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海型猪品种资源状况变化分析

2018-01-06赵思思贾青胡慧艳李晓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江海猪种世纪

赵思思+贾青+胡慧艳+李晓敏

摘要: 为了解江海型猪品种资源变化情况,查阅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出版的猪品种志相关资料及相关文献,对江海型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猪的品种数量、产地分布、群体规模、体尺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由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比较结果可知,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均发生改变,江海型地方猪品种数量减少,横泾猪、虹桥猪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未作出记载,梅山猪、嘉兴黑猪、圩猪的群体规模有所增加,其他地方猪群体规模有所减少,分布范围变小,且其地方猪的体尺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关键词: 地方猪;江海型;资源变化

中图分类号: S828.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2-0179-03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质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各地的地形、气候、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此各个地方猪种各有特色,根据中国各地方猪种所处地域的不同,将中国地方猪种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1]。江海型地方猪主要分布在汉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东南沿海地区及台湾省西部的沿海平原,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不仅青绿饲料供应充足,并且有大量可作为饲料的农副产品[2]。

我国猪品种资源丰富,1个品种就是1个特殊的基因库,是进行品系繁育、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和利用杂种优势的良好原始材料,同时也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素材[3]。我国在1984—1986年对全国家畜品种进行了第1次普查,并出版了《中国猪品种志》[2],该品种志对当时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猪的品种分布、群体规模、体型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作出记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方猪数量剧减,为保护猪品种资源使其不灭绝,农业部建立保种场,并于2006—2008年开展了全国第2次畜禽品种普查,于2011年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4],而江海型猪品种资源变化方面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比较江海型地方猪2个时期的资源变化,以了解江海型地方猪种变化情况,对江海型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数据材料分别来源于《中国猪品种志》[2]、《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4]、《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5]。数据内容包括社会经济(GDP、人口数量、粮食产量、猪肉产量)、自然资源(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品种分布(中心产区)、群体规模(猪品种变化)、体尺体质量(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繁殖性能(乳头对数、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數)、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度)等方面。

1.2 方法

将各项数据进行整理,比较江海型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并结合江海型地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由于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初的经济价值不等,因此将其换算为美元进行比较。

其换算公式为

1982年:189.26元=100美元;

2008年:694.51元=100美元。

2 结果和分析

2.1 江海型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由表1、表2可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1世纪初江海型地区的自然条件有所改变,社会经济条件有所提高。年平均气温的提高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家畜的生长发育快;但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家畜食欲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进而延长饲养周期,降低饲料利用率,且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易导致家畜疾病的发生[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要求也相应有所增加,养殖方式也由原来的农户散养转变为规模化的养殖,从而使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7]。

2.2 江海型地方猪品种数量变化

通过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江海型地方猪品种的对比结果(表3)可知,江海型地方猪品种横泾猪、虹桥猪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并未作出记载,但收录了兰屿小耳猪、浦东白猪、黔邵花猪,王林云在对地方猪的认识中曾提到,收录的这3个猪种并不是新发现的,在过去也曾有过这些地方品种[8]。

2.3 江海型各地方猪品种的群体规模与分布范围的变化

由表4、表5可知,21世纪初我国地方猪的群体规模、分布范围较20世纪80年代整体上有所减少。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丰富,且近年来对地方猪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但我国许多地方猪种群体数量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9]。群体规模和分布情况的变化,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方猪群体数量下降导致其分布范围变小;另一方面如果地方猪的分布范围不变,群体数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地方猪群体分布数量的大幅度减少。

2.4 江海型猪体尺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的变化

由表6至表8可知,21世纪初我国江海型地方猪的体尺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肥育性能较20世纪80年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地方猪经过长期、不断选育,饲养模式、饲料变化、选育方法的不同[10-11],以及对肉质质量要求的改变,使得地方猪在体尺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方面有了变化。

3 讨论

3.1 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对猪品种资源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1世纪江海型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GDP、人口、粮食产量、猪肉产量)和自然环境(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无霜期)基本呈上升趋势,该趋势可对江海型地区的地方猪种发展产生影响。随着江海型地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猪肉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杂交改良和国外品种的影响下,我国地方猪的养殖方式发生了变化,且杜长大(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成为养猪业的主体,影响着地方猪的养殖。endprint

江海型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可对地方猪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作为恒温动物, 过高的温度可影响家猪的

采食量、生长、繁殖和生产,并且增加其疾病发生率[14];另一方面,气候的变化对饲料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可导致饲料价格升高,进而提高饲养成本。

3.2 地方猪性能变化对猪品种资源的影响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1世纪我国江海型地区大部分地方猪种和数量减少,为此我国对江海型地方猪进行资源调查[CM(25]并开展保护,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江海型地方

猪就有太湖猪(二花脸猪、梅山猪)、姜曲海猪;对我国地方猪进行合理保护,有利于保护家畜的遗传多样性,以应对人们对未来市场的不同需求。

体质量能够反映猪种的整体发育情况,体尺测量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了解猪各部位的发育情况[15];繁殖性能是养猪生产效率的核心指标;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肉的品质也有了新的要求,我国地方猪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产仔数多等优良特性,能够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对地方猪的选育中, 应侧重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猪。在发

展过程中,当代的饲养方式、饲料、选育方法的不同,使得江海型地方猪的各生产性能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陈 斌,赵德明. 中国地方猪种利用现状及展望[J]. 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3):40-42.

[2]张仲葛,李炳坦,陈效华,等. 中国猪品种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6.

[3]方美英,吴常信. 猪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 畜牧与兽医,2001,33(5):40-42.

[4]王林云,王爱国,王立贤,等.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陈伟生,徐桂芳,周新民,等. 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杜月辉,李月连,李利平,等. 气象因素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J]. 当代生态农业,2008(增刊1):19-21.

[7]尤翠萍,徐 娟. 對畜牧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因素及提升对策分析[J]. 中国农业信息,2014(19):121-122.

[8]王林云. 对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再认识[J]. 猪业科学,2012,29(10):120-122.[HJ1.73mm]

[9]殷方芝,肖耀明,陶 军,等. 近年来我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J]. 猪业科学,2015,32(10):130-131.

[10] 张光辉. 我国传统养猪经验的分析[J]. 中国农史,1986(4):54-59.

[11]薛 梅,王金勇,尹春晖,等. 浅谈规模化养殖荣昌种猪的后备猪基础选育[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6):50-51.

[12] 邢 军,肖安磊,陈 胜,等. 枫泾猪生长发育和早期繁殖性状观测[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3):45-50.

[13]曹宏发,韩惠华,陈俊芳,等. 米猪[J]. 畜牧与兽医,1988(2):63-65.

[14]李玉娥,董红敏,林而达. 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1997,13(增刊1):20-23.

[15]徐锡良,曲万文. 新世纪初山东省猪育种方向探讨[J]. 养猪,2002(1):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海猪种世纪
非遗吹糖人
贵州地方特色猪种培育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世纪赞歌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