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巧“打卡”家园零距离

2018-01-05谢晶晶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共育页面家园

谢晶晶

在网络中“打卡”一词总是被用于提醒戒除某些坏习惯所做的承诺或者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努力。结合家园互动共育,就是旨在家长、教师承诺定期、定时通过微信程序“小打卡”,以图文、音视频等方式记录幼儿在家或在园的成长表现,鼓励成人以“打卡”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或坚持亲子互动等。因此,微信程序“小打卡”的出现和利用为密切家园联系、家园共育提供了新型便捷的互动途径。

一、定时“打卡”来得巧,“隐客”家长变得少

1.定时提醒,加强家长互动意识。

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关联“小打卡”后可以设置定时提醒功能,每日微信系统就会自动定时向各位家長手机推送“打卡”提醒。为此,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家长与幼儿互动的频繁情况选择恰当的时间段设置提醒功能,促使家长必须在这一时间段与亲子互动并必须以图文记录的方式上传至“打卡”页面,完成“打卡”。这既减少了常常忽略信息的“隐客”家长因为各种理由而忽视家园互动,也让教师可通过“打卡”页面了解到班级家长参与程度、家庭教育情况、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等。

2.定期交流,提高家长参与程度。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或者收到定时提醒后置之不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小班阳阳在离园时情绪低落,其原因就是在离园前教师向班级幼儿分享了“打卡”页面上家长记录自己孩子点滴生活的日志,唯独没有阳阳。阳阳一直问:“老师,那我的呢?”阳阳爸爸来接孩子时,阳阳就赶紧对爸爸说:“爸爸,要打卡。”因此,教师向幼儿介绍手机打卡功能,并将家长在打卡页面上显示的关于幼儿在家行为表现的图文说给幼儿听、看,通过这样的定期交流方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在家行为表现的平台。为了能够被老师“点名分享”“表扬”,不仅幼儿开始积极坚持完成教师布置的“打卡”任务(如坚持自己吃饭、亲子阅读等),家长也感受到“打卡”对于幼儿的积极影响。

二、发布信息用得巧,家园共育做得好

1.发布“主题式”信息,提高家园共育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教育的一致性在家园共育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班级情况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双方交流,发布“主题式”信息,进行“主题式”互动,提高家园共育一致性。

小班新生刚入园,正是帮助幼儿建立一日良好常规、生活自理的好时机,但是教师通常会遇到幼儿在园刚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会搬小椅子时,到家后就是家长“一手包办”,第二天来园幼儿又变回原样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家园教育不一致所导致。为此,小班教师开设了主题为“生活小达人”的打卡项目,幼儿凡是在家完成“自己吃饭、穿衣”等任务时,家长才可打卡,“打卡”内容必须与幼儿生活自理有关,以此帮助幼儿养成在园在家行为一致、生活自理等习惯。通过这种“主题式”信息发布,促进教师、家长、幼儿的三方互动、形成合力,家园共育保持一致,幼儿行为培养得以坚持。

2.发布“学习故事性”信息,改变家长教育观。

“学习故事”不仅是作为教师对幼儿的叙事性评价手段,也是改变家长教育观,推动教师与家长密切联系的途径之一。教师可通过在班级打卡页面上发布图文并茂的“学习故事”,引导家长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一次,总是上完厕所不肯自己动手的鑫鑫终于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动手提裤子,尽管最终没有将裤子提起仍需要老师帮助,但是老师在当天打卡页面上写道:“今天鑫鑫尝试自己动手提裤子啦!他尝试了好几次,不过因为裤头有点紧,最终没有成功,但是要为他愿意尝试,大胆迈出第一步鼓掌!”家长看到这条信息后,评论道:“他竟然会自己动手穿脱裤子,真是太让我吃惊了!我以为他可能要到中班才能适应呢!”同时,家长还把这条图文并茂的信息说给鑫鑫听,结果鑫鑫当天晚上就向妈妈强烈要求要自己动手穿脱裤子。

“看着她小心翼翼地把枯萎叶片从盆中拿出,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满的感动……”“勤劳的小蜜蜂,晚上自己吃饱饭,不声不响地帮我把桌椅都擦了……”与以往在班级群里数落自己孩子诸多问题不同的是,如今打开微信打卡页面,上面发布的都是家长们图文并茂的“学习故事”,掀起家长撰写“学习故事”的热潮,在家长、教师一双双会欣赏的眼里,幼儿也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表现并积极改进,扬长避短。

3.发布“自我展示型”信息,增强幼儿自信心。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往往让教师感到困扰的问题在于如何推动那些面对集体就特别内向、害怕的孩子敢于大胆地表现自我,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班级里总是不乏家里“活泼”班里“害羞内向”的幼儿,而小雅就是其中之一。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小雅就是迟迟不肯在集体中大胆展现自我。于是小雅妈妈借助“打卡”平台,发布小雅在家唱歌跳舞等视频,教师利用这则信息在班级定期交流时播放给全班幼儿观看欣赏,全班幼儿都为小雅鼓掌,小雅也特别开心,不仅让妈妈经常在“打卡”平台上发布自己唱歌跳舞的视频,也开始愿意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大胆发言,展现自我。由此可见,微信“打卡”页面不仅仅是教师、家长的沟通桥梁,也是幼儿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内向害羞的幼儿避免了面对集体的压力和不适应,从习惯“线上”展示到“线下”交流,幼儿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三、交流评论说得巧,互动关注少不了

1.语音式点评,让幼儿的心声“听得见”。

在微信程序“小打卡”的平台中,幼儿可以在成人的引导下通过“语音点评”的功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小宝妈妈在“打卡”页面上发布了一段小宝和爸爸一起做早操的视频,不一会儿,该信息下方的评论中既有家长“这个爸爸真是太认真了”之类的文字表述,又有“我觉得小宝跳得更好看”“小宝爸爸好厉害”等好几条由幼儿表达的语音点评。幼儿各抒己见的同时也会就信息本身进行互动讨论,如“小宝真厉害”,紧接着就有另个幼儿发音频评论“我觉得小宝爸爸更厉害”……尽管是隔屏交流,但是语音式评论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家长、幼儿三方主体民主平等表达,文字、语音等多方立体互动,为幼儿自主交流、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幼儿的心声“听得见”。

2.反馈式评论,让教育的理念“看得见”。

教师在一次“打卡”中发布了多张幼儿“挂汗巾”“晾衣服”“擦桌子”等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的照片,并附文“尝试放手、相信孩子”,家长看到后纷纷评论:“平时我都着急出门上班,看他慢吞吞地自己穿袜子就心急,就干脆我给他穿上。现在想想,我其实可以自己提早一些时间,多一些时间让孩子慢慢来!”“我没想到她会晾衣服!我总是觉得小孩子哪能做好什么事情啊,一看到她要动手,我就害怕她把事情搞砸!”面对家长们的评论,教师也相应地给予回复,如:“请给孩子多一些时间。”“相信孩子,其实她很棒!”此条信息的评论热度一直持续两周之久,有的家长在看到信息后立即改变对幼儿的态度,过后再来评论:“上次看到老师发的照片,让我看到孩子的另一面,这几天我都给她一些小任务,没想到她都能很好地完成!”“关键是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有时候就是我们家长太着急了!”

这种反思性评论反馈式交流改变了以往“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评论方式,相比只是发表个人观点想法,单一输送或接收评价来看,反馈式评论更加注重交流实践后的效果,更加深入问题本质的核心所在,从而让教育的理念“看得见”。

3.共享式交流,讓家园的资源“多得见”。

事实上,家长有时在微信程序“打卡”页面中发布自己关于育儿的心得、一篇教育文章、推荐教育书籍等都是共享式交流的方式方法之一,是教师、家长获取教育资源的一种途径。此外,家长“打卡”信息不仅包括幼儿行为、教育行为,还可以发布关于自己特长、亲子互动等日常事项,便于教师了解家长职业优势、兴趣优势等,及时掌握家长资源,建立资源库,促进家长助教工作等。最后,教师还可利用“打卡”平台发布微课、幼儿游戏等小视频,附上教育心得、幼儿行为分析等文字说明,促进家长理解教师工作、解析幼儿行为、收获幼儿园课程资源等。通过共享式交流,促进了家园资源“多得见”。

微信程序“小打卡”的出现和使用,充分调动并提高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有效性、坚持性及教育一致性,成为幼儿展示自我、养成习惯的新途径,丰富教师教育交流内容,随时调整教育策略的方式。让教师、家长、幼儿成为家园互动的主体,平等对话、深度交流、共享资源,推动家园互动零距离,打开家园共育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生兰著.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黄翠萍,游婷婷.开创家园互动的微时代[J].早期教育,2017,(9).

猜你喜欢

共育页面家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答案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让Word同时拥有横向页和纵向页
梦中家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温馨家园
驱动器页面文件大小的总数为何总是07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