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推销员之死》中琳达的女性悲剧形象

2018-01-04李婷婷

科教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悲剧性女性形象

李婷婷

摘 要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三大戏剧家之一。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成为了西方现代悲剧的典范。大多数评论家和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该剧的悲剧性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而对其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女主人公琳达·洛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而揭示了该剧不仅仅是威利·洛曼一个人的悲剧,也是身为普通家庭妇女琳达的悲剧。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 女性形象 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65

Talking about the Female Tragedy Image of Linda in "The Death of Salesman"

LI Ting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50)

Abstract Arthur Miller is one of three great American playwrights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masterpiece "The Death of Salesman", with a powerful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spirit, has become the classic of western modern tragedy. Most of the critics and scholars have made lots of research on this tragic play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but research on the images of women in this play is rare. Therefore, this author of this paper, taking the heroine Linda Lom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her image to reveal that this play is not only Willy Loman's tragedy but Linda's tragedy.

Keywords "The Death of Salesman"; image of women; tragedy

0 引言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其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曾被马丁·戈特弗里德(Martin Gottfried)赞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其经典作品《推销员之死》一经发表,在美国戏剧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获得了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该剧作无论在思想的深度上还是技巧的纯熟上,都对美国戏剧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销员之死》讲述了把推销员作为毕生职业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惨故事。为了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推销员威利一辈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威利在工作中处处失利,再加上两个儿子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便心灰意冷并企图通过制造撞车事故为儿子们留下一笔两万美元的保险赔偿金,最后该剧在他凄冷的葬礼中落幕。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该剧作悲惨的故事情节、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男主人公“美国梦”的破碎等方面,却缺乏对该作品中米勒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女主人公琳达·洛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而揭示了该剧不仅仅是威利一个人的悲剧,也是身为普通家庭妇女琳达的悲剧。

1 琳达·洛曼的女性形象

米勒在该剧中不仅刻画了“美国梦”,而且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面上她只是父权制下的悲惨女性,其实她还是整个悲剧的幕后推动者,更是整个社会下“美国梦”的牺牲品。

1.1 父权制下的悲惨女性

一个女性在家庭中要扮演两大角色——妻子和母亲。但家庭生活及社会的变化以及自身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经历的独特体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两种角色的扮演。作为威利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琳达在父权制的压迫和剥削下,努力扮演着这两个角色。

1.1.1 对丈夫完全付出的好妻子

在父权制下,男性不仅是经济生活的主宰,也是女性的主宰。因此,女性缺乏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為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琳达把所有的生活重心全都放在了丈夫和两个儿子身上。就像剧本一开始作者对琳达状态的描写一样,“她通常是个乐呵呵的人,但多年来已经形成克制自己的习惯,绝不允许自己对威利的表现有任何不满。”她理解丈夫的不辞辛劳,千方百计地在生活上处处体谅他。

除此之外,为了维护威利可笑的自尊,琳达每次缝补衣服的时候还必须避开威利,生怕让他看到而发火。无论琳达怎样全心全意地为丈夫、为家庭奉献付出,威利最终还是背叛了她。而威利却把自己的背叛辩解为孤独,“我根本就不在乎她,我就是太孤独了,我孤独的要命”。可琳达不仅原谅了他,而且依然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1.1.2 对孩子不管不顾的坏母亲

琳达的确是一位好妻子,但却不是一位好母亲。琳达完全被威利取代,缺失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和培养。在教育上,威利不重视文化知识,对儿子哈皮调戏小女孩的行为视而不见;在培养上,威利从小就把“美国梦”的思想灌输给两个儿子,并教导他们只要有好人缘就能成功。结果大儿子一事无成,偷窃成性,小儿子只一心玩弄女人。

另外,当威利力不从心、衰败失意的时候,虽深感无能为力,但琳达却盲目地在精神上给予威利支持与鼓励,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可琳达对两个儿子的关心远没有关心丈夫多,甚至态度冷淡。当他们打扰或激怒到威利时,这种情况尤为突出。琳达曾对儿子说过这样的话,“你不能仅仅来看一下威利就算了,对我来说,他是世界上最亲爱的人,我不能让任何人觉得他是多余的、卑贱的。你最好现在就作个决定,亲爱的,你没有退路。要么尊敬他是你的父亲,否则你就不要再到这里来了。”

1.2 威利悲剧命运的幕后推手

米勒在剧中刻画的琳达是一位传统的家庭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琳达对丈夫百依百顺,而她却无形中促成了丈夫威利自杀身亡的悲剧。

琳达对丈夫威利的逆来顺受,是传统社会对合格妻子的普遍要求。她不仅爱威利,还崇拜他是个英雄。而这种崇拜不但使她甘心情愿忍受威利的坏脾气,而且使得威利在父权制的影响下更加狂妄与自大,从而为自己定下了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美国梦”。在威利眼中,推销员是一份了不起的职业,只要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获得成功,实现梦想。

琳达对威利“美国梦”的盲目支持使得威利无法认识到,残酷的社会需要遵循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因此他的“美国梦”根本无法实现。每当威利事业受挫、对自己工作能力产生怀疑的时候,琳达明知丈夫没有过人之处,却总是巧言安慰,将威利称作是一位优秀的推销员,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给予丈夫信心和鼓励。这让威利再次变得信心十足。琳达对丈夫的支持与关爱,在无形中“把那刚刚开始有点觉醒的威利又送回到他的梦,使他不能自拔”。

其次,琳达对两个儿子教育的缺失使得威利依托儿子实现的“美国梦”不得不破灭。在传统父权思想的影响下,威利将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可两个儿子一无所成。虽然对儿子的劣迹心知肚明,但为了让威利在儿子们身上看到希望,每当被问及儿子的情况时,琳达总是称赞儿子勤勉上进。她还不断劝说儿子,让他们体谅威利工作的不易。最终,儿子比夫延续了威利的“美国梦”,在家做体育用品生意。这重新让威利看到了希望,并积极为儿子出谋划策。

1.3 “美国梦”的牺牲品

当时的社会往往根据物质财富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男人为名利而努力拼搏。但威利和他两个儿子在打拼事业或耽于享乐时,似乎从来都没有顾及琳达的感受,最终导致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而琳达却是威利“美国梦”的直接受害者。

琳达是一个温柔体贴却没有主见的女性,在父权制下她无法改变威利的人生观。威利工作的失利使他精神世界无比空虚,最终他背叛了妻子和家庭。面对丈夫的不忠,琳达选择继续理解并原谅他。

琳达深知她面临的生活处境。但为了维护威利在家庭中的地位,她从未对丈夫威利的梦想指手画脚。最后威利心灰意冷,企图通过制造撞车事故为儿子们留下一笔不菲的保险赔偿金,选择自杀。而留给琳达的却是无法弥补的痛苦。生活的唯一依靠没了,大儿子比夫去了美国西部,小儿子哈皮则选择继续实现威利没能实现的梦想。“美国梦”不仅扭曲了威利的灵魂,而且腐蚀了他的整个家庭生活。面对家庭的四分五裂,家庭中唯一的女性琳达最后却成了“美国梦”的牺牲品。

2 结语

通过对威利妻子琳达这一女性形象的分析,身为传统家庭妇女的琳达不仅是美国社会父权制下悲惨的妻子和母亲,而且是这场悲剧的幕后推动者,她更是當时整个社会对“美国梦”扭曲认识和盲目追求下的牺牲品。在男主人公威利的悲惨命运中,琳达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的悲情人生侧面揭示了在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下小人物的悲剧形象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参考文献

[1]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M].英若诚,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 姚本标.谁才是“美国梦”的真正受害者:《推销员之死》女主人公琳达的身份诠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88-91.

[3] 杨晓莲.西方文学中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9):142-146.

[4]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褚蓓娟.西方文学中认命型女性形象及其成因[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7.

猜你喜欢

悲剧性女性形象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性
论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