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沐歌

2018-01-04李笙清

躬耕 2018年10期
关键词:菱角莲子荷塘

李笙清

“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每到炎炎盛夏,我就会想起老家屋后的一池绿荷,清风徐徐,微波潋滟,粉红的荷花仿若美丽的水乡少女,或贴着水面与水草相连,随波漾动,给季节带来无尽的缠绵;或含羞答答,遮遮掩掩,掩映在宽大如笠的荷叶下面;或热情奔放,亭亭玉立于充满诗情画意的荷林之间,引来蜻蜓停歇,蝴蝶蹁跹。还有褪尽红颜后结出的饱满的莲蓬,甜丝丝的莲子……这如诗如画的一幕幕情景,就像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总是充满着我的有关荷塘的记忆,每次回味来自荷塘的那一缕淡雅的馨香,内心便充满了向往。尤其是那一片片挤挤簇簇的碧绿的荷叶,除了点缀夏日风景,还是童年最好的消夏之物。就这样,家乡的荷总是一次又一次勾起我的遥远的乡情,在记忆的河床上恣意游走,泛起圈圈抒情的涟漪。

在我眼里,荷的一生兴衰荣枯,不疾不徐,仿佛一阕四季沐歌,始终伴随着季节嬗递的脚步进行着。

农谚云:三月三,出藕簪。当春风吹暖大江南北,春雨润绿水乡处处,仿佛随着万物复苏的季节变换,荷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醒来,一泓清波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暮春时节,和风习习,一根根如翡翠般碧绿的荷梗从水中悄悄探出头来,带着一丝腼腆,含着几分羞涩,卷曲着有些嫩黄的小叶,似玉簪,摇曳着尖尖嫩角,那抹绿中,似有一种青春的气息流动。春深水暖,一群群黑色的小蝌蚪围着荷细长的身躯穿梭嬉戏,在阳光下,风雨中,荷开始无忧无虑地生长。碧玉般嫩嫩的荷簪,静悄悄地拱出水面,展示出一些绿绿的生命。顺着荷簪下探,可以抽出白嫩细长的藕带。在家乡,藕带也称“藕稍子”和“藕簪”,无论凉拌还是煎炒,都脆爽味鲜,特别是酸辣藕带,吃起来特别开胃,这是荷奉献给人间的第一道美味。这时候,荷塘边长满一蓬蓬长如剑戟般的艾蒿,将其从根部折断,剥去外面的青衣,里面就会露出嫩嫩的蒿草,将之清炒或煮鲫鱼汤食用,口味独特,芳香扑鼻,是春季具有代表性的野菜之一。

迈过梅雨季节的门槛,时令进入初夏,当荷卷曲的身子慢慢展开,便将荷禁锢的心扉完全打开。一片片硕大的荷叶如绿色的伞蓋,圆润又如美人的团扇,荷塘便有了夏日的模样,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石涛的诗句:“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没人腰。”这满眼的绿中,正蕴藏着无穷的生机。这时候的荷梗已经长大,变得腰身粗壮,还长满密密的小刺。风起处,荷叶婀娜婆娑,似乎要给身下的水,给身边的景,营造出一种清凉舒适的环境。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不知不觉间,一朵朵荷花从这片绿中探出一张张笑脸,有的含苞待放,像包裹着无穷诗意的油桃,荷尖上露出一抹嫣红;有的迎风怒放,层层叠叠的花瓣花团锦簇,就像妙龄少女敞开了心房,透出无限芬芳。乳白的花蕾,细长的花丝,恰似画家写生的水彩。那馥郁的香气,姹紫的妖娆,陶醉了蝴蝶和蜻蜓,唤起塘畔柳枝上的阵阵蝉鸣。随着季节的变换,荷将春天孕育的激情袒露无遗,说不尽的娇艳,描不尽的妩媚,大有诗仙李白笔下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赤日炎炎的盛夏时节,荷塘绝对是风景最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就像古代诗人笔下所描绘的一样,在阳光下流动着清凉诗意。“一种娇憨百不知,折花偏折并头枝。无端惹得邻姬笑,半晌含羞不语时。”这是民国时期海派著名画家叶曼叔所绘《采荷图》上的一首题画诗,以柳荫、荷叶、荷花衬托人物的娇艳,又以美女娇羞自然的神态来反衬荷塘的静美,营造出一派恬静安宁的荷塘景象,一片青绿写意溢于画端,令人心驰神往,乡情萌发。

夏天多雨,短而急促,雨后的荷林,有一种出浴后无与伦比的美。走近了,雨声滴答,在荷丛中传递着某种激情的元素,便感觉这荷叶愈绿,绿而愈青;那荷花更艳,艳而不俗,就像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尽显刹那芳华。淡黄色的花蕊,娇媚的花瓣,经过雨水的沐浴,愈显成熟,让人顿生几分怜爱呵护的念头。

到了夏秋之交,荷塘常常被一层薄薄的雾霭笼罩,雾中观荷,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有一种朦胧之美。有道是“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一缕缕轻灵的晨雾,一旦进入荷林,便愈发浓密,似乎要将这些季节催生的精灵紧紧拥抱,方不辜负这如斯美景。雾中的荷,近处的簇簇拥拥,安谧静穆;远处的含蓄朦胧,诗意丛生。荷丛深处,偶尔传出数声日渐稀疏的蛙鸣,为这雾这景,增添出丝丝情韵。在这样的季节里,荷塘里的美食是很多的,或生吃,或熟食,丰富着我的味蕾。当荷花脱尽花瓣,荷叶遮不住莲蓬丰腴的身姿,那一粒粒饱满圆润的莲子,生吃起来特别清甜,而且还可以做出许多美味,如莲子汤、莲子蒸肉、莲子炒韭菜,都是母亲的拿手菜肴。我特别喜欢吃的是莲子烧黄牯,所谓塘水煮塘鱼,从荷塘里钓起一二斤黄牯鱼,再剥出一斤莲子,先将莲子炒好煮至七成熟,再将黄牯略微煎炸,倒入莲子和汤汁,煮熟后即可食用。莲子含有鱼香,黄牯也有莲子清香,加上浓稠的汤汁,味道真是美极了。

这时候的荷塘,成熟的除了饱满的莲子,还有依附在菱角藤蔓上的那一颗颗紫色的菱角。母亲坐在木盆里,牵扯起长长的藤蔓,将饱满的菱角一个个采摘下来。每当看到这样的一幕,我就会想起南北朝诗人江淹的《采菱曲》,想起白居易《看采菱》的形象描绘:“菱池如镜静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不一会儿,菱角堆满了木盆,母亲划着水,让木盆靠近岸边。对采摘的菱角,母亲或煮熟后让父亲挑到集贸市场上出售,或用菜刀砍出白嫩的菱实,卖给小镇上的餐馆做菜。卖熟菱角不需要使用秤,不论斤论两,都是论碗卖,而包装菱角的工具则是新鲜的荷叶。父亲装满一碗菱角后,倒进卷成筒的新鲜荷叶里,就可以递给顾客了。有时候,买上一包熟菱角,蹲在树荫之下,一边品尝菱角的美味,一边嗅着荷叶的清香,火热的炎夏也似乎一下子清凉了几许。除了菱角,菱角藤也是可食之物,母亲常常将菱角藤切段洗净,下锅用水煮熟,待其凉后,用食用油、辣椒相伴煎炒,特别开胃,吃不完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卖,这道菜在家乡被称为“夏菜”,也称“菱角菜”,吃剩下的,放一二天也不会馊。

“蝉噪乘凉江雨轻,芙蓉沼上午阴生。”当炎夏的暑气消尽,深秋的清凉就已在柳荫荷塘间舒展为一圈圈柔波的涟漪,赋予荷塘更加深沉的内涵。生在江汉平原上的洪湖水乡,面对诗意盎然的荷塘,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钟爱,但我更爱那些乘着扁舟、穿行在荷林深处的采莲人,她们是我的祖母、母亲和更多勤劳的水乡女人,那是记忆深处最美的风景,正是有了她们的映衬,这荷,才开放得如此的热情似火,这荷塘,才如此的富有情趣。

经过了秋天的枯萎,冬天的凋残后,荷塘里只剩下一片褐色如剑的枯荷梗,稀稀拉拉地探出水面,就像一幅充满乡土元素的水墨素描,留下一片枯荷雨声的诗意画面。这时候的荷塘看上去有些疲乏,虽然找不到夏秋时节的美丽壮观景象,但那淤泥深处的藕已经长得珠圆玉润,吸引了许多外乡挖藕人,他们像候鸟一样迁徙到这里,成为水乡星罗棋布的荷塘、藕田里最生动的风景。寒风中,挖藕人顺着枯干的荷梗,用扁木铲一路翻开淤泥,动作娴熟自如。一会儿工夫,一支莲藕就慢慢探出了胖乎乎的身子。冬季是莲藕上市的黄金时节,炸藕丸、藕夹、藕盒、滑藕片、炒藕丁、粉蒸藕、卤藕、凉拌藕、炖排骨藕汤,爽口的莲藕,鲜美的汤汁,一年年温暖着冬日的肠胃。此时的荷塘毫无沮丧之态,开始酝酿另一个夏天的故事。

纵观荷塘的一生,沐浴着阳光雨露,穿越过四季风霜,从支支小荷初露到根根干枯败残,从绿意葱茏、含苞怒放到片片枯卷、褪尽红颜,就像人生旅程一样,无论是灿烂与凋谢,辉煌与衰落,还是成与败,得与失,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回味,每一个瞬间都给人启迪。每当我观看央视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稻田千顷、荷塘片片的家乡,感受那来自荷塘的四季沐歌与无私馈赠,心里便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

猜你喜欢

菱角莲子荷塘
莲子去心还是不去心?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荷塘
给“菱角”洗澡
采菱角
吃菱角
荷塘三记
莲子超市
摘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