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戏曲之美

2018-01-09邹立群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张驴儿窦娥婆婆

邹立群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中。戏曲的内容大致是: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料其夫君早亡。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准备毒死蔡婆婆,结果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了张父,昏官桃杌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终为窦娥平冤昭雪。这部戏曲中蕴含着矛盾冲突之美、情节悬念之美、人物语言之美和诗词文藻之美。笔者结合文本,具体谈谈。

一、欣赏矛盾冲突之美

受时空限制,戏曲不可能像长篇小说等文体一样,从从容容、不急不缓地展开叙述,而往往以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读者)的强烈共鸣。

《窦娥冤》以窦娥和婆婆的性格冲突拉开序幕。婆婆因被张驴儿父子所救,被迫答应了他们双双“入赘”的无礼要求,而窦娥坚决反对这种做法。面对婆婆的劝说,窦娥责备说:“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開场的这段冲突,将蔡婆婆胆小懦弱、逆来顺受的性格和窦娥坚贞的品格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趁蔡婆婆生病之际,想毒死她进而强娶窦娥,不料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妒儿嫁祸于窦娥,并用“官休”还是“私休”威胁她,以图恃强霸占。窦娥执意不从,以“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反驳张驴儿。此时,个人矛盾冲突升级为社会冲突,双方分别代表弱势妇女和无赖恶霸两个阶层。

随着剧情发展,冲突进一步演变和加剧。张驴儿威胁不成,于是将窦娥和蔡婆婆告到衙门。按常理讲,衙门代表着公平与正义,太守会查明真相,秉公执法,还窦娥以清白,治张驴儿以重罪。不料,楚州太守桃杌不重证据,信口胡断,并通过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判了窦娥斩刑。至此,戏曲矛盾演变为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百姓和以楚州太守桃杌为代表的统治者之间的剧烈冲突,作品的笔触伸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作品也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优秀的戏曲往往能够在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揭示社会现实。《窦娥冤》正是如此,它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善良百姓的坚守和捍卫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暴,极具批判社会的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感受情节悬念之美

要想表现戏曲冲突就必须巧妙安排情节,制造悬念,使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出乎意料,不落窠臼。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评价戏剧《济金根》时说:“如果首先谈形式的话,那末,情节的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戏剧性使我惊叹不已。”(纪怀民,陆贵山,周忠厚,蒋培坤.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3.)在他看来,情节的安排和戏剧性是成功的戏剧作品的重要标志。《窦娥冤》正是这样一部情节悬念设置巧妙、令人惊叹的作品。

窦娥幼年丧母、青春丧夫让人同情。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悯,读者一般都期望她的命运得到改变。然而,剧本第一折从蔡婆婆到卢家讨债开始横生波折,使她尚未正式出场,被逼嫁的命运就被安排。婆媳二人如果含羞忍辱接受这不公的命运,固然是一个悲剧,但读者多半仅会因此激起对社会黑恶势力的愤怒和对婆媳命运的深切同情。然而,剧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张父误喝毒药身亡;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杀张父;窦娥为保婆婆而屈招,并被冤判死刑。如果是一般的作者创作剧本,剧情到此应该是已经结束了。关汉卿不是一般的剧作者,他在剧情理应结束之处,出人意料地把全剧推向了高潮——窦娥发出三桩不可思议的誓愿,而其都玄异地得以应验。此时,戏曲想要表达的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的主题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对读者(观众)来说,剧情就此结束已经比较完整了,但剧情再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延续:即便成为鬼魂,窦娥依然“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仇人等待,慢腾腾昏地里走,足律律旋风中来”。这种不死的抗争之心最终引导已官至廉访使的父亲帮助她昭雪了冤情。

《窦娥冤》所跨的时间维度近20年,但作者仅用四折加一个楔子便将窦天章赶考、窦娥丧夫、赛卢医赖账行凶、婆媳被逼嫁、张父误喝毒药、窦娥屈招、刑前三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民妇雪冤等情节进行了巧妙的安置,可谓巧妙绝伦,悬念丛生,出人意料。

三、鉴赏人物语言之美

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维特根斯坦说:“如果你正在高声朗读某部作品,你想出色地表现作品的内容,你的语言必须形象,至少应该经常如此。”(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的价值[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73.)

戏曲中,人物台词是否形象鲜明,判断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本色当行。所谓“本色”,指语言要生动活泼,有生活气息;所谓“当行”,指语言要符合演出的要求,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二是雅俗共赏。戏曲是表演艺术,受众成份复杂,若像孔尚任那样“宁不通俗,不肯伤雅”,不仅会失去部分观众,而且会让剧中人物少一份生气与灵动。

《窦娥冤》中的语言完全符合这两条要求。第一折中,张驴儿听到蔡婆婆无意中提到家中只有她和一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时,立即对他爹说:“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他媳妇儿,何等两便?”这段文字极近俚语,也极符合张驴儿流氓无赖的性格和心理——坏主意在脑子里转得飞快,可见张驴儿平素做惯了恶行恶事。

作为剧中正旦——主角窦娥的语言更是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戏曲作品语言本色当行、雅俗共赏的特点。略举几例:

【青哥儿】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刬的便巧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滚绣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叨叨令】……(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將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第一段写窦娥认为公公“图谋”不值。这段唱词语言通俗,兼用比喻,间接地表达了对婆婆软弱与苟且的批评。第二段写窦娥怒问苍天大地。整段话语言铿锵有力,有雷霆之势。第三段写窦娥怕婆婆伤心,求刽子手改道,语言哀婉真诚,感人肺腑。这些当俗则俗、宜雅则雅的语句,充分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四、品味诗词文采之美

中国传统戏曲文学价值极高。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说:“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元剧之所以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学价值。元剧在写作中吸收唐诗宋词的美学特质,大量使用诗词写法,使其文采斐然,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

就《窦娥冤》而言,文采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雍容典雅。窦天章去赶考前,将七岁幼女质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父女分别之际,窦天章的几句唱词是:“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这几句唱词形象地表达了窦天章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其中的“践”“洛阳尘”“归期”“暗消魂”等雍容典雅,诗味浓郁。

二是语言富有诗意。窦娥成亲“不上二年”,丈夫就“害弱症死了”。回想守寡三年的凄苦,她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这段唱词把窦娥在丈夫病亡后内心的孤寂、无助和怨艾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意。

三是语言优美动人。我们来看窦娥回忆守寡生活时的另一段唱词:“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圞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这段唱词生动地写出了窦娥在丈夫早逝后独守空房的悲苦,由锦烂熳花、团圞月色引发了自怜身世的感喟,曲词优美,犹如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形象地再现了窦娥细微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十堰市茅箭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张驴儿窦娥婆婆
窦娥冤
别把婆婆当成妈
玉琢圣手
谁杀死了窦娥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