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兰克林习作法:追随“写作愿景”的“复写”实践

2018-01-05王羽左嘉兴教育学院浙江嘉兴314051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富兰克林奥秘愿景

王羽左(嘉兴教育学院,浙江嘉兴 314051)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与罗伯特·普尔合作撰写的《刻意练习》一书,介绍了美利坚开国三杰之一,杰出的发明家、外交家、作家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方法。富兰克林自己认为他在童年时代受过的教育,能让他把句子写通顺就十分不错了。后来,他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The Spectator)的英国杂志,被该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深深吸引,也想写出这样的文章。于是他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文章,阅读后,“复写”下来(不是抄写,也不是背出后默写,而是边努力揣摩原作者的构思与表达边写下来)。富兰克林从复写句子开始,逐渐进入到复写整篇文章,写完后,都要与原作进行对比,并修改自己的文章,以理解“是什么使文章出彩”。这其中,富兰克林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比如他发现自己积累的词汇太少,写作时无法“文思泉涌信手拈来”,就用将《观察家》杂志上的文章改写成诗句的办法来练习,因为他认为写诗能让他想出大量不同的词语。就这样,他学会了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有时候,我很高兴地发现,在一些重要的小细节上,我一直足够幸运,能够改进方法或语言,而这鼓励我认为,假以时日,我可能成为一名可以被人接受的作家,那可是我最大的梦想。”[1]当然,富兰克林后来成为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其著作《穷查理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

一、富兰克林习作法的要领及初步尝试

富兰克林习作法的要点在于先建立自己的“写作愿景”(对于富兰克林来说,他那个时候的“写作愿景”是“写出像《观察家》杂志上刊登的那样精彩的文章”),然后试着“复写”自己仰慕的出色作品,并对照原作,寻找差距,研究如何改进。

其中,建立“愿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美好的愿景”是一种强有力的领导力,这一结论来自对“特别成功的企业”的研究。1988年,斯坦福大学的学者J.柯林斯和J.波拉斯对特别成功特别有影响力的公司(称作“高瞻远瞩公司”)的研究表明,“高瞻远瞩公司”从草创到茁壮成长为全球性机构的共同特质中最核心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通过不断地描述并讨论“创业愿景”来厘清公司的核心理念(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描述“要造一种供大多数人使用的汽车。要让任何一位薪水还过得去的人,都不会因买不起车而不能在上帝恩赐的开阔大地上和家人共享幸福时光”的愿景)。因此,一家企业是否常常描述并讨论“创业愿景”是一家企业是否能提出稳如磐石的核心理念的前提,是一家企业活得长久的极为重要的“长寿基因”。[2]在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他建立的“像《观察家》杂志的撰稿人一样写出精彩的作品”这一愿景在他的整个习作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断揣摩、复写、比对,朝着自己向往拥有的写作水准迈进。

为体验“富兰克林习作法”的实施过程与成效,笔者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作家欧·亨利的作品《生活的陀螺》进行“复写”,结果发现:“复写”之前,笔者的兴奋点在于“故事好看”——故事的主人公兰西与妻子向治安法官提出离婚的请求并互相指责,最终却以重新结婚告终,但是在“复写”的过程中,大脑的兴奋点很明显地从“故事好看”转向了“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在阅读完全文后,笔者“复写”第一段,却只写出了一些留在脑海中的模糊印记,对照原文,不难发现文字丰满的血肉在于“细节描写”——画画是用形与色来表达的,而写作是用文字来描述的,要用文字把画面呈现出来。

笔者初次阅读后“复写”的第1段如下:

治安法官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抽他的接骨木烟斗……雾霭……一辆牛车……车上两个人……男的怎样……女的怎样……

原文第1段如下:

治安法官本纳杰·威达普坐在办公室门口抽着他那接骨木烟斗。半空中,蓝灰色的坎伯兰山脉高耸在下午的雾霭里。一只花母鸡沿着“居民点”的大街一摇一晃地走着,一面咯咯地傻叫。路上传来一阵车轴的吱嘎声,随后慢慢扬起了一阵尘土,然后就来了载着兰西·比尔布罗和他妻子的一辆牛车。车子在治安法官的门口停下,两人都下了车,兰西是个六英尺高的细长条,一身黝黑的皮肤,一脑袋黄头发。高山的宁静像一套盔甲似的罩在他的身上。那女人皮肤花花搭搭的,身材瘦削,牙齿用鼻烟刷过,而且为莫名的欲望所苦恼着。透过这一切流露出虚度了的,但并未意识到其消逝的青春的哀怨。

第二天早上,笔者再次阅读《生活的陀螺》,然后“复写”此文。带着“如在眼前”的体悟,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故事进展的画面,一边快速地在本子上记录,尽管最后在本子上呈现的是带了很多省略号的提纲式条目,但省略号省略的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都在脑中。与第一次“复写”时省略号表达的“不知此处是什么”感觉完全不同。而且,笔者在“复写”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用“5元钱”作“试金石”来反映兰西、兰西的妻子、治安法官这三个人物内在的深层次的性格与情感,这“5元钱”的安排是撬动整个故事发展的支点,也是使故事诙谐深刻的核心。

有了这些全新的领悟,笔者对自己的“复写”过程感到非常满意,决定引导学生运用富兰克林习作法帮助自己提高作文水平。

二、运用富兰克林习作法的基本流程与课堂实践

笔者根据自己运用富兰克林习作法的体验,将“复写”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初读复写”“再读复写”与“三读复写”。“初读复写”与原文比照,最容易找到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再读复写”,可将注意力放在发现原作者的“写作奥秘”上;“三读复写”重点关注“写作奥秘”的运用体验,感受“写作奥秘”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同时鼓励习作者扩大“复写”的范围,比如从“复写句子”扩大到“复写段落”再到“复写整篇文章”,以对写出出色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体验。

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愿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想像谁那样写出怎样的作品?学生的答案很丰富,如:

●“我想像屠格涅夫那样写出《猎人笔记》那样的作品。”

●“我想像沈石溪那样写动物小说。”

●“我想像杨红樱那样写童话。”

●“我想像司马迁那样写人物故事。”

以“你想像谁那样写出怎样的作品?”来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愿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愿景”能强有力地引导发展作出解释。当人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作出选择时,便会发自内心地对这个选择负责。[3]因此,在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愿景”时不宜规定学生要向谁学、要写成什么样,而应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写作愿景”后,开始阅读自己仰慕的作家作品并进行第一次“复写”,并对照原文寻找差距。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学生再一次阅读原文,进行复写,并再次对照原文,努力发现原作者的“写作奥秘”。以下是初一学生两次“复写”后的不同描述:

【“初读复写”后描述“差距”】

●屠格涅夫写得很详细的,我写得不详细。

●杨红樱写得很吸引人的,我写得很普通。

【“再读复写”后描述“发现”】

●屠格涅夫的描述很有“镜头感”。他就像一个手执摄像机的摄像师,把镜头对准:“奥省”人的草鞋,“卡省”人的长筒靴;“奥省”人“白杨木造的蹩脚的农舍”,“卡省”人“松木造的宽敞的农舍”;“奥省”人“屋顶上盖着腐烂的麦秆”,“卡省”人“屋顶上盖着结实的木板”……屠格涅夫不断描述这些“特写镜头”,让人不得不赞同他的观点:“奥省”人与“卡省”人的明显差异令人吃惊。

●杨红樱的童话总是从一个笨问题开始。比如:“乖狐狸在草丛里拾到了7个鸡蛋,他用小拖车把它们拖回了家:是做鸡蛋糕好还是做煎鸡蛋好呢?”又如:“猎狗哈奇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沙漠勇士这样的荣誉授予那平凡的骆驼?”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其实是“动物奇遇记”,从遇到一只有困难的动物开始。然后是“动物恩仇录”,作者帮助了动物后,动物就开始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笔者留意到学生在第一次“复写”后总是用很概括的词如“详细”“具体”“生动”“清楚”等来描述自己的“复写”与原文之间的差距,而第二次“复写”后描述“写作奥秘”时总能说出很长一段话,来陈述自己发现的“写作奥秘”。这让笔者觉得很受鼓舞,也明显感觉到了“发现”给习作者带来的欣喜。

带着“发现写作奥秘”的欣喜,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第三次“复写”。笔者鼓励学生扩大“复写”的范围,体验运用“写作奥秘”的感觉。学生的陈述充分显示了他们超凡的领悟力:

●“屠格涅夫镜头法”的运用可以带给读者很强的幽默感,比如用“特写镜头”描述小地主波鲁德金,他“求爱被拒”“哀伤诉苦”“总是讲同一个没让任何人发笑的笑话”“把‘但是’说成‘但系’”“家里使用法式烹调法总是使食物改变本来的滋味,鱼做出肉味,肉做出蘑菇味”……最后总结说“他确实是个出色的人”。这样事实与结论的强烈反差,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感到屠格涅夫很幽默。

●杨红樱最喜欢用的写作方法是对话描写。她的《七个小淘气》里,一直在记录小鸡、乖狐狸、笨猪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让读者觉得我们也好像是在争论现场似的。

慈王村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作为临夏市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各个方面效应显著。可以预测的是,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也将在以后甘肃省其他贫困县扶贫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成效。但是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一定要着力于区域优势资源、符合当地村情,而非追求盲目追求跟风。

●沈石溪就是把动物当成特殊的人来写的。他的《白象家族》里的大白象、母白象、老白象、小白象等就是一个家庭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小孩,就跟我们人的家庭一样,只是他们长着象的身体,但它们的灵魂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你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人的世界。

三、富兰克林习作法的课外“例行”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Tal ben-Shahar在《幸福课》(网址:http://open.163.com/movie/2006/1/Q/1/M6HV755O6_M6I42J6Q1.html)中强调一个人要想长期坚持做一样事,靠自律常常会失败,因为研究表明“自律”是有限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时间的例行化”——就像“例行公事”那样,规定自己在几点到几点之间必须干何事(比如海明威规定自己“早上7点到10点我要写作”,达·芬奇规定自己“晚上9点到11点我要画画”)。Tal ben-Shahar认为对于学习者而言,培养“例行公事”的习惯不仅重要而且必须,“拥有例行日程,你的时间就会高效,你就会有创造力”。

受此启发,笔者引导学生制定“每天一刻钟”的“例行复写”计划,即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15分钟时间段实施富兰克林习作法中的“复写”,以帮助学生在暑期坚持练习。

新学期伊始,笔者对初一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部分调查题如下:

●哈佛大学的Tal ben-Shahar教授认为“你的时间必须例行化,才能持续并高效”,暑假中,你安排固定时间例行“每天一刻钟”的“复写”的天数约占暑假的( )

a.80%以上 b.约50% c.不足30%

●“每天一刻钟”的“例行复写”对你而言( )

a.帮助很大,很有价值

b.有些帮助 c.没什么感觉

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例行“每天一刻钟”“复写”的天数占暑假的80%以上,这说明这样的“复写”活动是能让学生感受到价值的,否则不可能坚持。另有近90%的学生认为“例行复写”对自己“帮助很大,很有价值”。此外,调查还显示,“始终‘复写’同一作家的作品”的学生占比不到20%,超过80%的学生“‘复写’了不同作家的作品”,其中“4位以上作家作品”的比例最高,达到51.92%。

四、结语

在提升自己技能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否认练习的作用。然而,练习并非简单重复。对于写作练习,鲁迅先生指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4],提倡以有“定评的大作家”的出色作品作为模仿练习的对象。笔者在运用富兰克林习作法中引导学生思考“你希望像谁那样写出怎样的作品”来建立“写作愿景”的做法与此相通。在充分尊重学生写作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写”自己仰慕的作品并与之对照的练习方法的本质在于能将自己的不足精确地找出来,并进行“精细编码”,如上文所述的“屠格涅夫‘镜头’法”“杨红樱的‘笨问题’开头法”“沈石溪的‘外表是动物灵魂是人’的手法”等。这些学生自己体悟并总结的写作方法区别于教科书、教师教的“首尾呼应”“开门见山”“结尾点题”等“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已根据自己的体悟赋予了其特殊的意义,因此对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有很好的支持作用。此外,“发现及实践写作奥秘”带来的欣喜感本身就具有奖励的作用,学生在“发现了奥秘”的欣喜感中自我鼓舞,练习越多发现越具体就越有成就感,也就越能形成写作练习的正向循环。

[1][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王正林,译.刻意练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96-200.

[2][美]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真如,译.基业长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61-70.

[3][美]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101.

[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81.

猜你喜欢

富兰克林奥秘愿景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划拳获胜的奥秘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探索电的奥秘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急性子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零成交背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