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创新:带品牌“闯”全球

2018-01-09宋慰祖

中国名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工业设计

宋慰祖

设计不是一个时髦的代名词,而是标志着一个时代。在信息时代,人们要靠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设计迈向未来。我们要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依靠人力资源转化。同时,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人的智慧如何才能变成促进发展的资源?纵观历史,推动每一次人类世界革命性变革的力量背后,都有设计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设计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项事业;它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方法。设计是科技、文艺、社会经济、法规标准等所有智慧的融合,面对人类需求,它在回应现实也在创造未来。所以今天,设计成为全球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设计为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设计创造了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新中国。

工程设计院孕育中国设计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设计走向体系化、市场化,释放自身能量的过程。然而,回忆过往,中国能够建立全面、完整的工程设计体系,那些工程设计院(所)功不可没。

从卫星、火箭、原子弹到国产汽车、舰船与机车,从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地铁到国庆十大建筑,无不见证着中国设计的成长。在这之中,那些设计院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让人振奋的、中国设计事业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除尘器科技成果“走”遍大江南北,一款可移动式、单一除尘器让铁路施工者远离尘肺;在那个时代,煤炭设计院成为地铁设计的主力军;除此之外,还有北京电光源所与“星光影视设备集团”的合作,让中国生产的影视器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同样的时间节点,联想、海尔崛起,他们见证了中国科研设计院所的成长,也正在继续亲历着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辉煌。

在世纪之交的岁月里,中国科技成果核裂变般地从“襁褓”中走出,在市场中成长、锤炼与成熟。

中国设计塑造中国品牌

改革开放释放了科研设计院所和科技人员的所有潜力,也释放了人的生产力,将设计成果推到了产业发展的第一线。市场经济的规律,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设计不仅要解决工程设计的结构、功能等问题,还要解决其形态、色彩、造型等问题。中国的设计发展要在产品与商品、生产与市场、科技与文化之间重新找到平衡点,才能走得更远。因此,中国的工业设计应运而生。

在改革之初,工业设计作为与工程设计相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它是一个全新的设计专业领域,中国设计因此走向了以艺术为基础的产品造型设计理念之路。这为中国产品提升形象、塑造品牌、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是一个中国工业设计呼之欲出的年代,也是一段工业设计根植中国大地的激情燃烧的岁月。1979年,50余位电子、轻工、国防科工等领域的专家发出成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倡议;1982年中央工艺美院、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大学首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启了“工业设计示范工程”,致力于中国企业产品设计的提升与品牌的塑造。

在此期间,联想首台自主设计的台式机“天琴”电脑,推动了整个电脑台式机行业的工业设计革命,结束了中国电脑台式机生产使用统一标准机箱的时代,开始形成品牌企业工业设计百花齐放的局面。

除此之外,北京“王致和”老字号品牌的整合设计、“百花”蜂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北京果品公司VI系统设计等等,都是从北京“工业设计示范工程”中走出来的时代骄子。从1996年至1999年,这项工程共实施示范项目30余项,政府投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设计研发资金4500余万元,产生经济效益2亿多元。这一连串数字真实地反映了设计创新的力量,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工业设计从无到有的成长。自此,北京“工业设计示范工程”引导中国企业迈开了工业设计引领自主创新的步伐。

然而,设计理念的应用无处不在,工业设计不仅在引领着制造业在改革的春风里腾飞,同时也开始根植在中国文化领域的沃土上,滋养一方天地。全聚德的真空烤鸭、稻香村的糕点礼盒、工美花丝的春碗、非遗密云三烧等设计作品,无不诉说着设计曾在传统文化中着墨留痕的故事。

品牌需求助推中国设计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智能智造、生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人类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进入到创意革命的时代。创意、创新、创造成为时代发展的亮点。

英国有工业再造计划、美国有再造工业方案、德国有工业4.0,而中国亦有“中国制造2025”。这让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人类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文化消费成为主导,科技创新成为基础,跨界融合的创造需求日益增强。在新时代,工业设计的格局与发展将迎来一场革命,而这一次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为这场革命的参与者和主力军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中国工业设计风起云涌,在设计创造的路途中,所有人都未曾停下脚步。作为行业的深潜者与推动者,当回忆如潮而起时,一桩桩、一件件故事在记忆中如飞鱼穿行、腾跃出水,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

2001年,“中国工业设计周”发起并创办;2002年,为探索建立培育设计产业化园区体系、并搭建发展的支撑平台,为设计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国第一个设计企业孵化器 “北京时代创新设计企业孵化器”诞生,并取名“设计大厦”,以此建立起以中国设计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园区建设模式;2003年,利用崇文区图书馆的空间,全国首家“设计图书馆”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实践中心和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交流中心成立,助力设计学术交流和国际交往。

2005年,“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规划投建,为中国工业设计带来全新的元素与升级。基地中搭建起“逆向工程实验室”“3D打印體验馆”“设计博物馆”等一系列创意空间;同年,“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启动,为中国设计行业发掘中国力量;2006年,“中国设计红星奖”设立,助力中国设计走出国门,在国际化征途中完成设计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与蜕变;2008年,以北京奥运为契机,“奥运设计”的理念走进社区,走进人们生活,这一年,深圳成为全球第六个世界“设计之都”。

2009年,“中国设计交易市场(CDM)暨设计之都大厦”研究项目成立,被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这也为2012年北京成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做出了标志性贡献。如今,深圳、上海、武汉、北京,四座城市获此殊荣,成为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名片”。

一个又一个国家级活动、奖项,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前进的印记,也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路途中所有逐梦者应声而起的标签。

40年来,工业设计提升中国产品的自主创造成为一曲“国”音,所有人都在改革开放的呼号中逐浪而行。

如今,设计已无处不在。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业产品设计,而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设计的基因已被植入人居环境、乡村振兴、旅游、体育、文化等诸多产业之中,设计让中国企业、中国品牌在发展的道路上策马扬鞭。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文化的振兴、经济的腾飞,设计如同“织女”手中的丝线,正在将所有力量串联,将中国带入一片融合创新的新天地。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设计创造的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编辑/王志刚(见习)

猜你喜欢

工业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工业人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