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LED光质对丝瓜枯萎病菌及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2018-01-06胡广齐刘厚诚王锡巧李晓冰龙勇斌冯淑杰

照明工程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光质白光枯萎病

吴 波,胡广齐,王 聪,刘厚诚,王锡巧,匡 粤,李晓冰,龙勇斌,张 荣,冯淑杰

(1.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佛山安亿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143)

不同LED光质对丝瓜枯萎病菌及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吴 波1,胡广齐2,王 聪2,刘厚诚1,王锡巧1,匡 粤1,李晓冰1,龙勇斌1,张 荣1,冯淑杰1

(1.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佛山安亿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143)

为了探讨光质调控病害发生的机制,我们测定了340~450 nm波段内的11种光质对丝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luffae)以及枯萎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同白光处理相比,370 nm和400 nm处理能显著抑制丝瓜枯萎菌菌落的生长,340 nm、395 nm、410 nm、440 nm、450 nm处理对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不显著;所有的供试处理对枯萎病菌的产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370 nm处理促进产孢的效果最明显;375 nm、425 nm和440 nm处理对供试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395 nm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经过光照预处理72 h,370 nm、380 nm和425 nm处理显著延缓了丝瓜枯萎病害的发展,而375 nm、440 nm、450 nm则对病害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光质;丝瓜;尖孢镰刀菌;病情指数;LED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推广和发展,蔬菜高效生产的同时,蔬菜生产规模化和种植种类单一化周年生产导致的设施内病原物积累,从而引起的连作障碍问题也日趋严重。人工补光是设施农业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手段[1]。光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不仅能通过改变植物体内的光受体构象引起细胞信号传导来参与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也能作为病原真菌代谢途径的信号,调节其代谢活动。一些对植物-病原互作的研究也表明,光质能降低栽培过程中植物病害的发生[2-4]。然而,对于光质如何影响病原菌致病性和病害发生,尤其是不同波长的光与病原菌毒力和病害发生之间的关系仍然了解的非常少。

丝瓜(Luffa acutangula (L.) Roxb.)是广东省主要瓜类蔬菜作物之一,在广东省各蔬菜产区均有种植。枯萎病是广东丝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丝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该病害由尖镰孢丝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sp.luffae(Kwai)Suzki et Kawai)侵染所致,属土传病害。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仍是目前防治该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然而目前广东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丝瓜品种中以抗和中抗枯萎病品种为主[5],且枯萎病菌会发生致病性变异,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枯萎病的发生。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防治措施抑制病菌的生长和预防病害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LED光源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窄光谱、体积小、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使其在植物补光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6]。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LED光质对丝瓜枯萎菌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同时观察不同光质下丝瓜枯萎病的发病情况,以期为了解不同光质调控病害的机理奠定基础,也为设施农业生产上采用光物理技术防治植物病害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光源

供试光源为340~450 nm波段的11种光质,包括近紫外光(UV-A)340 nm、370 nm(9.4 nm,半高宽,下同)、375 nm(9.3 nm)、380 nm(10.6 nm)、390 nm(13.0 nm)、395 nm(12.6 nm)、400 nm(13.2 nm),紫色可见光410 nm(17.6 nm)、425 nm(15.7 nm)、440 nm(16.8 nm),蓝色可见光450 nm(17.3 nm)和白光。其中,白光、340 nm为荧光灯,其余皆为LED灯板,以上光源均由佛山安亿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提供。

所有供试光源的灯板或灯管被安装到自制的培养箱中。每个培养箱3层,配置3种光质,每个处理之间设置隔热层,避免灯板产生的热量对供试对象产生影响。各光质光强均调整为20 W/m2,培养室内室温设定为(26±1)℃。

1.2 不同光质对丝瓜枯萎病菌的影响

将低温保存的丝瓜枯萎病菌接在PDA培养基上,26 ℃黑暗培养7天后,用直径为5 mm的灭菌打孔器,沿着菌落边缘打取菌龄一致的菌饼,接种到新的PDA平板上,然后用封口膜封住培养皿,置于不同光质下进行培养,其中以白光和全黑暗处理为对照。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黑暗处理,每个处理设置5次重复。

1)菌落直径测定:将处于不同光质下的丝瓜枯萎病菌培养6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

2)产孢量测定:培养14天后,将各处理的培养皿取出,每个培养皿中加入10 mL灭菌水,用毛笔轻轻刷取菌落表面,将孢子液洗出,然后用血球计数板法测定产孢量,每个重复观察3次。

3)孢子萌发测定:取一部分洗取的孢子液,稀释到每100×视野下30个孢子,然后取出3滴滴在载玻片上,保湿,置于26 ℃培养箱中黑暗培养,8 h后观察孢子萌发率。在光学显微镜下,用100倍视野下观察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观察3个视野。

1.3 不同光质处理对丝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1)病害接种。供试植株丝瓜品种“雅绿二号”丝瓜。参照罗方芬等的方法[5],略作改动,进行浸根法接种。选取健壮的2~3片真叶的丝瓜水培苗,分别将其于不同光质下预处理72 h(每天进行补光8 h),然后倒掉原来的营养液,轻轻提起丝瓜苗,使其根与育苗钵分离,再将其放回,将根系浸入106/mL孢子悬浮液,浸泡24 h后倒去孢子悬浮液换回营养液培养,并放置于不同光质下,每天补光8 h。每个重复8~10 株苗。以白光下浸泡清水为阴性对照,以白光下的接菌处理为阳性对照。

2)病害调查及统计。接种后,隔天观察记录瓜苗病害发生情况1次,直至瓜苗充分发病后停止调查,统计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丝瓜枯萎病病株病情分级按罗方芬等[5]描述:0 级,无病症;1 级,胚轴或子叶出现轻微病症,但生长正常;3 级,胚轴或子叶出现明显坏死斑,或1 片子叶黄化,影响生长;5 级,2 片子叶黄化,或1 片子叶枯死;7 级,2 片子叶生长僵化,植株部分萎蔫或停止生长;9 级,整株萎蔫,倒伏或枯死。

式中No为调查总株数,Ni为各级病株数,ri为相对报数值,i=1,…,9。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结果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SPSS Statistics 20.0进行统计处理。显著性分析采用 LSD 检验,统计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质对丝瓜枯萎菌的影响

从菌落生长来看,与全黑暗的处理相比较,除370 nm外,其他所有供试光源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丝瓜枯萎菌的菌丝生长,以340 nm效果最显著;与白光对照相比,370 nm、400 nm能显著抑制培养基上丝瓜枯萎菌的生长,而340 nm、395 nm、410 nm、440 nm、450 nm波长对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不显著[图1(a)],这也表明了丝瓜枯萎菌对不同光质的耐受性不尽相同。此外,除了对菌落生长产生影响外,不同光质对于病原菌色素的产生也具有明显的作用,所有光照处理,包括白光,都较黑暗处理产生了明显的色素,425 nm和440 nm处理下的菌落明显产生了较多的色素(如图2所示)。

注①:柱形图上的相同定母表示在P=0.05检验水平下无显著差异。

从产孢量上来看,不论是同白光处理还是全黑暗处理相比较,除390 nm外,其余处理都表现出促进丝瓜枯萎病菌的产孢,340 nm、370 nm、380 nm、395 nm、410 nm、425 nm、450 nm波长促进效果显著,其中近紫外光370 nm处理下的产孢量最大,是白光的4.3倍。黑暗处理与白光处理无显著差异[图1(b)]。

从孢子萌发情况来看,与全黑暗处理99.22%的萌发率相比较,所有的光源处理都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孢子萌发,但是425 nm和440 nm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不明显;与白光处理相比,390 nm和395 nm表现出对孢子萌发有抑制效果,其中395 nm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抑制率达到66.36%,而375 nm、425 nm和440 nm则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萌发率分别达80.78%、93.22%和89.89%[图1(c)]。

图1 不同光质对丝瓜枯萎病菌的影响①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light quality on Fusarium oxysporum

图片依次为340 nm、370 nm、375 nm、380 nm、390 nm、395 nm、400 nm、410 nm、425 nm、440 nm、450 nm、白光和黑暗处理下,PDA培养基上丝瓜枯萎病菌的菌落性状图2 不同光质下丝瓜枯萎病菌的培养性状Fig.2 Colony characteristics of Fusarium oxysporum in treatments of different light quality

2.2 不同光质对丝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苗期经过光照预处理72 h后,丝瓜枯萎病的发病情况如表1所示。接种后第5天,450 nm的病情指数最高,达到20.37,375 nm、395 nm、440 nm对于病情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70 nm、390 nm、400 nm、410 nm和425 nm表现出抑制发病的作用。接种后第9天,375 nm和450 nm处理的植株病情指数最高,分别达到40.47和46.3。370 nm病情指数最低,为7.41,此外,380 nm和425 nm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而375 nm、440 nm和450 nm则表现为明显促进病害的发展。390 nm早期病情发展缓慢,但后期发展迅速,而395 nm则表现为后期病情发展缓慢。

3 讨论

光作为感知周围环境的信号,可以对病原菌的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生殖、色素产生等行为进行调节[7]。不同光质既可刺激病原菌发育,也可抑制病原菌发育。本研究中,不同光质对丝瓜枯萎病菌的菌落生长、色素产生、产孢量以及孢子萌发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与白光对照相比,在菌落生长上,供试光源对丝瓜枯萎病菌的促进效果并不显著,但是370 nm和400 nm能显著抑制培养基上病原菌的生长;在产孢量上,所有的供试光源处理都表现出对枯萎病菌的产孢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370 nm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在孢子萌发方面,390 nm和395 nm表现出对孢子萌发有抑制效果,375 nm、425 nm和440 nm则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1 不同光质处理下丝瓜植株枯萎病的发病情况

病原菌对紫外线辐射的响应非常敏感,往往通过改变菌落的面积、厚度或菌丝的密度,调节紫外线辐射对于菌落的穿透力[8];病原菌孢子的产生往往也会受到紫外线辐射的调节[9],其中,UV-A有明显促进病原菌孢子形成的作用[10]。陈永萱在诱导稻瘟病菌产孢研究发现,在加入稻叶、玉米叶等的各种PDA培养基上,病菌在室内自然光下不能产生孢子或产孢量少,而经紫外线连续照射时则产生大量孢子[11]。付鸣佳和邹峥嵘研究则发现蓝光可以诱导多种真菌的形态发生和发育,包括孢子的产生和菌丝的形成[12]。本研究中,370 nm处理下的丝瓜枯萎病菌菌落面积最小,产生的色素也不明显,但是产生了最多的分生孢子,这似乎说明了刺激产孢是丝瓜枯萎菌应答UV光胁迫的一种方式,然而340 nm处理下的病原菌菌落面积最大(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却仅产生了中等程度的孢子量,而390 nm处理下的病原菌无论从菌落直径上,还是产孢量上都与白光处理的结果最接近。这种现象在研究光质对其它病原菌如菜心炭疽病菌,黄瓜疫霉的影响时也被发现(数据未列出)。因此,病原菌对不同光质的应答可能存在非常复杂的机制,即使在同一类型的光范围内,不同光质对病原菌仍有着不同的调控机制。

不同光质处理不仅对病原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还直接影响到植物的抗病性。紫外光的预处理可以诱导植物抗病物质的产生,进而抑制随后病害的发生[10,13],蓝光处理下的植物则更容易发生病害[3,14]。在本研究中,经过光照预处理72 h,370 nm、380 nm和425 nm显著延缓了丝瓜枯萎病害的发展;而375 nm、440 nm、450 nm则对病害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75 nm和440 nm处理下的丝瓜枯萎病菌皆是在菌落生长和产孢量上与白光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孢子萌发上要优于白光;450 nm则是在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上与白光接近,而在病原菌产孢上有明显的存进作用。这3种光质有利于丝瓜枯萎病菌的生长或繁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病害的发展。然而,370 nm处理下的丝瓜枯萎病菌有着最小的菌落直径,最大的产孢量,在孢子萌发上与白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80 nm在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上与白光无显著差异,产孢量上却显著高于白光;425 nm在菌落生长上与白光无显著差异,但在产孢量和孢子萌发上显著高于白光。这3种光质对病原菌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380 nm和425 nm明显利于病原菌的生长。那么,在病原菌没有受到抑制,反而被促进的前提下,丝瓜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明显降低,可能预示着这3种光质诱导了植物抗病性或某些抗病物质的产生,当然这需要后续更多的实验来证明。

[1] 杨其长,徐志刚,陈弘达,等.LED光源在现代农业的应用原理与技术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5):37-43.

[2] KHANAM NN,MAKOTO U,KIHARA J,et al.Suppression of red light-induced resistance in broad beans toBotrytiscinereaby salicylic acid[J].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5,66(1-2):20-29.

[3] WANG H,JIANG YP,YU HJ,et al.Light quality affects incidence of powdery mildew,expression of defence-related genes and associated metabolism in cucumber plants[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0,127(1):125-135.

[4] KOOK H,PARK S,JANG Y,et al. Blue LED(light-emitting diodes)-mediated growth promotion and control ofBotrytisdisease in lettuce[J].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2013,63(3):271-277.

[5] 罗方芬,何自福,虞皓,等.广东丝瓜主要品种对枯萎病抗性的鉴定与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49-50.

[6] 朱雪菘,刘木清.LED 补充照明系统用于促进铁皮石斛生长的初步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6,27(2):118-123.

[7] IDNUM A,HEITMAN J.Light control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via a conserved pathway in the fungal kingdom[J].PLoS Bio,2005,3:e95.

[8] BRAGA GUL,FLINT SD,MILLER CD,et al.Both solar UVA and UVB radiation impair conidial culturability and delay germination in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usMetarhiziumanisopliae[J].Photochem Photobiol,2001,74(5):734-739.

[9] RAVIV M,ANTIGNUS Y.Invited Review:UV radiation effects on pathogens and insect pests of greenhouse-grown crops[J].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2004,79:219-226.

[10] PAUL ND.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UV-B radiation and crop disease[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0,108:343-355.

[11] 陈永萱.诱发稻瘟病菌(Pyriculariaoryzae)分生孢子产生的方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3,(2):39-43.

[12] 付鸣佳,邹峥嵘.蓝光诱导拟盘多毛孢菌分生孢子器产生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J].食品科学,2009,(07):118-121.

[13] GUNASEKERA TS,PAUL ND,AYRES PG.The effects of ultraviolet-B(UV-B:290-320 nm) radiation on blister bligt disease of tea(Camelliasinensis)[J].Plant Pathology,1997,46:179.

[14] YU SM,RAAMKUMAR G,LEE YH.Light quality influences the virulence and physiologial responses ofColletotricumacutatumcausing anthracnose in pepper plants[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13,115(2):509-516.

EffectsofLightQualityonFusariumOxysporumandFusariumWiltDiseaseofLoofah(LuffaAcutangula)

WU Bo1,HU Guangqi2,WANG Cong2,LIU Houcheng1,WANG Xiqiao1,KUANG Yue1,LI Xiaobing1,LONG Yongbin1,ZHANG Rong1,FENG Shujie1
(1.CollegeofHorticulure,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2.FoshanOnmillionNaniMaterialsCo.Ltd,Foshan528143,China)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light quality regulation on disease,effects of 11 kinds of light quality(range from 340~450 nm) on Fusarium oxysporum(Schl.) f.sp.luffae and Fusarium wilt were tested.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white light,mycelia growth of F.oxysporum was inhibited in treatments of 370 nm and 400 nm,while mycelia growth was slightly promoted in treatment of 340 nm,395 nm,410 nm,440 nm and 450 nm.Sporulation of F.oxysporum was promoted in all light treatments,and that was the highest under 370 nm light treatment.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promoting spore germination in treatments of 375 nm,425 nm and 440 nm,while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was found in 395 nm treatment.After the light pretreatment of 72 h,the development of wilt disease slowed in treatments of 370 nm,380 nm and 425 nm,however,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was found in treatments of 375 nm,440 nm and 450 nm.

light quality;loofah;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luffae;Disease index;LED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564111)

冯淑杰,E-mail:sjief@scau.edu.cn

TM923

A

10.3969/j.issn.1004-440X.2017.06.016

猜你喜欢

光质白光枯萎病
青脆李枯萎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光质对叠鞘石斛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LED光质对彩色马蹄莲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贵州绥阳张喜山祠 :石文化经典之作
白光LED用钙钛矿结构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2014―2017年长江流域及江苏省区试棉花品种枯萎病抗性评价
光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光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白光(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