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2018-01-05黄晓露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热爱希望坚持

黄晓露

在匠人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匠人群体成为IP界的爆款,促成了一批此类主题的作品诞生,《了不起的匠人》就是其中之一。这部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的第一季于2016年上线,在收获了高評价之后,第二季也于今年4月上线,并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时代广场大屏亮相。

与以往严肃的纪录片不一样,《了不起的匠人》以大众的视角讲述了20位匠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感性,也更加接地气。从人选到器物,更加注重传统元素,着重展现了最东方的手工艺、审美和处世哲学。所谓匠人匠心,是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的状态,是人们与时间真诚相处的一种方式。在这一切求快的时代,或许你能从这部纪录片中,从那些匠人中受到启发,从而体会到专注、沉淀、执着和坚守的力量。

肖像·人

方寸之内斤斤计较,是为匠

君子听音,历来非听其铿锵而已。儒家讲究“礼乐”,“乐”可以“善人心,感人深”。

台鼓达人王锡坤

清晨的台湾新庄街头,一阵咚咚鼓声响亮入耳。这不是鼓艺练习,而是响仁和鼓艺工坊的制鼓师傅王锡坤正在测试鼓音。他手拿巨大圆规,在鼓面画出圆弧描绘轮廓,然后拿起槌子,一声声敲打鼓身,再随之调整鼓面的紧绷程度。直到闭眼听着厚实的鼓声回荡,他满意地点点头,“就是这个声音!”

响仁和是王锡坤的父亲1929年创立的,那时的名号并没有现在响亮,制鼓这个行业也只能勉强糊口。王锡坤读书的时候,对鼓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父亲逝世后,20出头的王锡坤接手了制鼓店,决心要拼出一番成绩。初接手时,没有父亲亲自指导,王锡坤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小时候看到爸爸烫牛皮觉得很简单,只要煮个开水把牛皮放下去,一下子就好了。我如法炮制,结果却煮到熟掉。”经过无数次摸索,王锡坤终于掌握烫牛皮的技艺。

王锡坤传承了父亲的制鼓态度,坚持着每一个鼓的品质与诚意。曾经有日本客人想在短时间内大量订购,说:“可以响就好了!”王锡坤一口拒绝了订单。在他看来,“制作一颗鼓”和“制作一颗好鼓”是不同的。所谓的好鼓,就是敲击了二三十年后所显现出的声音也仍然是活的、澎湃的、真正让人感动的。制鼓30年,王锡坤对鼓声也严苛要求了30年。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在看似不需要传统鼓的年代,将百年的中式鼓制作技艺传承下来。响仁和的鼓遍及全台寺庙,更随着优人神鼓、汉唐乐府等艺文团体走向了世界。

匠心语录:好鼓有魂,铿锵鼓舞,安定人心;好人如鼓,忠孝仁义,声声入耳。

◎素材提炼关键词:自律;坚持;信念;希望;热爱……

历史最为悠久的松烟墨,是松树的重生,焚烧后,被匠人聚集,成就了中国数千年的笔墨流传。

制墨师项德胜

《天工开物》中说:“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作为中国书法和画作最重要的原料,松烟墨中自然也包含着中国画深浅浓淡和适时留白的哲学。

出生于制墨世家的项德胜,40余年来,不论周遭如何改变,他始终坚持古法,使用油烟、松烟制墨。他制作的松烟墨、松烟来自于距离徽州城300公里以外的炼烟基地,一次炼烟,至少要持续三天。50公斤松树根仅能烧制松烟2到3公斤,只有用这种方式取的松烟,才能保证制成的墨乌黑内敛,书画时才能呈现出干、湿、浓、淡、枯这不同形态的黑色之美。收集的松烟,还要经过细绢层层筛选,再加入各类配料,方能成墨。

一块好墨与文人的关系,犹如名将之于宝马,美人之于胭脂。古人讲“惜墨如金”,好的徽墨金不换。用墨汁还是松烟墨画出来的画,过上几十上百年,才能看出和墨汁耐久度的区别。对当下,还是对百年的事情负责,就是做墨的生意人与匠人的区别。

制墨,对于项德胜而言,是一种责任。他希望的是,百年后,人们能像今天一样,领略中国千百年前流传至今依旧完好的墨宝。

匠心语录:在时代更替中,守着老祖宗的规矩,是一种珍贵的不合适宜。

◎素材提炼关键词:责任;惜墨如金;坚守;规矩……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铜匠陈巧生

随着传承了5000年香道文化的复苏,承载焚香的铜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收藏。

出生在苏州的陈巧生,祖上三代都是行船做买卖的铜匠,一直做的是铜锅铜盆等生活用品。直到一次跟着父亲去看了苏州园林里的铜狮子,他才暗暗发愿,要做铜器的艺术品。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开始尝试帮助古董店修复损坏的旧铜炉。那是宣德炉,代表着中国铜炉艺术的巅峰,可是铸造技艺早已失传。从未学过雕塑、艺术的陈巧生,靠着灵感和极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启了漫长的摸索期。

他在家里建了柴窑,每天一吃完饭就焖在里面,甚至把床都搬到工作台旁边,“累了倒头就睡,睡醒就继续。如果躺下看到哪个地方不对,立马起身修整。”整整八年足不出户,靠家里养活。周围邻居不理解,甚至父母都骂他“脑子进水”。不疯魔,不成活。陈巧生立誓,只要自己还能吃饱肚子,就坚持要把炉恢复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宣德炉终是被他仿制了出来。可是没有人愿意相信,直到文物专家误将他的仿品鉴定成真品。陈巧生因此声名大噪,经他手打造出的香炉,多达三千款,他也拥有了自己的招牌“巧生炉”。收藏家马未都盛赞说:“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铜炉文化,前两年,陈巧生在儿子陈冠丞的帮助下,在苏州相城区开设了巧生炉博物馆。陈冠丞说,父亲是手艺人,不善言辞,只是踏实地做手艺,传播的重担就由他来做。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让铜炉文化惠及到每一个普通人。

匠心语录:惟器载道,惟人弘道。以前人之器,破当代之雾。繁华是潮流的事,体验内心安宁,不被时代所累。

◎素材提炼关键词:不疯魔,不成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繁华;踏实;传承……

态endprint

《史记》:“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汉服设计师钟毅

2017年5月16日,当身穿汉服的林志玲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全世界都为之惊艳。她向全世界证明了,汉服可以出现在当下这个摩登的时代,用以诠释最高等级的东方美。为林志玲制作这件汉服的,是一个80后“香港仔”。他叫钟毅,致力于将汉服演化为现代礼服。他妻子笑称他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理想主义者”。

汉服始于黄帝,定型于周朝,而后一路发展演变至明朝。之后清朝满人入关,一直沿袭数千年的服饰传统就此断裂。在历史书上看见这段记载时,钟毅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缺失的遗憾。汉服之美摄人心魄,他不由地想把这份美感传承下去。

他身体力行每天穿汉服,但反响平平,甚至总有人错把传统汉服认作和服或是韩服。钟毅开始反思,汉服在现代生活里,究竟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翻阅明清服饰染织资料,是钟毅深入了解汉服的第一步。这时他才对汉服有了系统而清晰的概念,也坚定了要把制作汉服当做自己职业的决心。

从系统研究考证古汉服纹样开始,汉服的设计、剪裁、打版等,都由钟毅一手把控。不同于西方服装的立体贴身,汉服以平面剪裁与东方的含蓄美学一脉相承。将身材隐于宽袍大袖之中,有大气威严之姿,更能自在而行。钟毅认为,遥不可及的汉服是博物馆的文物,而自己复活的汉服需要触手可及,随时有人能穿着走出来。从设计、到创立品牌,汉服从此在现代社会里再次鲜活起来。钟毅说,过去的九年,他仅仅是开了一个头,但他相信,自己已走在正确的路上。

匠心语录:在这个时代,有人专注于朝前,也有人着力连接过去。曾被唱衰,却认定目标,执着而行。念念不忘,终得回响。

◎素材提炼关键词:创新;梦想;走自己的路;打破传统……

【坚守】

◇剥好牛皮制作好鼓面后,跳鼓是制鼓师王锡坤每天的必修课。他慢慢地挽起自己的粗布裤腿,攀在鼓上的绳子上,身体向左微倾,才艰难地爬上两米高的鼓。这种为了让鼓面产生张力的危险动作,五十岁的他每天都在重复做。很多人都觉得像在跳舞,很好玩。但这其实是很艰难的,尤其是夏天的时候,一大清早就起来踩鼓,整个背心都湿透了。调音没有调音的专门工具,全靠耳朵,左边二十下,右边三十下。调音成功需要几千次几万次的合作。

德格印经院,藏地最耀眼的文化宝库。从雍正年间建立至今,印经院全套印刻技艺未曾改变。彭措泽仁是印经院这辈最老的刻经人,38年里,他修复与复刻着祖先留下的旧经版,尽力挽留岁月留下的旧印记。经版经书不耐水火,印经院内自古不通水电。彭措泽仁早已熟悉了每一天阳光进来的时间,直到日落之际他的刻刀才会放下。彭措说:一个人活的时间并不长,我会一直坚持刻经,直到看不见了为止。

【创新】

陶瓷匠人董全斌的器物花纹多跟植物有关,这源自于他对自然的观察。朋友送给他一个芭蕉,他给它浇水,看着它从很小的一个,长到比两层楼还高。董全斌发现如果芭蕉叶子枯萎的话,边缘会先枯萎;阳光来了,它的叶子会垂下来;雨水来了,它的叶子就会打开。一开一合,一枯一荣,一切美都源于自然。董全斌曾经制作过各式各样的组合,每一只都圆润无缺,但他对自然的感受越深越是发现:之前追求的所谓完美,其实只是一种执念。有人会觉得有一个黑点就不好,但是慢慢大家开始接受了,反而要买那个有黑点的、那个口子翘得最厉害的一只。

【传承】

很早以前,柬埔寨女人贴补家用的方式,就是贩卖蚕蛹抽丝、纺织成型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颜色十分艳丽,一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不过这门技艺,一度濒临失传。和服工艺大师森本喜久男应联合国之邀,前往柬埔寨进行蚕丝纺织调查研究,却发现黄蚕染织技艺因为战乱而凋零。2000年,森本带着5位纺织女工,从金边骑着摩托车夜行7个小时,来到暹粒以北30公里的地方,在这片远离市区的荒地上,建屋、造林、养蚕、纺织。他花了17年的时间,在吴哥窟边的废墟上,种了一片森林,建起了一座黄蚕染织的村庄。(遗憾的是,第二季完结不久,森本先生就去世了)

匠心语录:在物欲横流之时,你敢不敢坚持自己热爱的小事?在人人狂奔之时,你能不能稍微顿顿脚,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

◎素材提炼关键词:虔诚;信仰;守护;创新;传承;自己的修行……

匠人的幸福

韩松落

幸福,在不同年代、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定义。即便同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刻,也会对幸福有不同的要求。看了《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之后,我觉得,一生能做一件喜欢的事,把这件事做好,就是幸福。

黎陶、蜀锦、铜炉、黄蚕丝织、汉服、古纸、榫卯……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镜头前,给我们讲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手艺。

都是要用一生去做的事,他们也的确做了一生。在《了不起的匠人》里,最不能忽略的角色,就是时间。在台鼓匠人王锡坤那里当徒弟,真正做出像样的鼓,需要十年。在徽州制墨师项德胜那里,用松烟制墨,工序繁多,十几道工序,制成的墨可以保持千年;而他为的也是时间,“用松烟墨画出来的画,要过上几十上百年”。

这像是用手制作星空,捏泥巴创造世界,工程浩大,对耐心的需求超过对技艺的需求。这是他们用一生去做这些事的原因。

我也曾想過,这些手艺、这些规矩其实都发生在工业不发达的年代,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而产生的。它们是人类的权宜之计,在更好的技术出现之后,本应退场。在我们这个时代,它更像是奇观,是残留的仪式。但它们本来就不是奔着实用而去的,它们是用生命所做的祭祀,用时间刻下来的记忆。可能在所谓理性之外,也未尝不是另一种理性,它让人有精神的原乡,免于精神的匮乏,在和人工智能的斗争中暂时获得胜利。

那些匠人的幸福正是由此而生。他们看起来是被手艺束缚了、折磨了,但又何尝不是被手艺照顾了、慰藉了、荫蔽了以及接管了。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做这些事,把这些事视为信仰,把那些规矩当做人生的规矩,把创造美当作终极目标。

尽管,这个世界正如京特·安德斯所说的那样,正在“没有我们而自己变化”,并终将“变化到不需要我们”。他们已经在各自的手艺里幸福度过一生,不管此后洪水滔滔。

(选自《新商报》)

编辑/关晓星endprint

猜你喜欢

热爱希望坚持
平凡的伟大的执着
用心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