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效果

2018-01-12董莹盈占建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30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

董莹盈+占建华

[摘要] 目的 探討积极心理学干预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90例,采取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学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理学的基础上使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为1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电话和门诊复查,观察组回访发现有3例(6.67%)复发情绪障碍,对照组有10例(22.22%)复发情绪障碍,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有着显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复发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青少年;情绪障碍;干预治疗;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30-0023-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emotional disorder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adolescent emotional disorders who were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Randomized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divide the patient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psychology. Relevant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negative moo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5.5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48.8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3%, and 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62.22%.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telephone re-check and outpatient re-check 6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3 cases (6.67%) showed recurrent emotional disorders,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10 cases (22.22%) showed recurrent emotional disorders. 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dolescent emotional disorder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negative emotions, with low recurrence rate. It h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endprint

[Key words] Adolescents; Emotional disorder; Intervention therapy; Positive psychology

情绪障碍是指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症等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青少年期间的心理症状[1]。比较常见的焦虑、抑郁、学校恐惧症等属于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类别。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往往性格不稳定,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更大的情绪波动[2]。特别是那些具有负面性格特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可能是一种比较痛苦的消极情绪体验,对生活有消极的看法,经常感到紧张和不愉快,会导致严重的焦虑和抑郁,产生一定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3]。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期于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念,由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明,“致力于科学研究人民的实力和美德”,主观经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科学研究开发其制度体系。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传统是互补的[4]。许多心理学家关注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建立的临床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建立了干预系统病因,诊断和建构的积极心理导向。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一般内容,临床干预制度及其实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精神心理科收治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90例,将入组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使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对照组45例患者仅使用常规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11~22岁,平均(13.43±1.56)岁,病史1~6个月,平均(3.91±0.59)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1~25岁,平均(14.97±1.02)岁,病程1~7个月,平均(4.11±0.7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均衡性较好。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范围11~25岁,性别不限;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特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5];③患者本人和监护人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认定符合伦理要求。排除标准:①排除有智力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者[6];②排除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1.3方法

在对照组的心理干预当中,给予患者常规的运动、饮食、清洁以及常规心理干预工作,促进患者对待生活保持一种积极的认知,让患者认为自己可以更加聪明更具有魅力,不断地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同时鼓励患者进行一些积极的集体活动,让患者的生活逐渐远离消极的事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首先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主流心理学以个人消极心理层面为研究目标的局面,加強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心态调整。通过实施劝告、安慰、支持、解释、保证等言语交流,使患者树立与情绪障碍抗争的信心;认可青少年内心当中的美德和价值观,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关注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以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对青少年的美的培养进行正确引导,以填补正常心理活动当中的心理学研究的空白,促进青少年人性积极一面的恢复,通过挖掘处于困境当中的青少年个体的自身潜能,可以做到行之有效的预防。通过教育纠正患者对多方面情绪的错误认知,向患者传播正确的情绪障碍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的生活理念;动员家庭及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如放松训练、正强化、生物反馈及暗示治疗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分析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原因,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以下假设:“真正”的情绪障碍是缺乏一种性格或美德的力量。性格力量与精神障碍的原因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关系,即特定的力量可能减少特定群体发展的障碍。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寻找幸福的真谛。

1.4 观察指标

心理健康评估[7]:治疗后1个月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项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耐受力、心理活动的节律性、意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受创后的康复能力。每一项满分为10分。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抑郁症状的治疗进行简单的评估[8],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为各条目累计分除以80,得分0.5分以下的患者为无抑郁,为治愈;0.5~0.59分为轻微抑郁,为显效;0.6分以上为中至重度抑郁,为无效。统计患者在心理干预后出现的抑郁、恐惧、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和情绪障碍复发率,并对此类数据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健康评估情况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耐受力、心理活动的节律性、意识水平和心理受创后的康复能力等健康状况评价,明显优于采用基础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积极心理学干预后,出现恐惧、焦虑、愤怒不良情绪障碍发生率为1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结束后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抑郁症状评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后进行电话和门诊复查,观察组回访发现有3例(6.67%)复发情绪障碍,对照组有10例(22.22%)复发情绪障碍,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0,P<0.05)。endprint

3讨论

焦虑和恐惧是由于第一次的创伤经历而深刻植根于潜意识当中的心理现象,体现在内部矛盾和预防冲突中[9]。有研究理论认为[10],青少年早期经历了母婴分离的不安全感和未满足的情绪需求,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个性受父母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母亲的情感态度和教育[11]。行为主义理论是通过学习条件反射,如一些焦虑相关的性状或神经质的母亲,经常对青少年造成负面情绪,从而使焦虑的孩子更加倾向于不良情绪的发生,获得焦虑和恐惧[12]。相关理论认为,青少年的焦虑抑郁与消极的看法、在新情况下遇到各种紧张事件、生活上的矛盾无法解决,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严重的精神刺激更有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13](PTSD)。临床观察表明,患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往往都受到了来自父母过多的关注或过度的干扰。积极心理学干预可以诱导青少年发现事物中积极的一面,进而对青少年的情绪障碍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13]。积极心理学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成为一种心理学干预趋势,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情绪障碍当中,Proyer RT[14]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可以提高青少年幸福感,可以激发兴趣和个人潜能,并且降低抑郁水平。

积极心理学倡导普通人群处理如何在良好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如何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更好地在某一领域充分发挥潜力等方面相关心理研究[15-16]。要求心理医生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心理学治疗情绪障碍,使人类生活更丰富,充满意义,识别和培养人才[17]。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心理学放弃了两项任务,成为情绪障碍的科学治疗,导致各种研究重点包括情绪障碍、并发危机及相关治疗、成瘾、少年犯罪等方面的问题,但并不认真对待人类发展的积极因素,导致传统的普通公众心理学被认为是病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18]。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美德和积极特质及如何让生命具有意义的学科[19],与现有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主要区别在于已有心理学主要针对病态人群,而积极心理学针对普通人群同时,前者更强调从病态到健康的过程,后者则研究如何让正常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就研究本身的取向和目的而言觉得后者很有价值。关注点发生了改变,并且每一个发现都可能为人类幸福带来很大影响[20]。积极心理学有很多研究方向分流。比如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特质等。以积极情绪和积极特质为例,无论多么强烈的积极情绪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恢复原有状态。也就是幸福并不是源源不断的,它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心理治疗有三个问题:第一,无论是心理治疗研究结果,非实验性研究对各种疗法的整体效果的结果都更大。实验研究结果对特定的效应治疗;第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时,往往会对自己的特点进行细化,即几乎所有类型的心理治疗对心理治疗的具体比较有显著影响,或者当显示具体效果小;第三,研究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和药物都发现了几乎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这表明有效的心理治疗,治疗师有意或不使用“非特异性”、“技能”和“深度策略”[21]。积极的心理干预将成为缓解传统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的新兴治疗技术的有益补充,将导致积极的心理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力量[22]。预防是最重要的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机制,积极心理学普遍的预防观点是很多人力量可以对抗情绪障碍,减少缓冲,包括勇气、未来感、乐观主义、人际关系技巧、信念、希望、忠诚、毅力、适应趋势、洞察力[23]。所以预防青少年情绪障碍需要做好以下三点:①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化解消极情绪,提高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发掘自我价值,树立正确认知,激发青少年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最大潜能开发和利用。③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的学校支持、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人家关系、来自他人的鼓励与赞美,都有助于产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利于心理健康。总而言之以上积极心理学干预,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积极心理学会用心理和认知的方法重构现实,关注积极的方面,这点看起来跟自我安慰类似。但其重要的区别是:积极心理学是通过换一个角度看事情,拉长时间看事情的方法来重新看待现实,找出改变的方向和方法[24],而不是否认事实、“自我麻醉”和“即刻忘却”。现实是客观的,但是看法可以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在承认一个事实侧面的基础上,看到不同的侧面;在承认此刻事实的基础上,看到前因后果、长远改变的可能性。积极心理学的思路是:承认客观的现实——积极重构现实——找出改变的方法去行动。当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实践应用尚不普及,同时人的情绪是天生存在的,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其意义。积极心理学注重积极心理的作用,扭转人的消极看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而爱、快乐、乐观主义、希望、满足、自豪等积极心理体验则研究得较少或还未涉及。积极心理学批判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研究的缺陷,注意到了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群体、文化、社会背景等外部环境的联系性。积极心理学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其被看作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环境适应能力评分(7.68±0.55)分、心理耐受力評分(7.70±0.37)分、心理活动的节律性评分(8.00±0.57)分、意识水平评分(7.95±0.33)分以及心理受创后的康复能力评分(7.31±0.41)分均要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积极心理学干预后,出现恐惧、焦虑、愤怒不良情绪障碍发生率为15.56%,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评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电话和门诊复查,观察组回访发现有3例(6.67%)复发情绪障碍,对照组有10例(22.22%)复发,表明积极心理学不仅能提高和改善青少年的情绪障碍,还能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健康的兴趣与爱好,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所有积极心理学干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指数上,更在于降低不良情绪反复出现的风险上,所以在今后更需要重视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不良情绪复发。endprint

综上所述,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在家庭治疗、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能够改善认知行为,在积极的心理治疗过程中,青少年自身的人际关系得到显著改善,也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潜力和积极品质。但是在青少年情绪障碍进行干预时,还应重视对于不良情绪的预防工作,通过扩大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监测力度,及时对有潜在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治疗,以此提升治疗效果,也为后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积极心理学干预青少年情绪障碍,不仅仅关注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还要从经济、文化、政策法规方面制定和创建和谐美好家园,尽管后面的路还很长,但积极心理学已经为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开启激发潜能、提高兴趣探索幸福之门。所以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有着显著效果,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复发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郜见亮,刘寰忠,周晓琴,等. 男性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防御机制的现状调查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5, 28(2):93-95.

[2] 闫煜蕾,王珊珊,唐淼,等.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10-15.

[3] 周晓琴,李泽爱,李晓驷,等. 犯罪青少年和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特征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12):1783-1787.

[4] 李宏,宋丽萍,何兴鑫,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预防青少年抑郁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6,37(3):37-40.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 济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6-158.

[6] 王垭,李小麟,杨涛,等. 音乐疗法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2012,27(3):118-120.

[7] 陆勤,陈小刚,王冰,等. 广州地区出国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50-752.

[8] 梁胜林,曹世林,沈晓维. 绍兴市区中学生情绪障碍与生命早期应激相关性研究[J]. 浙江医学,2016,38(4):264-267.

[9] 李甜甜,曹建琴,路文婷,等.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90-1593.

[10] Purper-Ouakil D,Franc N. Separation anxiety in children[J]. Rev Prat,2010,(60):783-787.

[11] 吴国连,王惠梅.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6):601-603.

[12] 雷晓梅,杨思萍,刘利,等. 小学高年级学生焦虑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2):1249-1252,1256.

[13] 刘巧云,范顺娟,段弘艳,等.儿童语言习得的基础理论及其对语言康复的启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5,13(5):387-389.

[14] Proyer RT,Gander F,Wellenzohn S,et al.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in people aged 50-79 years:Long-term effects of placebo-controlledonline interventions on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J].Aging Ment Health,2014, 18(8):997-1005.

[15] 程芳,胡珍玉,张文武. 宁波市2123名中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7):122-126.

[16] 刘洋,张伟波,蔡军.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特征与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2):53-56.

[17] 吴丹丹,陈一心,李沙沙,等. 情绪障碍儿童依恋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10):896-898.

[19] 徐敬.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7):142-144.

[20] 宋丽萍,何兴鑫. 抑郁障碍积极心理学“优势探索”干预[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950-952,953.

[21] 韩宗胜.积极心理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1119-1121.

[22] 白延丽,顾立学,张锦英.心灵的力量: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6,37(14):66-68,78.

[23] Muller R,Gertz KJ,Molton IR,et al.Effects of a tailored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n well-being and pain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painand a physical disability:A feasibility trial[J]. Clin J Pain,2016,32(1):32-44.

[24] 胡婧. 積极心理学及其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6-7.

[25] 钟暗华.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34-137.

[26] Fredrickson B.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and build[M].Devine P,Plant A.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Burlington:Academic Press,2013:1-53.

[27] 李小光,徐娅霞. 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266-268.

(收稿日期:2017-07-24)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