持轻松的心情,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尽量不化妆、刮舌苔、喷香水,以免影响医生对身体状况的正确判断。针灸前去一次卫生间,避免针灸后留针(指进针后将针置于穴位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停留一二十分钟)出现不适,或针灸腹部时对膀胱产生刺激。

针灸后要注意皮肤清洁,不需要专门进行皮肤消毒,只要不接触脏水、油污等即可,以避免针眼感染。同时,不可立即洗澡、洗头、接触冷水、外出吹风或吹空调,否则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外感症状(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湿)或针眼局部轻微感染等。另外,患者还要进行充分的休息。

需要说明的是,针刺治疗是将针灸针刺入穴位或病变处而起作用的,针灸从业者除掌握针灸相关理论外,还要求有一定的解剖知识基础,尤其是对一些危险部位的解剖结构要了然于心。因此,建议患者前往正规的医院了解自己是否适合针灸疗法,并由专业人员实施针灸,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3.出针后少量出血属正常

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围绕针灸开展了系统科学的研究,除了骨关节疾病以外,针灸对血管类疾病、神经类疾病、慢性胃肠疾病、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美容减肥和部分皮肤疾病都有显著治疗效果。

但关于针灸的认识和针灸的实施,目前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针刺穴位不应出血”是最普遍的誤区。

临床上,一些患者认为针刺不应出血。若看到起针后出血,患者尤其是初次针灸的人会感到害怕,认为“没扎好”。实际上毛细血管遍布全身,针刺入穴位后,有时穴位下的毛细血管也会被刺破。若出针后皮肤有少量出血或局部小范围瘀青均属正常,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出血”来说,在中医疗法中并非禁忌,比如一些热病、瘀滞类疾病还会用到放血疗法。所以,患者不必对针刺部位少量出血过度紧张,用干棉球按压片刻即可止血。

“扎针会使人体漏气,尤其是老年人、久病的人不适合扎针”,这也是常见的误区。日常所说漏气的“气”和中医理论所提到的“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不是像气球那样,有个小口,里面的气就会漏光。

所谓人体里面的“气”,在中医理论里指的是“正气”,是人体的正常功能和脏腑器官的机能。医者通过相关的穴位组合并使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可以补充人体所需,增强人体的脏腑功能。这就是针灸里所说的“补气”,也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针灸临床治病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会出现所谓的“漏气”。

(健康报)

猜你喜欢

外感漏气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你可真淘气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一起220kV GIS漏气缺陷的处理和原因分析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CNG加气母站压缩机漏气回收系统改造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