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作发展角度下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历史变革

2018-01-11黄茜李雪艳

武术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中小学教材

黄茜+李雪艳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1961年至今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变化进行研究。从人类动作发展规律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1961年至今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1961年—1976年)、恢复调整阶段(1977年—1988年)、拓展开发阶段(1989年—2000年)、深化改革阶段(2001年—今)。武术教学内容难度设置有待商榷、内容的筛选方面对动作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小学阶段动作评价要求较高,初中阶段对套路、器械“基本掌握”的要求偏低。

关键词:动作发展理论 中小学 教材 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2—0093—04

武术作为我国本土体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纵观历史,武术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自建国以来,武术被重新纳入中小学体育教材,逐步形成了以基本功、套路运动为主的教材体系。本文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为主,梳理自196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的确定。从动作发展的角度对大纲中武术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各时期武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筛选与儿童青少年动作发展规律适宜的内容,以期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存在的“教不好”“学不会”尴尬局面有所改善,对促进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武术教材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所研究的武术教材特指狭义的教材——武术教科书(只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以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不包括卡片、光盘等。[1]

1.2 动作发展理论

动作发展是研究人类一生动作行为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过程和因素。[2]该理论至今主要经历了6个时期,即前导时期、成熟论时期、规范/描述时期、过程导向时期、动态系统时期、神经科学时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还没有专门的关于动作发展的研究。最近二三十年,我国在动作发展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对于动作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步将其与体育课程建设及体育活动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动作发展理论对体育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而,即终身发展的视角和观点,动态系统理论指导下任务、个体、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发展性教学和评价方法。人类动作技术不会随着身体自然生长发育的成熟而获得,它需要被教授和练习,即动作技术是非基因的、必须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并非由于发育成熟而人体自带的。[3]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历史回顾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应教育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等历经了数次改革,其中武术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的修订。基于研究目的,将建国以来我国武术教材改革分成初步形成阶段、恢复调整阶段、拓展开发阶段、深化改革阶段四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对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的改革进行客观总结。

2.1 中小学武术教材初步形成阶段(1961年—1976年)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发展、传承传统体育项目目的,武术被列入各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出版了部分大纲及相关书籍教材。195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全國通用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但这两部大纲中并没有设置武术内容,只是在中学体育内容中出现了“对抗和角力”。因此1956年版大纲不列入本文研究。1961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二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为了发挥我国行之有效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的作用,特选编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武术教材。”[4]此大纲的颁布标志着武术被正式纳入我国体育教材体系,打破了以外来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此外,为了便于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执行大纲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此版大纲中武术内容的设置以基本功、组合动作以及套路为主,这也为我国学校武术的近代发展奠定了以基本功、套路为主的发展模式。此阶段武术教材变化情况见表1。

2.2 中小学武术教材恢复调整阶段(1977年—1988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教育工作得到重新肯定,我国逐渐进入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时期。教育部于1978年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此版大纲中明确提到:“在注意科学性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保留武术本身的风格和特点。”[4]此版试行大纲中对于中小学武术内容的要求与第二版(1961年)大纲相比,将套路动作较多的初级拳替换为动作较少的少年拳,并在高中阶段首次增加了武术攻防动作。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也进一步得到重视。经过数次探索试行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此后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1987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了武术的实效性和兴趣性,但在教材内容上未见任何实质性进展,故在此不过多赘述。1988年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大纲。将“武术”改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确定大纲内容的原则中提到:“各年级教材都要在原有武术基础上,发展、拓宽,增加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健身术。大纲的表述方法,也应力求具有中国特色。”[5]在各项教材的意义与基本要求中则声明:“对现有武术教材,尽可能简化其套路,适当增加攻防动作和实用技能。”[5]此大纲与之前的各版大纲相比,首次增加了八段锦,并将攻防动作提前至初一教授。此阶段武术教材变化情况见表2

2.3 中小学武术教材拓展开发阶段(1989年—2000年)

此阶段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1992)提出了武术技术教学目标,并增加了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大了武术教材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既按统一要求确定必学内容,又可根据各地、各校实际进行一定的选择。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比以往大纲内容增加了形神拳和太极拳。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将“民族传统体育”改为“武术”,武术被列为必修内容,而民间体育项目和养生、健身方法被列为选修内容。其中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都做了相应的修改,具体内容见下表。此阶段武术教材变化情况见表3。

2.4 中小学武术教材深化改革阶段(2001年—今)

自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理念确立,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始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逐步摆脱对动作标准难度的追求。《中小学体育教材》展现出武术内容发展的另一个趋向,在内容的选取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生理及心理特征,将套路进行简化,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以往大纲相比,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新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指导,提出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仅规划了一个大体范围,关注更多的是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但是这一变化也让不少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知该如何选择内容,大部分教师选取内容的原则是以经验和学生兴趣为主。该阶段武术内容变化见表4。

3 动作发展角度下各阶段武术教材内容评价

通过对196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的梳理得出,不同时期选用了不同的武术内容,但大体相差不大,主要体现在排列方式的差异。初步形成阶段(1961-1976年)选用的武术内容以套路为主,动作的轨迹以直线式为主,无论是动作的组合还是套路的编排都以直来直往、直上直下为主要轨迹;恢复调整阶段(1977—1988年)选用的武术内容在阶段后期增加了对练元素以及传统养生套路(如1988年小学增加了五禽戏,初中增加了八段锦),动作的运动轨迹呈现直线式及简单的曲线螺旋式,在基本功动作组合以及套路编排筛选上加入更多的元素,使中小学武术内容多元化,总体上可以说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但是考虑到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展状况,在教学中增加五禽戏和八段锦内容是否合适,笔者认为值得深思;在拓展开发阶段(1989—2000年)选用的武术内容的确呈现出动作轨迹直线式、曲线螺旋式、难度增加趋势,器械元素的加入使得学生学习武术的难度增加;深化改革阶段(2001—今),此阶段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武术教学内容没有作具体的规定,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由于没有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部分教师会产生一种束手无策和不知所措之感,此种情况下会不会导致教师筛选编排的内容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动作发展特征不符呢?

总体来说,依据动作发展理论,目前武术教学内容设置在小学阶段难度过大,而初中阶段难度过小;如武术基本功中旋风脚、腾空飞脚等这些具有身体重心上下移动的难度动作在水平一多数个体是做不到的,乌龙绞柱等下肢引领躯干完成的动作在水平二阶段多数个体也是做不到的。虽然水平一阶段个体大肌肉群运动为主的粗大动作发展已较为成熟、稳定,走、跑能力较强,但是此阶段多数个体身体迅速生长,导致肢体不协调,需要一定的时间、日常行为或特意的练习来适应由于快速生长而带来的功能变化。故体现出小学初期阶段的武术基本功或基本动作中在设置上难度过大现象。初中阶段设置了套路、器械,并要求基本掌握,根据动作发展等相关理论知识这一阶段要求过于简单。因为水平四的初中阶段动作发展体现出基本动作技术向专门动作技术过渡的发展特征。[6]该阶段完全可以掌握这些简单套路和器械练习,并且具备学习掌握武术高水平展演套路、格斗竞技的能力。故在理论上设置当前的武术教学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刺激、促进该阶段的动作发展。

参考文献:

[1]佚 名.教材[EB/OL].http://baike.so.com/doc/6767679-6982793.html.

[2]Greg Payne,耿培新,梁國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4-106 /200-210.

[3]Clark J. On the problem of motor skil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Dance,2007(5):39-44.

[4]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9-519.

[5]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5,650.

[6]王兴泽.U12-14阶段动作发展特征及武术运动技能案例教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9):101-110.

The Changes of Wushu Teaching History in Chines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Motor Development of View

Huang Xi Li Xue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studie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outline of Wushu content since 1961, researches and analyzea from the view of human movement of development,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since 1961, our country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of Wushu teaching content chang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preliminary formation stage (1961—1976), the adjustment phase (1977—1988), expand the development phase (1989—2000), the deepened reform stage (2001—today). Wushu teaching content difficulty setting is questionable, content is screening for motor. Action evaluation to demand higher performance for primary schools, junior high schools stage of routines, instrument "basic" requirements on the low side.

Keywords:Motor development theory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eaching content Wushu teaching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中小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