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2018-01-09

黄河之声 2017年21期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小节

梁 奇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梁 奇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花非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根据唐代白居易的同名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谱例分析法,通过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伴奏、曲式结构以及情感处理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抒情性、节奏的从容性、典型D宫调式和单段体曲式结构的运用,以及正确的情感理解和表达,总此这些音乐元素得出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艺术歌曲;音乐元素;情感表达;音乐意境

一、概念界定

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人们要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所以产生了功利境界,因为生存互爱的关系产生了伦理境界,因为人群之间互制的关系产生了政治境界,又因为追求真理和智慧有了学术境界,最后因为人们追求返璞归真而有了宗教境界。在学术意境和宗教意境之间人们通过研究它们的形、象、秩序、节奏、和谐,使心灵深处的反映具体,从而产生了“艺术境界”。艺术境界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在艺术作品上的深层融合,艺术境界是艺术作品的具体内涵,是意境的核心成分。

意境的营造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在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对节奏、旋律、歌词、调式、音响等音乐元素进行组织,使其成为有机协和的艺术形式,从而表现出音乐的意境,这个意境是作者在与实物接触时领悟产生的,不仅是对实物的直接描绘,更是对音乐作品虚景——深度与灵魂的赋予。

二、《花非花》创作背景

黄自先生在古诗词方面很有修养,他将中国古诗词作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形成独具黄自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其中影响较广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及《花非花》三首。《花非花》是黄自先生于1933年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短诗《花非花》全文创作的作品。整首歌曲的词仅有26个字,词义、声调均与旋律巧妙结合,堪称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经典。除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运用,《花非花》的创作更是加上了黄自本人的西洋音乐学习所得,可谓是民族化的新音乐。除了将其作为优美的音乐作品欣赏外,更要细细琢磨包含黄自本人的多重情感、创作意图等,方能领略其中的深层音乐意境。

三、从音乐元素分析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分析音乐意境就要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伴奏、和声曲式结构、情感处理等音乐元素着手,深度挖掘其意蕴和境界。

(一)歌词的文学意境

一首好的歌曲作品,旋律是歌曲灵魂,而歌词则为旋律诠释了主题。《花非花》的词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正如我们所知的,唐代古诗词尤为注重声律,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为辉煌的时期。浅近直白是白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首《花非花》却十分含蓄,甚至迷离,表达的情感令人难以琢磨,在白诗中算是一个特殊存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明代文学家杨慎曾在《词品》中评价说“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虽《髙唐》、《洛神》,奇丽不及也。”

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篇取譬,善用博喻。仿佛是在追忆一份美丽的邂逅,又或者是怀念一个美好的人或事,但是最终却都已逝去,只能感叹: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有句“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他将花比作人的相貌,而雾是人的香味。这与白居易的花人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以花写人,白居易则更为隐匿,读者不能确定诗中具体的追忆主角是什么,诗中所言也不能确定是美好之事物,而且全诗只可见喻体而不知喻本,这更为诗的意境蒙上了神秘色彩。歌词是一首曲子的重要组成,正是《花非花》原诗的意境所在为全曲奠定了朦胧美好的感情基调。

除此之外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义双关。文字空灵,几个意象如“花”、“雾”、“春梦”、“朝云”都是飘渺的,琢磨不透的。仿佛之中有一定的联系,却又无法言明感觉跳跃,文字精炼使人咀嚼不尽,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底可见一斑。

(二)旋律的抒情意境

在黄自短暂而又充实的音乐作品创作生涯中,声乐作品的创作可以说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的作曲技法娴熟,情感表达细腻委婉,艺术价值很高。黄自仅仅用了八小节就把《花非花》整首诗的展现了出来,看似四句诗词共26个字,却和旋律紧密联系,琅琅上口,使人印象深刻。《花非花》的旋律就很好地体现了黄自创作手法的抒情意境。

全诗是变格的仄韵七绝,词牌格律为:

图1

如图1所示,全诗节律规整与错综之美并存。后人在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将“花非花”作为调名,而将其语法作为词调。此诗并没有死板的套用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模板,使得内容像词又像诗。情感上更侧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心境的感受是全诗带给人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先按照歌词本身的自然韵律朗诵,再对歌曲声情并茂地演唱,不难感受到歌曲歌词韵律与旋律音调的和谐一致。歌曲《花非花》的旋律线条优美流畅,起伏平缓,旋律的进行以二度、三度音程为主,辅以四度以上的跳动,情感融入听者内心,引起共鸣。在平仄的处理上,旋律和歌词基本一致,呼吸停顿大致相同。在旋律的对偶和尾音的押韵上,也体现出旋律的韵律和歌词的韵律相统一。

(三)节奏的从容意境

歌曲《花非花》的节奏很规整,基本上采用X X X X X的节奏型,除了最后一小节出现附点节奏,其他都是X X X这种节奏。这种顺分型的节奏让整首歌曲在不破坏诗人所表现的舒缓、抒情之美的前提下,使得节奏更丰富,极大地渲染了歌曲的从容意境。最后一小节的附点也运用得恰到好处,附点节奏的发音点落在“无”字上,起强调作用,这是节奏与词的完美地结合,见谱例1。整首歌曲的节奏不紧不松,律动从容,有一种幽雅,深邃感。最后的自由延长记号,不仅是给演唱者以表演时间,更是情感意境表达的需要。

谱例1

(四)调式的雅致意境

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使得黄自的艺术作品都沾染了儒雅气质。《花非花》全曲采用中国民族调式,平缓的旋律极具抒情性,单一的曲式结构很好地保留了原诗歌的韵味,通过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眷恋。“花非花,雾非雾”是什么呢?“夜半来,天明去”的人是谁呢?字里行间透露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朦胧雅致的风格特点。

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西乐东渐,中西方文化相互冲突、融合时期。虽然黄自先生本人接受过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对西洋创作技法十分熟悉,但是他在借鉴西洋技法写作中国声乐作品的时候却兼收并蓄,探索创新,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歌曲的旋律音调建立在我国传统五声调式上,D宫调式色彩,具有抒情、舒缓的特点。在西方自然大调的运用习惯中避开了fa、si等偏音,听起来有一种中国民族风味特色,体现了黄自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

(五)伴奏的轻柔意境

歌曲伴奏通篇使用的是传统和声,简练却精巧,将歌曲的感情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出来。歌曲的开始引用部分旋律做为前奏,引入主题,两小节的前奏先密后疏,与第三小节的演唱部分过渡自然,切分节奏使演唱可以自然接入。左手采用平稳的低音级进,右手为带有中声部和弦分解和高音旋律的织体,使得歌曲的听起来优美抒情。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小节的伴奏接入需尽量轻柔,但是结尾句也就是最后两小节需要加强感情,同时不可忽视最后的自由延音、渐慢记号以及很弱的标志。这些记号为全曲的感情奠定轻柔的基础,加上钢琴对古琴音色的模仿,勾勒出一个轻柔美好的音乐意境。

(六)曲式结构的传统意境

歌曲《花非花》的曲式结构简单明了,为最简单的单段体一部曲式结构。一共四个乐句,与四句歌词相得益彰,衔接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体现了我国旧体诗歌句间的逻辑关系。10小节的歌曲使人一目了然。1-2小节为引子部分,其旋律和第四乐句相呼应。3-4小节为主题乐句,音调典雅优美,节奏从容不迫。第二乐句(5-6小节)对主题乐句继承并且发展,丰富了音乐材料,将意境推进了一个层次。到了第三乐句(7-8小节)内容上有一个小转折,旋律声部低音结束,高音逐渐将歌曲推向一个高潮。歌曲层次更进一步,音乐意境得到升华。最后第四乐句(9-10小节)下行让人感到一声叹息,高潮快收,结束全曲,给人以柔美感,而又意境深远。

四、从情感表达分析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一)情感表达的含蓄婉约意境

中国古诗词讲究“一切皆情语”,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会借助于别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花非花》一曲中,黄自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诗人的客观感受互相统一,把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借景抒情等手段来充分表达,使之与旋律相辅相成。因此应注意全曲的风格控制,掌握好力度,尽量轻柔地去表达。原诗作空灵淡雅、含蓄婉约的意境在谱曲过程中得到保留和发展,使作品的音乐意境更加深邃,耐人寻味。理解作品蕴含思想情感的前提是明白歌曲含蓄婉约的词曲意境,分析出歌曲所蕴含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其太快消逝的不舍之情。

(二)情感表达的咬字清晰和半声意境

表达作品首先要把全诗26个字的语音读准确。切忌使用方言,将“花非花,雾非雾”读成“发挥发,雾挥雾”,诸如此类的语言问题会使音乐意境荡然无存。在歌唱时咬字注意要轻,切忌用力去咬字。另外还存在许多前后鼻音与平翘舌音不分的现象,如把“梦”读成“闷”,“处”读成“醋”。“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句中的“朝”是多音字,万不可混淆。

歌词前两句:“花非花,雾非雾”隐约是写景,但是作者并没有明说,所以演唱时应当十分含蓄,半声演唱。“夜半来,天明去”一句感情比前一句稍加强烈一些,但不宜过重,而且加入一些不舍的情绪,表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来如春梦不多时”一句感情色彩略明亮一些,也是全曲的高潮,所有的美好情感当表达出来,尤其是“不多时”三字,应满怀美好祝愿,虽不舍但心怀感触,更多的是见证美好之后的渴望。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是全曲的结尾,速度应当更慢,语气更轻柔,似一个美好故事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从而充分体现出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五、结语

黄自创作了多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也可以看出黄自运用留学期间学习西洋音乐创作对民族音乐的创新,加上其本身极深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所以不难感受到他在《花非花》中描绘出的朦胧飘渺、空灵婉转的音乐意境美。总之,音乐意境是歌曲的灵魂所在,掌握了歌曲的意境就是掌握了歌曲的精髓,这也是深入掌握音乐作品内涵的重要途径。■

[1]刘雅丽.浅谈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关系的处理-以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为例[J].中国音乐,2007,02:225-226.

[2]刘梦璇.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美学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3]王艳霞.艺术歌曲《花非花》的演唱处理[J].戏剧之家,2015,20:91.

[4]张进.中国传统音乐意境之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31-33.

[5]周洁.解读《花非花》与《点绛唇》[J].艺术教育,2012,10:68-69.

梁奇(1973-),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黄自艺术歌曲小节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艺术歌曲流行唱法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黄自作品《玫瑰三愿》赏析
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