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叹《千里江山图》的“千里江山”

2018-01-11张晓芳

艺术评鉴 2017年23期
关键词:表现方式色彩语言构图

张晓芳

摘要:《千里江山图》是我国北宋青绿山水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品,画家用精密的技法和“咫尺千里有趣”的表现方式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气势雄浑的壮丽江山,本文将从构图、表现手法、艺术方式方式、色彩语言、设色技巧入手,解析《千里江山图》的千里江山。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 构图 表现方式 色彩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052-03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艺术形式,连接了人与自然,所以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写实描摹,更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千里江山图》就是这样一幅饱含着作者情感的诗意之作。

一、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是北宋画家,十多岁入宫成为北宋画院学生,但当时并没有显露出非凡的绘画才能,后来被招入晋中文书库,被一代帝王宋徽宗相中,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自传授其绘画技巧。在宋徽宗的悉心指导下,王希孟技法精进,在徽宗政和三年花费半年时间绘制成了宏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当时年仅十八岁,但不久就英年早逝,该画成为王希孟的千古绝唱。《千里江山图》后来被时任宰相的蔡京收藏,在提拔处叙述了王希孟得宋徽宗指点并收入翰林书院的经历,后来在清乾隆年间又被收入宫中,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作长51.5厘米,宽1191.5厘米,青绿设色,画家用“咫尺千里有趣”的表现手法,用大型长卷式的构图和游走观看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使得视觉和移动的连续画面能够统一观者的形象空间。作品描绘了连绵不绝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湖,在山岭、湖波中缀以亭台楼阁,村舍小屋、水磨长桥,间或有捕鱼、航船、旅行等动态活动,笔法精细,气象万千。构图气势连贯,设色清雅,在青绿中间辅以赭色,增加了画面的变化性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高远,气势雄浑,充分表现了山川的壮美,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山绿水画,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一起被公认为是北宋青山绿水画的巅峰之作,形成了北宋山水长卷的第二次高潮。

二、构图

根据山水构图的节奏变化可将《千里江山图》分成六大部分,每部分都以水面、船只、长桥等作衔接及呼应。以卷首的山谷作为开端,穿过丛林、山川走入村舍,穿越板桥、山岗来到村外、河边,在江河的隔断处用停泊的渡船或横贯的长桥作为衔接,暗含出意境的连贯性,绕过层峦叠嶂的山川湖波后重新回到近岸的山川,绝不只是为了平面构图的和谐。而画面纵深处,曲折蜿蜒的小路消失在深远的空间,也使得纵深的空间得以大大的拉伸,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开卷首段描绘了近岸的峰峦、丛林、村舍、溪流、小桥洒落其中,近处低矮的山坡上有一条小路蜿蜒通向远处的山谷,远处矗立着高大的山峰,腰间伴着缭绕的云雾。远方江面上有几艘往来的船只,水天相接处是一笔而过的几重青山,与波澜壮阔的江面形成对比。第二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山景,江岸水草丰美,群山环抱的古寺旁一条瀑布从峡谷间倾泻而下流入江中,山间平坡处点缀着几座楼阁,远方色彩清淡的远山与近山用云气隔开,营造了无限深远的意境。临江处停泊着渔舟、画舫,还有几处水阁亭榭,江面橫卧一座巨大的木构长桥,中间建有两层楼阁,非常壮观。第三部分则是从连接长桥的山峦开始,由近及远逐层次延伸到画面左上方,使平铺狭长的画面有了深远的空间。第四部分是隔江的景色,岸边是低矮的山岗,和对岸的山丘相呼应,给画面绵延不绝之感。跨国水湾后豁然开朗的是第五部分景色,主要由一片平缓的山岭和江上的半岛构成。岛上的渔民在撒网捕鱼,十分热闹,江边村舍林立,人们从事着各种贸易活动,伴随着路人行走的脚步,岸边的小路从江边一路曲曲折折到山后、到画面深处,山岭处遍布着绿色植被,远方是一望无际的山峦。第六部分是对近景山岗的重新描绘,山势又从低到高,从平坦沙渚到略有起伏的山坡,到最后又回归到高大矗立着的山峰,有划破天穹之势,山间绿草遍布,江上渔船不断,亭台楼榭林立,岸边、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江河从近到远连绵不绝直至消失在画面尽头,水波浩渺,波澜壮阔,境界开阔雄壮。

王希孟十分注重画面的连贯性,各部分之间或者用板桥连接,或者用江水沟通,使得六个部分可以各自独立成画却又相互联系,达到了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效果。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的交界处,以对角线的构图方式以江水斜穿画面,从而使得第二部分中的远山可以沿着江水消失在画面深处,从而形成呼应。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交界处,画家用长桥相连使得两幅画有了“气脉相通”,也采用山势向右或左倾斜的方式达成呼应。画面中出现了多处山峰,也有主次之分,如直冲云霄的是众山之主,在山野林间的则是小山,作为画面点缀而存在,这样使得画面主次分明,构图也更为和谐。

三、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

《千里江山图》中,江水壮阔雄浑,浩淼天际,南北方景物都有展现,画面构图注重平远、高远和深远的互相融合,打破了平面构图中空间的有限性,使得画面层次感空间感都大大增加,整个画面充满厚重和空灵清淡、紧凑和疏松等不同节奏的巧妙融合。山川不绝,重山复岭,在移步换景中使观者在视觉上不显疲劳渐入佳境,岗阜幽壑、大桥如虹、峰峦冲破晴天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对亭台楼榭、宇宙商舍的精雕细琢则是对人类创造才能的赞叹,画面中还有难以计数或捕鱼或行走或开船的人物,这些繁复芜杂的事物经过作者的巧妙设置显得和谐而融洽。严密紧凑中疏落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将山川河流的美描绘得细腻生动。道路错综复杂,绵延不绝但每一条都有明确的来龙去脉,或来自江边通向寺庙楼阁,或从村外延伸到山间消失于山后,两岸多有渔船或者长桥使行人可以互通往来,这种构图方式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描摹写生,更是一种高层次的诗意的想象。下笔生动自然又显得了无痕迹,遍布与山川河流中的曲径、瀑布、村舍、长桥、渔舟等在画面中都多次出现,但绝不重样,造型上极尽变化,不是作者对着实景描摹的结果,而是在对自然山河了然于胸后的诗意表达,古语有云“胸中有丘壑”。endprint

在空间处理上,画家多取平远之景,远景重势,近景重质。对于近岸的行人、村舍、渔船、长桥等描绘细致,轮廓清晰;中景的寺院大都或隐或现,道路逐渐模糊,丛林渐次减少;而远方的山峰都是以简单的笔墨带过且色彩慢慢变淡,丛林山草也只是粗略点染。这种对空间处理的近实远虚可以再现空间的真实性,也是符合人观物的视觉习惯的,和现代透视法的表现方式如出一辙。对于画面中景物的比例,画家突破了“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传统落后手法,将舟船与水的比例设置的适中,人物比例小于树木山川,岸边的船比远处江上的船大而且清晰,基本符合现代绘画对视觉心理审美习惯的要求。

线路方面,王希孟借鉴了李思训的做法并加以延伸,先用墨线勾勒出山川的形态轮廓,然后用柔软圆润的线条加皴。《千里江山图》中对山的轮廓的勾勒,已经突破了隋唐青山绿水只关注色彩填充的局限性,开始关注山石明暗相背结构的层次感,为皴法和色彩渲染留有余地。这种大胆创新的手法是借鉴了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写实技法,将其中的一部分画法融入到先前青山绿水画中只关注色彩填充,完美融合了皴,是原本金碧辉煌的青山绿水开始和水墨山水一样注重写实,增添了水墨山水的情趣。

四、色彩语言与设色技巧

《千里江山图》在色彩运用及设色方面也有独特之处。在色彩方面,其大胆采用了矿物色青石绿,辅助以植物色的青和墨,在几种相近颜色的交替中使得画面色彩和谐统一,并且颜色艳丽。选用青色、墨色及青石绿色,使得绿水青山极富直观性和整体性,而同时演绎出特有的绘画语言,正如康定斯基所说,青和绿有着特有的稳定和诗意性,而正是因为对色彩特点的把握,使得《千里江山图》营造出宁静及自我满足感。同时在宁静之中又有自然的庄重的意味,整个画面清新自然而富有浓浓的诗意。此外在设色方面,千里江山图也极富独特性,其不再是沿袭隋唐时期的平涂勾勒,而是大胆进行色皴和墨皴的交替使用。其中的山石处理不是用矿物色颜料进行涂抹,而是先用墨色对山石的结构和山体的纹理进行勾勒处理,然后山体用荷叶皴,山脚用短披麻皴,在墨线的勾勒下形成了山石青石绿,这样的设计处理加重了山石本身的厚重感,让画面更为立体与真实。隋唐以来,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人们习惯创作大青绿山水画,色彩选择上更多的是青绿色。而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的创作中,采用皴法和青绿色设色相结合,其中主色调为石青色和石绿色,这两种色彩属于矿物色彩和植物色彩,其综合运用带来的是绚丽效果的强化。而这种色彩的大胆运用到北宋晚期发展到顶峰,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现了色彩、绘画技巧与构图呈现的完美融合。通过矿物色与植物色的交叉运用,使得画面层次感更为突出,冷暖对比更为鲜明。在细节的设色处理上也很细致,例如会根据距离远近凸显不同的色彩明度,对于山头及背阴的地方其色彩层次会更多,而亮部和凸起的部分色彩较为清淡,层次感略轻微。在树的描绘中,石绿或者花青掺墨直接点出,清新自然,巧妙独特,在树叶的处理上其选用了高浓度的色墨进行点画,使得层次感浓淡相宜。这样的设色处理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保持了装饰性色彩传统特点的同时,增加了色彩展示的丰富性,这样的颜色选择与设色处理,也使得画面色彩更接近自然山川树木的本色。在此画作中,笔墨是主要亮点,加上处理方法,使得墨线与颜色、画面融为一体。

五、结语

王希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仅凭借一幅画作就名垂千古的人物。《千里江山图》绘画技巧高超、构图方式别具一格、表现手法十分具有创造力,对我国绘画史影响深远,南宋赵伯驹、赵伯骕受其影响开创了“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绘画风格,马远、夏圭受其青绿山水章法布局上创造出边角取景法,刘松年则受到其着色的启发开创了小青山绿茶水,其他如蓝瑛、袁江、袁耀,包括近代的張大千等也都从画作中收益。

参考文献:

[1]王克文.中斟绘画的传承与群体——宋元青绿山水与米氏云山[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2]马季戈.千里江山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5-08

[3]吕澎.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现方式色彩语言构图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大圣归来》东方美学的表达维度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浅析马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
简论《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乱离之感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