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下发展思考

2018-01-04张彬何志龙

武术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发展

张彬 何志龙

摘要:文章在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学研究等方法对学校武术教育了学理上的思考。研究认为: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发挥学校武术教育的“育体”作用是基础;发挥学校武术教育的“育德”作用是保障;发挥学校武术教育的“育智”是升华。旨在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繁荣发展,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务发展历程进行分段梳理,并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指导下,就学校武术教育当下发展的问题进行推进和开展。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育 立德树人 历史回眸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085-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立德树人,为学校和教师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学校武术,是指“在学校领域范围内开展的、以教育为目的的武术项目。其内容是选择符合学校教育特点的武术技术和知识,通过适用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多种运动形式;在学学校体育课、课外武术活动、课外武术训练和竞赛中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遗憾的是,今天的学校武术却“处境尴尬”甚至“名存实亡”。“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在回眸我国学校武术发展脉络基础上梳理学校武术演进的历史逻辑以及反思学校武术演进中的得失归因,试图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寻求当下学校武术未来发展之思路,旨在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

1 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

1.1 先秦:为政尚武、重武轻文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源于生产劳动与战争的武术雏形形态已显。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简陋,原始人群集群而居、集群而做,为了掠夺食物与领地而发生争斗是常有之事。首先,在人与兽斗中促使了原始武术的萌芽。如资料所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苽蟀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诸子集成》),[2]《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山海经》记:封豨惰蛇,皆为民害。”[3]其次,在人与人斗中更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古籍传说中的黄帝与炎帝之坂泉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涿鹿之战等等,并且在战争中发生并使用了武器如“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原始人类的战斗意识和竞争意识开始出现,凡有血气,皆有战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中国学校武术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据古籍对学校教育所载,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庠者,养也。到西周时期发展到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前四艺有着丰富的武艺教学内容。在奴隶社会国之大事就是“祀”与“戎”,并且还时常举办军事武艺比赛与演习。为维护奴隶主统治,当时出现学在官府、培养贵族子弟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之局面。到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战乱不停,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当时非常重视武艺技能的发展。如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墨子提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将善射御之士列为诸贤之首等等。可见先秦时期统治者们“为政尚武、重文轻武”之风。

1.2 秦至鸦片战争:独尊儒术、重文轻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大一统,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制度由原来的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下令“严禁私学”,收缴天下兵器,民间禁武,并采取烧书的手段。在“焚书”的第二年,又进行了更为残暴的“坑儒”事件。[4]

秦王朝“禁武弱民”的目的最终还是没有达到,在很短暂的时间内秦王朝走向了灭亡。汉朝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教育中“尚武”思想逐渐减退,尤其到了东汉时期,社会中“重文轻武”思想越演越重,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代的学校教学中虽然也包含了“射、御”的内容,但教育内容中关于军事武技的成分明显减少。[4]

在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频繁、战乱不断、民族走向大融合。虽然分裂与战乱阻碍了学校发展的正常秩序,但是军事的需要也促进了军队武术的发展。如两晋时期的“世兵制”;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建立的“坞壁”;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等。

到了唐朝时期,创立了在科举制度中专门为选拔武艺人才的武举制度,开创了以武取士的先河。武举制度由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直延续到清末(公元1901年)。当时武举考试的内容涵盖武艺、力量和身材言语三个方面。即:武艺考试内容为射术和枪术;力量考试内容为翘关和负重;身材言语考试内容为身体形态和表达。虽然唐朝开启了武举制,但是“重文轻武”风气依然存在。当时的唐朝“文武分途”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干,佛教和道教为两翼的文教策略。其典型代表就是“科举制”。

到了宋朝,不仅继承了武举制,而且还开创了专门培养武术人才的学校机构——武学(公元1043年)。宋代的武举考试内容包括武艺和程文两个部分。即:武艺考试内容为弓马射、马步射、弩踏、抡使刀枪;程文考试内容为策问和兵书墨义。虽然宋代将武举制更加完善,但是“众将子弟皆耻习弓马,求换文职”,而重文轻武更加明显。如:“兴文教、抑武事,文武分离,重文轻武”,致使文官地位骤然提升,武官地位迅速下降。

在明初实行武官世袭制,但到后来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武举正式开科于明英宗时期(公元1464年)。明朝的武举考试内容分为初试、二场、三场三个阶段,内容涵盖为初试:马步射、刀枪剑戟;二场:营阵、地雷、火药、战车;三场:兵法、天文、地理。但由于受到“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影响,很多武官子弟改修习经书。

到“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的清朝亦重视武术人才的培养,在各类官学中设儒学、武学教习,力图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当时清朝武举考试内容分为首场、外场、内场三个阶段。考试内容依次为首场:马射;外场:步射、技勇;内场:策二问、论一篇。但经历了鸦片战争,统治者发现传统的武举制培养的武术人才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开始了睁眼看世界的历程。

纵观秦王朝到鸦片战争之际,虽然武术得到了发展,但是主流思想还是独尊儒术,重文轻武。武术的发展始终受到儒学和统治者们的钳制,正如韩非子所言“侠以武犯禁”。

1.3 清末至民国:强国保种、尚武精神

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清末之辛亥革命之際,清政府受“洋务派”和“新教育”的影响废除“书院”而创办军事学校,开始了军事学校的西方化与武术学校的本土化之争。当时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学校如表1。[5]都是聘请外国教官任教而且都以西式体育为教学内容。如:火器(洋枪、洋炮)、击剑、拳击等。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面临中国人民“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尴尬境况,以孙中山为首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保国强种”“尚武精神”等口号。在辛亥革命前后之际创办了很多武术会社,如:精武体操学校、中华武术会、北京体育研究社等。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1915年)上再次提出了“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马良认为中国新武术为“我国之国粹、我国之科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学校开设了武术课,聘请拳师教授武艺,武术在学校得到推行。[4]如:李存义受聘于南洋公学、于振声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李剑秋受聘于清华学校等。当时习武之风盛行,国家领导阶层也极力支持,最为典型的就是改“武术”为“国术”成立“中央国术馆”。

1.4 新中国:表面繁华,实际尴尬

新中国成立以降,学校武术的发展是表面繁华。自1952年正式将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学校武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方面,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前后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最主要的六个时期分别是1961年、1987年、1990年、2000年、2001年和2011年;在学校武术师资方面,较以往也有很到改善,1983年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之后各大院校相济建立武术研究生、博士生的招生,培养专业的武术人才;在国家文件政策方面,2004年《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文件中“要求体育课应适当增加中华武术等内容”,2013年国家武术管理部门提出“武术进学校”,2013年的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等等。虽然学校武术较以往得到了发展,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后人解决。

学校武术的发展实际却“处境尴尬”。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全国学校武术调查中发现在武术开设方面只有29.7%的学校开设了武术课;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也只是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等渠道;体育教师中只有15.9%的教师在大学期间专修过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功法类内容为主,学生不感兴趣,出现了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加之外来武术如跆拳道、柔道、散打等的入侵,导致学校武术的开展十分艰难。学校武术却在“实际尴尬”中步履维艰。

2 学校武术教育当下发展思考

纵观我国学校武术发展的脉络中无论是在“为政尚武、重武轻文”的先秦时期,以及在“独尊儒术、重文轻武”的秦至鸦片战争时期,以及在“强国保种、尚武精神”的清末至民国时期,还是在“表面繁华、实际尴尬”的新中国,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动乱时期,学校武术的发展好于国家安定统一时期。其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对学校武术发展的态度以及当时社会、人民对武术的需要。在胡锦涛主席时期就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大中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7]中国武术蕴含着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精神,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明的象征、符号。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发展学校武术教育不仅利于学生在体魄上的“强壮”,而更多地表现在意志品质上的“吃苦”和精神上的“无畏”,做人处事上的“规矩”“有度”和“宽容”等“美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方面,有着其它文化形态不可替代的作用。[8]

2.1 育体,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需要学校武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强健学生体魄。在我国进行了五次学生体质调查中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耐力素质、柔韧、速度和力量素质等连续出现了20年的下降的趋势。在党的十八报告也再次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在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中,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当下“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以“育体”为基础,突出学校武术教育的健身功能。

中国武术动作复杂、多变,强调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追求的是内外“六合”。无论是“三空三扣”的八卦掌还是“体刚劲粗、动作紧削”的南拳以及动作缓慢、柔和的太极拳等都具有健身的功能。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技术体系庞大。因根据学生实际生理发展规律,以发展学生强健体魄为出发点落脚点,以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为基本指标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学校武术只有立足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学生需要,突出学校武术教育强健体魄功能才能走德更远、更长。发展“一校一拳”的精品课程,培养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学校武术教育的育体功能。

2.2 育德,是“立德树人”的保障

中国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学校德育建设方面,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也尝试着开设礼仪教育、道德教育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灌输,学生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9]

中国武术中也非常重视育德。武谚中有“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学道容易,修道难”等。“以礼待人,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热于助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是“武德”的具体表现。[10]在武术礼仪与武德中如抱拳礼、悬而不击”和“击而寸止”行为规范、“技艺提高与武德修养同行”的教育目标等。“拳以德立、以德服人”,重视习武者的道德礼仪是培养青少年礼仪道德规范的有效载体。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加强学生道德礼仪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渠道:(1)制定相应道德礼仪规范。如抱拳礼、生活中言谈举止、文明礼仪等;(2)营造良好的武术道德礼仪规范教育氛围。如通过网络媒体观看先贤武术家英雄实际如抗金英雄岳飛、精武英雄霍元甲、神拳大龙蔡龙云等。(3)编写学校武术教育的礼仪规范范本。创建武术校本课程,采用2+1的模式,明确武术道德礼仪要求。(4)注入当下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武术育德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突出育德是发展学校武术的重要保障。

2.3 育智,是“立德树人”的升华

智育在社会文明进步中起着不可缺少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知识、智力和思想水平正是通过智育才获得,没有智育,社会的生产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不能延续和发展,更谈不上人类自身的发展。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智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一个科学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促进其他各育德发展。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发展学生智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学校武术教育中,可将武术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促进学校对学生智育的培养。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神,挖掘武术中与哲学: “天人合一观”“太极阴阳哲理”“五行八卦”等;武术与文学:“唐诗中的剑魂与豪魄”“宋元话本中的武侠文采”“明清小说中的武打艺术”等;武术与传统表演艺术: “武术与舞蹈艺术”“武术与戏曲艺术”“武术与讲唱艺术”等;武术与医学:“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内功养生”等。努力使武术教育的“术”之教学与“得道”相关联,将武术技术的学习变成“获得武术知识、丰富身体体验、增进武术情感、知晓历史人物、了解中国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信”的教育过程,使民族精神“知情意行”共同发展。[11]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突出育智是发展学校武术的升华。

3 结语

回眸学校武术的发展历史,无论是“重武轻文”还是“重文轻武”以及“尚武成风”的学习武术发展中不禁让我们感叹中国武术文化之灿烂炫目。在为历史中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赞叹之余不禁哀叹当下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之“尴尬处境”,思索当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因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之下,发挥学校武术教育的“育体” “育德” “育智”等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学校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

[2]李微,王智慧.从搏击技艺到身体教育的演变——古代与近代学校武术变迁过程的动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2(1):44-48.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

[4]吉洪林,赵光圣,张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兼论对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91-97.

[5]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039-1401.

[6]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08-02-18.

[7]丁兆雄.透视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J].体育学刊,2008(6):70.

[8]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6):91-95。

[9]穆廷云.对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与措施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4):137 -138.

[10]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77-80.

[11]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84-88.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