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持续音应用撷要集梳

2018-01-09宫富艺

齐鲁艺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施特劳斯斯特拉谱例

宫富艺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山东 济南 250014)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持续音应用撷要集梳

宫富艺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山东 济南 250014)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理查·施特劳斯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音乐语言,展现了作曲家对尼采哲学的理解,完美地诠释了严谨的哲学内涵与灵动的音乐形式之间的和谐配合。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在持续音的运用上,作曲家以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巧妙地传达出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哲学含义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理查·施特劳斯;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持续音

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就有7首交响诗问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便是其中之一。该作品据尼采的同名哲学著作所作,共包含9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一个小标题。其中引子的标题“日出”为理查·施特劳斯所加,其余8个部分的标题引自尼采的书作,例如“背后世界论者”“学术”“夜游者之歌”等。作品构成如下表所示。

注:另有一些短小持续音未列入表中。

理查·施特劳斯运用自己充满个性与哲理的音乐语言,展现了对于尼采哲学思想的理解。其中,持续音的应用更是巧妙地体现出理查·施特劳斯的个性与哲理性。从整个作品看,这部交响诗呈现出辉煌大气、底蕴深厚以及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除了由于作品本身庞大的配器编制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持续音的烘托下,与和声结合所表现出的融合、对抗的音响特点,例如在引子“日出”中,理查·施特劳斯运用了长达22小节的持续音,与和声相互交融,烘托了太阳升起的画面,成为作曲家标志性的音乐,并被广泛地运用到电影配乐中。此外,持续音的应用也巧妙地反映了尼采书中反抗世俗的一面。查拉图斯特拉与宗教、传统形而上学等进行斗争的情节,就较多地采用了持续音与调性、和声的对抗,这即是用音乐语言、音乐载体表现传统思维与尼采式哲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本文暂且撇开对该音乐作品的宏观把控,仅从微观的角度入手,以和声技术分析为切入点,特别选择持续音的融合性与对抗性对其进行论述分析,从而阐明持续音对音乐主题的表现作用,总结理查·施特劳斯在该作品中持续音应用的特点。

一、融合性的持续音

持续音主要作为和弦音出现,和声、音响协调融合,此类持续音主要用于对氛围进行渲染,并通过多样的配器方式为不同的画面带来迥异的音响效果。

谱例1(第1—14小节)

如谱例1所示,该片段为引子“日出”。理查·施特劳斯从第1小节开始在低声部运用大鼓、管风琴、低音大管、低音提琴奏出了震音化的主持续音,一直持续了22小节。音响效果深邃低沉,仿佛是大地在颤抖,太阳将要喷薄而出,极具生命力、震撼力,传神地展示了尼采唯意志论的开篇,查拉图斯特拉将自己比作太阳,将自己的意志传播给世人。这里主持续音的运用不仅烘托了日出画面,预示太阳将喷薄而出、普照大地,还象征着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对传统禁锢的精神批判,新的思想终将普照大地。

谱例2(第59—62小节)

谱例2为“背后世界论者”的片段。高声部由弦乐奏出了象征宗教的三度旋律(圣父、圣子、圣火的三位体现),该旋律源自赞美诗,悠扬、深沉,低声部由管风琴、低音提琴奏出了降A大调的属持续音,和声为典型的完全进行,音响和谐融洽,持续音的应用烘托了众人在教堂中虔诚热忱的歌唱赞美诗的情景,是对逃避现实的一种哲学批判的理想讴歌,如宗教家和形而上学者。[1](P27)尼采在这部分中写到,查拉图斯特拉曾经在宗教中寻找精神的慰藉,理查·施特劳斯运用相应的音乐材料表现了这一情节。

谱例3(第66—71小节)

谱例3为“背后世界论者”的结尾。由管风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了纯五度的主属双持续音,和声配置为主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织体简洁、音响协和柔美。此时赞美诗的演唱已经到达尾声,演奏的力度逐渐变弱,众人陶醉其中,仿佛进入了理想中的宗教圣景,查拉图斯特拉也沉醉其中,将精神寄托给了宗教福音,但在下一部分中,查拉图斯特拉又很快回到现实的精神世界中。主属双持续音的运用烘托了众人演唱赞美诗的画面。

二、对抗性的持续音

持续音主要作为不协和音出现,调性展开,和声、音响的不协和性加强,此类持续音主要用来反映查拉图斯特拉与禁锢人的精神世界的宗教式桎梏对抗情节,并通过多样的配器方式,将这一内容渲染为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

谱例4(第307—311小节)

谱例4为“康复”的片段。低声部由定音鼓、低音提琴、低音单簧管奏出了长达21小节的C调主持续音,三连音的节奏型赋予了持续音强大的动力。上方声部为赋格主题,这一主题频繁地进行移位发展,调性、和声也随之改变,持续音与之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抗,音响不协和。在尼采的哲学中,以往的“学术”是极致地追求理性,因而导致了精神上的贫乏,而尼采要打破这种精神桎梏,获得诗一般传统的哲学追求。主持续音的运用表现了尼采反抗“学术”的斗争性。

谱例5(第348—352小节)

谱例5为“康复”片段。第348小节低声部开始由定音鼓在C调奏出震音化的主持续音,上方声部是b小调的分解主和弦及其它调性和声的进行,形成了主持续音上的复合。在功能标记中可以将上方声部的和弦标成A大调与C大调中的和弦,可以看出每个和弦之间的功能联系是紧密的,b小调主和弦通过不断地上四度横进进行,在第352小节的第三拍进行到了代表尼采意志的C大调主和弦,低声部的持续音暗示了这种自由意志的强大动力。

谱例6(第876—881小节)

谱例7(第942—948小节)

谱例6与谱例7是“夜游者之歌”的片段。在这一部分中由定音鼓、大鼓、大管、低音大管、低音提琴等众多乐器罕见地奏出了长达70小节的C调III级持续音,极大地增强了持续音的张力。上方声部的调性、和声频繁地进行转换,与持续音形成了鲜明对比,音响极为不协和。尼采在评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他在夜游者之歌中体会到了永恒的思想,激动的高唱着永恒回归之歌,将其传播众生,如此庞大的III级持续音以及多声部半音进行的和声,渲染了这种狂热的气氛,用以表现查拉图斯特拉对尼采精神回归的意志高扬。此处持续音具有功能转换的作用,如谱例6所示,第946小节进行到了B大调的终止四六,前调C大调的III级成为了后调B大调的下属音,为终止四六的进入做好了准备。

谱例8(第980—987小节)

谱例8为作品的最后几小节。低声部仍然不断地重复着C调的主持续音,其和声配置为B大调降五音省略三音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与持续音形成了双道并举的对比。莫·卡纳在《二十世纪和声研究》中认为,低声部的C为倚音,此片段是“倚音不解决却一直留下来,因而产生双调性感觉最著名的例子。”[2](P36)笔者认为,此处做持续音理解更为恰当,低声部不停重复的C,仿佛在暗示尼采的意志论哲学将横亘不灭。

综上所述,理查·施特劳斯所运用的持续音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手法和特点,同时也独具个性。首先,持续音的运用一方面与和声协调融合,烘托了理查·施特劳斯所要描绘的画面,增强了画面感,以及对尼采唯意志论哲学的深刻理解,共同铸就了音乐史上难见复现的经典佳作和里程丰碑,堪为音乐创作人的独秀榜样,其艺术价值,春秋不灭。将音乐画卷展示精神意志的特殊魅力运用得炉火纯青,如臂使指;另一方面,表现了持续音与旋律交织而行的对抗性的特殊功效,赋予了音乐新的内涵,与音乐形式完美结合,展现出借助音乐载体、巧用音乐语言诠释尼采唯意志论哲学的音乐篇章,透射出了与尼采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的精伦妙配。其次,所运用的持续音种类较多,除了常用的主持续音、属持续音外,还运用了19世纪中叶以后III级持续音,并赋予其不同的功能转换意义。最后,持续音运用的篇幅也较长,这在其他音乐作品中少有遇见。

从以上持续音运用情况入手,对其和声技术手法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理查·施特劳斯运用自己极富个性的音乐语言,将深邃的哲学思想纳入到音乐表达的范围中,才使这部音乐史上第一首与哲学著作同名的交响诗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一由出众的音乐作曲技法及和声技术手段支持的佳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曲家深邃的人文艺术洞察力,全面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专业底蕴以及高超而扎实的音乐创作才能等综合素养,旖旎景色衬托着永恒意志,对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们来讲是优秀的榜样,亦是奋进的目标!

[1][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

[2][英]莫·卡纳.二十世纪和声研究——当代和声[M].冯覃燕,孟文涛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J614.1

A

1002-2236(2017)06-0040-04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6.008

2017-08-07

宫富艺,男,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齐鲁艺苑》常务副主编,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鸿熙)

猜你喜欢

施特劳斯斯特拉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基于改进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变电站二次电缆路径优化设计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施特劳斯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卧室里的蜘蛛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不想做个追随者
施特劳斯论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