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县级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进

2018-01-06付志荣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职业

付志荣

摘要: 县(市、区)是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直接承担者,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规模和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但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发展瓶颈有待突破。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建设和改进县(市、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快农民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逐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双向驱动,即要精准服务,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相契合的新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要共享发展,逐步开放农民职业教育市场,实现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要因材施教,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队伍,为农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关键词: 县(市、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双向驱动;建设;改进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2-0339-03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三五”时期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壮大,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必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既亟需大量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又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如何建构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将是农业农村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重点。在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中,县(市、区)是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直接承担者,加强和改进县(市、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和储备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对推动区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粮食单产、总产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近年来通过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农业科技集成+经营机制创新”模式,稳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兴化市也是江苏省的农业人口大市,如何实现农业人口大市向农业人口强市转型升级,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型发展是当前兴化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本试验对县级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1 当前县级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农民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使受训者获得一定职业能力的行为。农民职业教育分为2个体系:一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对象为欲从事农业生产、相关农业产业的农民,旨在培养职业农民;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欲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进行职前、职后的教育培训[1],即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转变为产业工人或城镇居民。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级农民职业教育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体系及机制,农民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但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主要有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全国各高校、职业院校开展的农业类学历教育,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社会各级组织开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4种形式,開展实用技术培训、绿证教育、双证教育、初农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2]。以兴化市为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由市农业局、水产局等部门承担,通过实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点开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开展农广校“半农半读”中等学历教育等。据统计,2015年培训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4 047人。农业类学历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主要由市教育局承担,建有中专学校1所,34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社区教育中心,省级居民学校39所,省级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1个。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主要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妇女联合会承担。

当前农民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不足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普及、科技化水平的提升、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大量的中、高层次农业人才或职业农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存在基础薄弱、流失严重的普遍现象。2014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7.3%,兴化市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仅占5.2%。受教育程度较低,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的客观局面。受重文轻职业教育影响,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县级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难以保证。2014年兴化市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780人,而普通高中招生达4 700人。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苏省,农业类大专及以上专门人才少有返回县(市、区)农村从事一线农业工作。通过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人才,对于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而言将是杯水车薪、任重道远。

1.2 县级农民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受制于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畅、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发展瓶颈仍有待突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级农民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典型特色: 一是办学层次丰富,创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二是教学形式相对灵活,以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为主的非学历教育成效突出,季节性学习班灵活机动,受农民欢迎;三是办学途径逐步多样化,多条线办学互相补充;四是培训学科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对象逐步实现全覆盖。

尽管县级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仍有许多瓶颈有待突破。一是地方政府作为农民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受地方财政限制,对农民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公共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与多元化投入机制缺失,使得县级农民职业教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兴化中等专业学校未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收支失衡,处于负债困境;年均社区教育经费仅0.5元/人,远低于江苏省规定的苏中经费标准(不低于3元/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农民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宏观统筹和有效协调。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教育、科技、人事等部门分条线管理,各条线之间相互分割,相互独立,项目、资金、师资、设备等总体不足、部分闲置、低效益资源重复建设,难以发挥整合效应。三是农民职业教育缺乏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指导。各地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不同,农民职业教育需要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制宜。县(市、区)往往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性预测和指导,依靠现有资源办学,缺乏贴近农民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培训与就业相分离,缺乏相对权威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或中介服务网络,农民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学以致用,挫伤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1.3 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与市场匹配度不高,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出现“资源过剩”“产能不足”并存的失衡现象

基于兴化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发现,政府与职业教育实施者、市场之间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低,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农民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岗位脱节,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难以互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职业学校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等。此外,农民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14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和需求比例远远高于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基础和技能水平比老一代农民工有明显提高,在个人需求上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在改变经济上的贫穷状态的基础上,追求人生和职业发展,注重社会保障[3]。农民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能力、规模与庞大的教育潜力和现实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教育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农民、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需求,“资源过剩”“产能不足”并存,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严重浪费。

2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县级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进

农民职业教育是整体性、专门性、社会性、多样性、速效性和终身性的特殊教育[4]。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必须加快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逐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双向驱动,建设和改进县级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2.1 精准服务,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相契合的新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发挥县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研本地经济、产业、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和体系。结合省(市、区)、市、县(市、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县级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和转型升级需求,客观分析本地人力资源现有状况和发展预期,精准服务,打造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品牌与特色。兴化市近年来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兴化市在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的同时,探索高效农业与粮食生产轮作模式,注重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建立“省有专家团队、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的4级创建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和农民职业教育,受到农民欢迎。围绕兴化市河蟹大市地位,建立全国河蟹联盟,上线发布河蟹指数,组织开展河蟹疾病防治的各类培训,打造品牌,切实实现行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向共赢。其次,逐步整合农民职业教育组织机构,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实现协同、可持续发展。改变现有的条线管理格局,增强政府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管理作用,建立农民职业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扎口管理财政性培训,将农民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贯通,构建大职教格局,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齊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教育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岗位使用之间顺畅的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再次,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当前县级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农村人口众多,农业为主的县级一般工业经济都欠发达,地方财政往往捉襟见肘。要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经费,集中财力办大事、要事;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税收、给予政策性优惠等措施,鼓励地方企业主动承担职业培训的责任;逐步探索吸纳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良性机制,建立公益性培训基金等。最后,重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机制,加强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建设。由县(市、区)农业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就业岗位的信息发布平台,负责收集、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各乡(镇)可根据当地农民实际情况将信息告知农户,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信息发布部门,开展相应的农民培训,逐步建立农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的一条龙机制。

2.2 共享发展,逐步开放农民职业教育市场,实现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激发各类办学机构参与农民职业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满足农民职业教育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县级政府可以逐步开放教育市场,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主要承办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普及性的教育项目。对于经营性项目和部分政府合作项目,可以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承担。培训主体多元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培训结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农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吸引地方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当地中职院校承担相应的培训项目,开设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开设培训项目、扩大规模效应,提高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建立和扶持一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一批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和示范基地,鼓励实行定单、定向、顶岗培训,实现招生、培训、就业一体化,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发挥本土企业和“土专家”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本地区特色,对于特殊教育开设专门通道,鼓励具有先进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科技观念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专家、能手参与进来,以直观形象、典型示范方法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多样化需求。逐步改善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软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宣讲力度,发挥先进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推广现代农业、职业农民理念,提高社会认可度。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出发,立足本地产业结构,深入调研、掌握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真实需求,提供更多个性化、导向性的教育资源与服务,制定分层次、分类型的多元培训方案,开展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和初级、中级、高级的教育与培训,提供接地气的菜单式或订单式选择,合理安排职业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方法,综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建设“互联网+农业”的现代信息服务网络,在县城、乡(镇)、行政村、农户之间形成通畅的辐射网,构建科技信息网络,构建起科技信息传播、农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以科技示范为骨干,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3]。

2.3 因材施教,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队伍,为农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教师、基层部门技术人员、培训机构教师等。组建以高校为依托,专业学校为骨干,县级职教中心和职业高中为基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点,开展项目引进、人员培训、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的县域农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5-8],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因地、因时、因材施教,为县级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一是各县(市、区)可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特色和农业特点,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院校专家走入地方、走入一线,开展农业科技转化与培训;二是定期组织基层部门技术人员、农村现有教师资源进行城乡、地区交流,拓宽视野,接受再教育,更新理念;三是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专家库,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由企事业专家、退休干部、教师、农村土专家组成的农村教师队伍,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开设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等;四是加快县级地方职校改革力度,作为县、乡职业教育的基地和载体建设结构优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符合农民需求的职教和培训体系,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发挥灵活多样、面向市场与就业的优势特点,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开放培训项目等;五是畅通信息渠道,打造“互联网+农业”的新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服务优化、丰富农民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远程诊断系统,农技专家可以通过视频实施远程技术指导;建成“农技宝”等移动服务平台,发展技术员用户,提供实现点对点、一对一按需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服务,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广泛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红兵,许亚东. 农民职业教育的供需矛盾及改革路径[J]. 职教论坛,2014(25):60-64.

[2]么子惠.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现状与需求[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3):14-15.

[3]黃晓赟,马建富.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4):69-73.

[4]赵晓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职业教育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09.

[5]傅雪梅,陈光燕,庄天慧,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成都市304位参训农民的调查[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540-544.

[6]童举希,陈蓓蕾,章 霞. 基于模块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创新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527-529.

[7]易 莉.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14(2):90-92.

[8]朱会利,霍学喜. 陕西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探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24.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