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研究

2018-01-06胡凌霞包雅玮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胡凌霞+++包雅玮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凝聚人心的价值力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借鉴的重要内容。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路径,不仅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且顺应具有中国特色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势,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语境中,既可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又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 融入 路径

★基金项目:盐城市创业研究院2016年度重大课题(ZD-YCY201600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MLD00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1565)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既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源泉,又可以在一种文化的向心力中凝聚全民族的思想信念。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分析与摸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思想理论和借鉴模式,需要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并及时找到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实践、价值的契合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某种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礼仪制度、民族气质、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除了儒家文化这核心内容外,还包含道家、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崇尚“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據。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2]。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变革,主要包括理顺教育思路、完善教育体制、拓宽教育环境和丰富教育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融合创新,把科学理论和崇高品德灌输给广大学生,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人文、丰富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通、功能互补,高校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沿阵地,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和价值导向层面的引领功能,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在政治思维、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的理论精髓。在目标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与儒家“君子”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契合,使高校青年大学生在政治思维、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方面,充分体现象征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传统文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具,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伦理文化为主,兼收并蓄,囊括了道家、墨家、法家等在内的思想精髓,迎合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基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渗透,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且对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发展,提升了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应该有效利用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资源,积极发掘和弘扬儒家思想中积极的因素,并使之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儒家最重视的是教育问题,以塑造人格为首要目的,其起点与底蕴则是“修身”。儒家思想教育经典《四书》中《大学》一篇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修身”为根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博大的胸怀、忧患的意识、为民生理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 (《汉书》卷八十五),关注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体现凝聚人心的力量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至上的原则;“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强调的“内圣” “明德”“尽伦” “正心诚意”为基础,以“外王” “新民” “尽制” “治国平天下”为功能,突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儒家以群体价值为重作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与标准,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认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仁者” “爱人”(《论语·颜渊》),这是“仁”的核心范畴,儒家的人格修养是以“爱人”的核心的仁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傳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的工具和载体,并综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睿智的精神要义、内涵丰富的理论源泉、浩瀚无涯的人文知识。将人文与科学糅合、理性与感性兼有、历史感和现实性并重,用此凝练下来的思想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传递给学生,促使大学生在获得教益和感化的同时,进而去细致思忖,积极反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3]。要充实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改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全方位、多视角、人文性、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高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要在培养素质人才的同时实现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个人品性的卓越与否,对整个国家的教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使大学生系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因此,要确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有计划、有针对地把传统文化的内涵渗透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中去,并及时改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的现状,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教育实现“95后”大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并使之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追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延续、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重塑和强调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析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出现弱化的趋势,偶尔媒体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群体呈现非理性的狂热和追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人中,尤其是“95后”大学生中出现了愈发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大学生群体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离不开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现状

调查主要针对“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程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影响力评价、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媒体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比重、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等问题,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60份,回收441份,回收率为95.9%;其中有效回收434份,有效回收率94.3%;各论坛、邮箱、校内网共收回抽样调查56份,有效回收51份,有效回收率为91.1%。合计回收有效问卷共计485份。数据显示,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很高”的有15.2%;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6.7%;而认为“很低”的只有5.6%。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影响力评价”进行评价,选择“比较大”的比例最多,是39.2%。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相较其他人群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宣传、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获选率高达97.9%。但这种教育途径的效果却并不显著。以《论语》为例,“从来没看过”和“从来没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4.8%,而“看过很多次”和“看过其中一部分”的比例分别有38.9%和56.3%。这一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典籍还是有一定兴趣。

总的来看,虽然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降低,但是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社会上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同时,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有接触和学习兴趣的,但这种兴趣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解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也是世界民族之林里闪亮的瑰宝,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历史传统。然而古老渊源、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却在传承上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对传统文化的误读误解与断章取义、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与理解褊狭,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问题,都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式微之殇。当代“95后”大学生所能体验和感知到的传统文化,似乎除了学校里学过的基本历史知识,就剩下各种博物馆和民间艺人了。或者吟咏几句《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便以为理解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留白与内涵;知晓茶道六君子,便以为深谙茶道的精髓,实际上却是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课堂灌输和课外说教为主要方式,教育方式单一,说教内容枯燥,导致大学生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反感和排斥。高校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教学内容乏味、形式单一、互动缺失,造成此类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大学生们都抱着最后冲刺的态度和六十分万岁的心态来学习这类课程。与此同时,在缺少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党政有关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从事传统文化研究教育的师资以及高校内部现有资源的限制等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形势严峻。

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从“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及情况分析,我国高校目前所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滋长于民族的肥沃土壤中,既要借鉴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又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在完善教育制度、营造教育氛围、拓展教育渠道、探索教育模式上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漫长而又复杂,需要高校上下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并整合成强大的精神合力。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办法的规范性和制度性文件,对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具体落实做出规定,积极推动和指导传统文化教育进入高校校园、走进课堂。建立健全领导体制,确保经费及时投入并按照实际逐步增长,不断改善教育的物质条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外,在高校其他部门之间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机制,鼓励全校教职工积极关注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情况,以此扩大传统文化对师生思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影响力;建立师资队伍激励保障体制,不断优化和充实思政教师队伍,结合专兼结合的原则,提高准入门槛、重视队伍培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建立督促检查制度,以教学为中心育人目标,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行为。制定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研究、图书资料建设、政策配套、考评体系建设等内容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机划,促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实开展。

(二)营造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除了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外,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外部环境也同样重要,从课堂教学到学术研究,从营造校园氛围到推动校外交流,高校所开展的各项教育要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如高校创新创业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生,与传统创业教育的区别也就在于创业活动中所含有的文化创新因素。故而创新创业不仅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还可以包含传统文化知识层面的创新。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视公共理论课程设置和加大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如公共课程针对学校自身特点、发展状况和不同的学科要求,可分别开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的“中国语文” “大学语文”等课程,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以传统文学鉴赏为主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开设“国学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经典阅读”等一系列选修课程,并以考试、考查、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普及。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传统文化要占据着重要位置,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按照地方历史文化与地域特点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如文学艺术节、历史文化节、红色文化周等,大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使国学经典的思想和精神润泽到大学生心灵的深处,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和美好,从而拉近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最终使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拓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通过校外联合和校内推进,拓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校外联合可以积极和文化单位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班和文化讲坛,多方面开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和沟通渠道。鼓励和支持文化人才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通过高校主办、承办和协办大型国际国内传统文化研究学术会议,逐步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学术机构、大家学者的联系和学术交流,以多样形式和规模开展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扩大此类文化团体和文化活动在高校和社会层面的影响;校内通过推进学校网站、学报、高校社团刊物等主流媒体渠道,充分调动高校媒体的德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挥网络新媒体的阵地作用,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的建设;广泛使用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借助社区文化等形式的同时,利用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基地,实现知识传递和互动交流,从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四)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学习和交流的形式有手机短信、微信、SNS 、網站、微博、数字媒体等。通过手机、网络通讯进行日常沟通并获取社会信息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新型媒介的作用,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尤为关键。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中,并用传统文化的独特感染力吸引大学生,可以使他们的思维从沉闷和枯燥的常规思政课堂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利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围绕他们关注的时事话题和生活困扰,并将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和道德规范中所渗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于引领他们观察人与人、人与社会现象,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利用中国传统独特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优美生动的文字典故以及非概念化的特点,尤其是古典经纶和诗词歌赋,大都内容深奥、寓意深刻、情感充沛、形式多样,促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细致安排和组织教学任务的展开,积极探索重点突破、教学相长等方法,并切实利用各种网络载体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5]。

在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既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德育思想巧妙自然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丰富教育内容,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有效开展;又要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大学生获得关于其的认识、认知和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稳定的价值观,实现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高等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洪华.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探索,2012(6).

[4]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 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