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禹锡:莫道迁客似沙沉

2018-01-10邓苗苗

领导文萃 2018年21期
关键词:连州贬谪刘禹锡

邓苗苗

刚结束了近十年的贬谪,刘禹锡从朗州(今常德)奉诏回京,与他一起被召回的,还有知己柳宗元。一开始,他们没有意识到皇帝并不打算重用他们,所谓“召回”,不过是一个政治手段。没过多久,刘禹锡就因《戏赠看花诸君子》里的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了朝中新贵,再次被贬,还牵连上了柳宗元。实际上,从他们被召回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再次被贬的命运。自永贞革新失败后被打上“革新派”的标签,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暗地里盯着,时刻准备着揪他们的小辫子,像刘禹锡这样又狂又“轴”,“口无遮拦”的人,自然很容易成为“突破口”。

刘禹锡也明白,十年前那场昙花一现的改革才是自己接连被贬的根本原因。再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他还是会毫不顾忌地讽刺那些他被贬后得势的人。所以十三年后他又一次回到长安,还是不肯“学乖”地喊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继续得罪人,继续被贬,在各个蛮荒之地流离半生。但他不曾后悔,也不曾因被贬而忘却自己的雄心壮志。

韩愈被贬去潮州时,在害怕死于瘴疠之地的情绪驱使下他上表陈情,被迫承认自己的《谏迎佛骨表》“言涉不敬,万死犹轻”;柳宗元在永州作《囚山賦》,写下“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的诗句,将永州当作牢笼。与韩愈、柳宗元的心境有所不同,刘禹锡除了第一次被贬时偶尔表达出了失落外,其他时候都是一种积极、豪迈的态度。

功利存乎人民

在朗州,刘禹锡身为司马,却没有多少实权,他的抱负与为官理念多体现在与友人的诗文往来间。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刘禹锡提出地方官员施政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民情灵活变换政策;官员还应修身,以诚信服民,以政治清明取信于民。刘禹锡建议设缿筩,接受百姓的监督检举,并鼓励百姓对贪污腐败的举报……这些理念放到现在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庆四年(824)夏,刘禹锡从夔州前往和州任刺史,甫一上任,就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他马不停蹄地召集当地百姓了解旱情,走遍了和州各地视察灾情。了解情况后,忧心如焚的刘禹锡顾不上自己不得圣心,冒着继续被贬谪的风险,言辞恳切地给朝廷上书,请求赈灾,减免赋税,安抚百姓。

又一次被外放,刘禹锡来到了苏州。别看苏州现在是鱼米之乡,可在中唐,还是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这次刘禹锡遇上的是水灾,朝廷认为苏州相对富有,足以自救。刘禹锡再次上书直陈百姓疾苦,力争使得朝廷减免了苏州的赋役。此外,他还开官仓,为灾民拨粮,不仅使灾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当地的人口也有所增加。刘禹锡的努力被朝廷看到,赐紫金鱼袋以示嘉赏,好友白居易闻说此事,还特意作诗一首遥寄祝贺。

除了在物资上满足百姓的生存、生活需要,刘禹锡认为还应使百姓知礼守法、明通文化,以保证长远的发展。

在连州,刘禹锡想改变当地文化落后的现状,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由于他在文坛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当时一些年轻的文人学子不远万里前去连州求教,带动了连州地区的文化发展。自刘禹锡到连州任刺史后,连州风气为之大变,科举进士人数逐年增加,后来被称为“科第甲通省”,足以得见刘禹锡的开拓性贡献,称他有开连州千年文脉之功也不为过。

实为循吏,世独知其诗

在一次次的外放中,刘禹锡“轴”的性格丝毫没有改变。民间传说中,刘禹锡被贬至和州任刺史时,和州知县见风使舵,认为他不过是个多次被贬的官吏,不仅不按照礼制给他安排衙门的官邸,还让他住在县南的江边。刘禹锡倒是想得很开,没有一丝半毫的妥协与讨好,乐悠悠地写了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上。知县气得够呛,又让刘禹锡搬到城北,还把他的住所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看到屋外临河的杨柳,大笔一挥,又是一幅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知道后,得寸进尺地让他继续搬家,并给了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这次刘禹锡没写对联了,洋洋洒洒一篇《陋室铭》,彻底让知县无招可施,而这篇骈文则千古传诵。

尽管刘禹锡大气洒脱的性格容易得罪人,不太会“审时度势”,几经贬谪也与此有关,这在如今人们的眼里看来似乎有些情商不足。但不得不承认,“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他公正廉洁的作风令当时许多人钦佩不已,连一些品阶比他高的官员,见了他都会主动让路,以示尊敬。

一生为官,一开始曾被视为有宰相之才的刘禹锡几起几落,直到去世才被追赠户部尚书。从朝廷手握监察重权的监察御史跌落到空有虚名的边州司马,不曾改变的是他洁净如水的清廉品质和“功利存乎人民”的爱民情怀。“莫道迁客似沙沉”,可不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吗?

与许多文人官吏一样,刘禹锡也多以诗文闻名于后世,一篇《陋室铭》、一首《乌衣巷》,足以让其“诗豪”的名声掩住他为官时造福一方的耀眼功绩。正如北宋文人朱长文感叹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亦可谓循吏,而世独知其能诗耳。”

但历史不会忘记那些真正为民之人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刘禹锡离开苏州后,苏州百姓自发修建“三贤祠”,以纪念苏州历史上韦、白、刘这三任最好的刺史。而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在连州游历时,亦想到了刘禹锡在此为官的政绩,有感于他的清正廉洁,在连州巾峰山的一处泉水旁题下了“廉泉之源”四个大字,至今仍存。

(摘自《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连州贬谪刘禹锡
苏轼的贬谪生活
赏牡丹
试论贬谪文学中的旅游因素
《刘禹锡 陋室铭》
神奇的连州地下河
小城里的中国记忆
星是唯一的向导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