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内经》“阳明”本义

2018-01-14王栋常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三阳灵枢内经

王栋常虹

1.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西安 712046 2.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阳明”是中医学三阴三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医学术语,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构建《伤寒论》六病模型的重要基石,然而如此重要的基本概念问题,在中医学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那么,理清“阳明”的真正含义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了!《内经》中“阳明”之本义究竟为何?“阳明”所含阳气到底是多少?因为在《内经》中既有“阳明”是“三阳”的记载,又有“阳明”是“二阳”的记载,由此后世医家,有认为“阳明”是二阳的学者,亦有认为“阳明”是三阳的学者。医家们对“阳明”究竟所含阳气的多少,各抒己见,争执不下。这给我们中医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给我们中医的临床带来了很多的迷茫。故而理清“阳明”所含的阳气究竟是二阳还是三阳?探究清楚其本质含义,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阳明之概念

“阳明”是中医学特有的哲学概念,是中医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在中医学三阴三阳体系中三阳根据所含阳气多少划分,阳气盛极的状态叫做阳明,阳明对应《伤寒论》六病模型有阳明病,对应经络系统有手足阳明经脉、手足阳明皮部、手足阳明经筋、手足阳明经别等,对应脏腑有阳明胃腑、阳明大肠腑。

“阳明”这一哲学概念的产生是在传统阴阳哲学概念“四象”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比如《系辞》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者,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矣,此乃阴阳的二分法。到了《内经》增加了“阳明”、“厥阴”概念,例如《灵枢·阴阳系日月》:“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变阴阳二分法为阴阳三分法,使三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成为中医学特有的阴阳哲学分类法,在阴阳对立的四象状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之基础上增加了阳气盛极转阴的阳明[1]、阴寒盛极转阳的厥阴,这样的阴阳转换,使阴阳消长关系变成了如环无端的太极阴阳鱼,为医圣张仲景建立六病模型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阳明”的本意是什么呢?让我们回到它的出处来看一下,阳明的出现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那么什么是“两阳合明”呢?在《灵枢·阴阳系日月》:“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中阴阳是日月的意思,用银河系的太阳星表示一身之阳气,本篇记载的阳气从少到多,依次是少阳到太阳再到阳明,对应的月份分别为:正月六月对应足少阳,二月五月对应足太阳,三月四月对应足阳明。我们可以看出,阳气在正月六月为少阳,阳气到二月五月为太阳,月份分别从一月二月与六月五月向中间的三月与四月相合,因为三四在月份上靠近,故叫“两阳合明”,同时,阳明对应的经脉足阳明胃经在人身体的前面也相合,所以叫“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2]。

2 阳明阳气多少之争之由来

三阴三阳中阴阳二气的多少: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对“阳明”到底是二阳还是三阳,争议却很大。这其中的原因与《内经》中有关“阳明”的论述不一致密切相关:如记载阳明为二阳之说,见于《素问·经脉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及《素问·六微旨大论》“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记载阳明为三阳之说,可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腹中论》、《灵枢·终始》、《灵枢·经脉》、《灵枢·禁服》、《灵枢·热病》、《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灵枢·诊疾论尺》、《灵枢·五色》等16[3]篇中,这些篇章中皆指出阳明的气血最盛,为三阳。

正是由于《内经》中对阳明的论述有“二阳”、“三阳”的描述,以至于历代医家对阳明所含阳气多少的论述各执一词。方药中[4]先生认为“三阳之中以少阳阳气最少,阳明次之,太阳阳气最多,阳明又叫二阳”;今人徐氏[5]认为“阳明是二阳”。更多的学者支持“阳明为三阳”一说,如黄龙祥[6]教授《中国针灸学史大纲》认为“阳明为三阳”;郭霭春[7]引用《淮南说林》曰“阳明肠胃多气多血,含阳气最多,为三阳”;高士宗[8]“阳明......阳气最多”;李鼎[9]“阳明阳气最多,其次为太阳,其次为少阳”。

3 阳明之二阳本意

二阳一说确实见于《内经》原文,如《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但《内经》所指二阳,其本意却并非阳明。例如《素问·经脉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原文并无阳明一词出现,后世学者根据“心脾”二字与《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将两句话叠加,强解“二阳之病发心脾”之二阳为阳明[10]。《素问·经脉别论》讲道“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其目的旨在用阴阳来分类脉象,阳是指属性为阳的脉象,故“二阳之病发心脾”之二阳本意,为两种属性为阳的脉象[11],而非中医学三阴三阳哲学概念的“阳明”。再看《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大家只看了前一句话,而忽视了后一句“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如果,我们将全句通读,也就不难理解《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指的还是两种属性为阳的脉象,同时出现在阳明经脉传至手太阴,而非中医学三阴三阳哲学概念的“阳明”;再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指的是五运六气的六气中三阳在一年主气中出现的先后次序:首先出现的一阳叫少阳相火,其次出现的二阳叫阳明燥金,最后出现的三阳叫太阳寒水。这与三阳的阳气量的多少无关,只是五运六气学说“主气”三阳出现次序的先后。清楚了以上两点,就明白了《内经》“阳明”二阳的真实含义: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

4 阳明之三阳机理

《素问·阴阳类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指出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其气盛,行于三阳,另外《灵枢·经水》:“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更进一步指出,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三阴三阳所属足部经脉气血的量由多到少依次是: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灵枢·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也指出“阳明”气血最盛,正是因为“阳明”气血阳气最盛,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腹中论》、《灵枢·终始》、《灵枢·经脉》、《灵枢·禁服》、《灵枢·热病》、《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灵枢·诊疾论尺》、《灵枢·五色》等16篇以阳明为三阳。《内经》人迎寸口脉明确提出了阳明“人迎大三倍于寸口”、太阳“人迎大二倍于寸口”、少阳“人迎大一倍于寸口”将三阳阳气量的多少规定为三阳为阳明,太阳为二阳,少阳为一阳。仲景《伤寒论》在三阳病发热的分类中:少阳“往来寒热”是低热,寒热往来;太阳“恶寒,发热”是恶寒与发热并见;阳明“但发热不恶寒”并且“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热型最高,所以从《伤寒论》三阳的热型来看,阳明是三阳、太阳是二阳、少阳是一阳,这正是阳明阳气盛极最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内经》中“阳明”二阳说的真实含义有二: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阳明”在《内经》中的“三阳”之说,是指人体阳气盛极的状态。所含阳气的量最多最盛,是以《灵枢·经脉》篇载“阳明病为三盛 ”。故而理清《内经》“阳明”本义这个学术内涵,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实践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三阳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罪恶聊天群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