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诵读艺术传播的新特征

2018-01-05王欢

新闻爱好者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互联网+互联网

王欢

【摘要】诵读作为一门传统又独立的语言艺术,在有声语言传播中,其魅力在于传承精神、传播文化、提高审美、陶冶情操。而“互联网+”所带来的新思维与新范式,深刻影响到了诵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诵读艺术传播产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创作主体社会化、题材内容丰富化、语言表达个性化、呈现形式多样化和传播价值扩大化。

【关键词】“互联网+”;诵读艺术;有声语言传播;文化传承

在中国文化史中,诵读活动作为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与中华经典诗词歌赋共同成长起来的。

在有声语言传播中,诵读,是诵读创作者在对文字作品感受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声音将其外化的一种艺术呈现方式。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内涵,增强艺术与审美鉴赏力,还给人以启发和引导,扩大意义,引发思考。

“互联网+”是由腾讯CEO马化腾首先提出的。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互联网+”,不是简单地与传统领域相叠加,更不是对其的颠覆,而是在新时代新媒体语境下,利用网络传播特点,进一步升级和创新传统行业的发展,促使其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发展策略,保持生命活力。具体到诵读艺术领域,当下诵读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在新媒体语境下,也被赋予了新的媒介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创作主体社会化

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诵读活动是其赖以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形式,是一门古老的语言艺术,但诵读艺术真正形成体系、成为学科,是在1963年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创建播音专业、中国播音学术创始人张颂先后出版《朗读学》《朗读美学》之后。因此,当代诵读艺术又是一种年轻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它在与汉语普通话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艺术化、精英化,活动的场地也开始舞台化、声屏化。

而Web2.0的兴起,促使“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用户生产内容)成为主要发展特征。“UGC模式下,网民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上传文字信息、视频、音频等,更好地发挥了新媒体的优势。UGC模式下,网民不仅可以切实体验网络生活,而且成为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并且网上实现内容的增值。”[2]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诵读爱好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和展示。诵读创作主体开始由专业人士向民间爱好者转化,其大规模的社会化现象,有利于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养,传承延续民族优秀文化。

在UGC时代,迅速崛起的新媒体进一步与社会相融合,促使网络电台APP、微信公众号快速发展。例如荔枝建立之初,明确提出“人人都是播客”,力图给予个体更多展示自身声音才华的空间;喜马拉雅FM,竭力打造“有声创作中心”,以期為用户提供丰富而个性的内容和收听体验。各种由媒体、民间团体和个人创办,围绕诵读开展分享与交流的微信公众号,诸如“郑在读诗”“为你读诗”“震耳遇龙”“郑老师的话”等,为诵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和个人展示的平台。

以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为例,它是由潘杰客先生携手多位各行业的精英人士联合发起的诗歌诵读艺术活动。目的在于以读诗的方式,摒弃浮躁、放松身心、分享故事、启迪人生。“为你读诗”邀请每一位喜欢分享,热爱读诗的人投稿。其诵读的创作主体不仅有国家政要、文化名人、播音员主持人、歌唱家、表演艺术家,还涵盖了教师、军人、退休工人、企业白领、学生、商人、医生、运动员、自由职业者等。“为你读诗”每晚十点准时更新,自2013年6月1日正式上线至今,已播出1700余期,累计粉丝量超过5亿。由此可见,从“诗人的诗”转变为“大众的诗”,诵读活动创作主体的社会化,促使诵读艺术传播走向更加实用和多元的道路。

二、题材内容丰富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佳作、历史名著更是不胜枚举。传统的诵读活动主要是以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为取材对象。然而,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由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碎片化的特点,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与以往也有了很大不同。

“受众在整个社会文化心理作用的裹挟下总体呈现两极化的特征:一方面他们瓦解崇高,削平深度,戏谑经典,崇拜消费,体验表浅;另一方面他们又敏感活跃、崇尚自我,追求多元,热衷对话,注重关联、讲求实效,善于直觉式的体悟,易于被感召和唤起。”[3]当下,由于受众对信息的关注时间缩短、对某一固定样态的诵读题材兴趣度减弱,再加上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因此,除了体现民族精神、延续民族文化的传统国学经典之外,越来越多体现时代特色、给人以精神愉悦的优秀作品被诵读和分享。

就诵读作品的内容而言,除了宏大叙事、气势磅礴、激情宣导的内容之外,具体入微、情感细腻、还原生活的小型叙事题材越来越受到推崇和青睐。从以往岳飞《满江红·写怀》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尔基《海燕》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到《陋室铭》《背影》《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爷爷是个老头》《沧桑之后》《活泼的快板》,诵读作品的主题更为多元,视角更加微观,表达更为朴实。互联网媒介的介入,赋予了诵读作品创作独特的气质和风格,丰富了诵读艺术传播的内容和样态。

三、语言表达个性化

“市场经济的冲击及观念的开放,使得受众结构发生分化,受众变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愿望和需求的小众群体。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得受众的参与意识较从前有了很大提高,网络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个性化传播趋势。”[4]在新媒体语境下,在受众碎片化的诉求下,诵读创作主体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发展越发凸显,主要体现在其感悟作品、表达处理的能力、自身声音条件以及网络媒介传播特点等方面。

由于创作主体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生活经历、审美喜好、感受能力不尽相同,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了创作主体在进行二次创作即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时,其语气、节奏、停连、重音等的情感处理和分寸拿捏。如果创作主体自身再具有高辨识度的声音气质,那么结合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多媒体、互动性等特点,必然促使创作主体进行个性化传播,从而实现诵读艺术的精准传播和有效传播。

例如微信公众号“震耳遇龙”中的《龙滨夜读》栏目,其诵读者龙滨,凭借自身低沉而有磁性的嗓音和对文学作品独到而又深刻的诠释,获得了众多听众的关注,引起了听众的共鸣,从而拥有了大批忠实的粉丝。而致力于“用声音表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遇言”,曾经尝试同时推送分享了诗歌《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的青年诵读版和老年诵读版。青年版的诠释与表达是青春、美好、潇洒又任性;而老年版的表达却是苍老、伤感、沉重又遗憾。同样一部作品,由于创作主体的人生阅历、理解感悟和表达处理的不同,为我们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但却同样精彩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而这篇推送,也在广大网友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讨论,传播效果显著。

四、呈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诵读活动是通过现场舞台、广播音频、电视荧屏进行呈现和传播的,形式上有独诵、合诵,附加的技术手段从最初的没有任何辅助手段,到后来简单的无剪辑配乐,精心的有剪辑配乐,逐渐发展为集画外音、追光、音效等各种辅助形式于一体的呈现。而网络传播的日常化,促使诵读艺术传播的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呈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

一方面,出现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声音众筹模式”。所谓众筹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面向众人筹集资金,并给予一定回馈的商业模式。该模式“打破了资金渠道单一的传统制约,它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使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融资筹款成为可能,这一模式极大拓宽了来源渠道。”[5]诵读艺术活动借鉴此模式,利用网络媒介,根据稿件筹集各方声音,共同完成一部作品的创作。这样的声音众筹,不仅形式新颖,而且还可以促使参与者分享交流,增强互动,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另一方面,呈现景观逐渐有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趋势。诵读活动呈现的传统样态是“声音+作品+配乐”,而网络传播所具备的数字化、信息量大、互动性、多媒体等基本特征,为诵读艺术的多样呈现提供了可能和平台。除了展现传统诵读模式之外,很多有关诵读活动的网络媒介平台,还会围绕每部诵读作品,推送分享与作品意境相关的画作,作品作者的介绍,作品内容的解析、创作背景及相关引申,诵读配乐乐曲的赏析,诵读创作主体的介绍、征集设定主题分享作品摘抄或自己喜欢的诗句等内容,甚至开始出现推送各种诵读演出视频,文学作品的示范诵读,关于有声语言创作与表达的教学公开课等形式。

五、传播价值扩大化

中国传媒大学鲁景超教授认为:“朗读的过程,是向作品的思想深处层层开掘、不断追问、积极思考、理性之光升华的过程;朗读的过程,是与另一颗心灵对话,不断感受、想象、感悟,感情之火燃烧的过程。”[6]在互联网视域下,诵读活动的传播价值产生了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

首先,网络环境的虚拟化,给了众多诵读爱好者莫大的鼓励、更多的自信和极大的满足。它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诵读活动传播中去,这有利于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国民人文素养。

其次,一些已成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网络媒介平台,还推出了线下诵读活动的分享与交流,比如定期举办主题诵读活动沙龙、诗歌分享会,邀请知名朗诵艺术家开办讲座或是制作朗诵专辑实施订阅收费,将线上的诵读分享制作成有声读物进行捆绑售卖,开办有声语言表达培训班等,不仅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体验有声语言的独特魅力,還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促使诵读艺术的传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扩大化。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在读诗”团队创办的“Listen-有声者2018”声音剧场第一场(每月一场,共十二场)演出在2018年1月20日晚正式拉开帷幕,“郑在读诗”试图将线上品牌影响力延伸到线下,打造中原首个原创魅力声音现场。演出采取公开售票的方式,积极大胆地创新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力争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

最后,互联网超文本、超媒体的传播优势,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分享诵读。例如一些诵读活动平台会推出方言、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种语言版本的诵读,而这些作品借助网络被分享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被人们接受和喜欢。“为你读诗”就曾在丹麦女王访问中国之际,推出丹麦文化周活动,分享彭丽媛女士与丹麦女王的读诗,并邀请丹麦驻华大使进行读诗;在韩国总统访华期间,“为你读诗”携手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驻华韩国文化院推出为期五天的系列诗歌朗读活动,邀请韩国总统夫人、世界围棋冠军李昌镐等进行诗歌朗读分享。这种文化传播活动不但形式上颇具新意,而且对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结语

诚然,上文的论述是站在积极的视角上在“互联网+”视域下,分析阐述诵读艺术传播呈现出的新特征,并以理想乐观的状态分析互联网对我国整个诵读活动传播的推进作用。但是,从现实来看,网络传播同样是把双刃剑,在互联网平台,诵读活动也遇到了问题和困难。比如,在互联网UGC模式下,诵读艺术作品创作数量剧增的同时,出现的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影响到了整个诵读艺术传播的水平和品质。

另外,由于我国互联网建设的相关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网络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给诵读活动的传播也带来了隐患和风险。因此,我们需要用更为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媒介冲击和变革。

在我国,诵读活动作为有声语言传播的经典样式,对人文血脉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传播、国家形象的提升都有着广泛的影响面和深刻的影响力。当今,“互联网+”时代促使诵读艺术传播发生了更多变化。诵读艺术传播需要联系实际,适时演进,更需要肩负使命,缔造典范,持续有声语言传播的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http://www.ce.cn/cysc/ztpd/2015zt/9gz/bd/201504/01/t20150401_499 7927.shtml,2018-01-22.

[2]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7.

[3]刘楠.诵读艺术传播的后现代语境转向[J].现代传播,2016(4):97-100.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1.

[5]赵曦,张明超.互联网媒介视域下的纪录片业态变化[J].现代传播,2015(2):106-109.

[6]鲁景超.倡导经典朗读[N].人民日报,2008-11-13.

(作者为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互联网+互联网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