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拳技艺传承现状研究

2018-01-04张艳胡琦

武术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张艳 胡琦

摘要:文章通过对苏州船拳流行的主要区域(越溪、北桥、沙家浜苏州大学)的实地考察,了解苏州船拳历史发展的地域社会环境,了解船拳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遇到的困难,通过整理归纳苏州船拳拳艺的历史演变、技术特征,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发展遇到种种情况。

关键词:船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039-03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媒体传播迅速的现代化时期,受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广泛开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作为苏州第一个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船拳,历史上盛行于太湖流域,是吴地“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水乡泽国地理环境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武术文化,也是“有尚武古风”“多斗将战士”吴地民风的典型代表,是在吴文化中孕育出来具有鲜明吴文化特征的典范。目前,苏州船拳技艺缺乏保护传承的平台,还远未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这一中華传统武学瑰宝、吴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濒危,需要进行抢救、保护、传承。

2 苏州船拳传承现状

2.1 苏州船拳的分布现状

目前江南船拳分布比较分散,主要在常熟市的沙家浜景区、苏州吴中区越溪的周边和相城区的北桥地带。一是常熟市的沙家浜船拳:沙家浜船拳主要分布于苏州阳澄湖地区和沙家浜景区。沙家浜船拳流传的有八黑拳,七红拳,短手等船拳功夫,现实发展过程中,结合中医养生知识,为附近的民众服务,成为沙家浜船拳的重要特色。二是北桥船拳:北桥主要分布在北桥村、丰泾村、北陆村和鹅东村,流传开口船拳的代表双刀、四方拳;而且拳师在船头上打拳时,要边打边唱拳歌;舞弄刀枪剑戟时,也要边舞边唱。三是越溪船拳:越溪船拳主要分布于苏州吴中区的石湖越溪境内。越溪主要流传五虎拳,功架拳,筱红拳,八黑拳等闭口船拳,并强调船拳活动时要有音乐伴奏,主要为江南丝竹调。四是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一船拳基地。以民族传统体育系学生学习船拳套路为主。

2.2 船拳的传承者及传承方式现状

2.2.1 传承者的年龄结构与分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者,是传承该项目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他了解该项目的历史发展渊源与脉络,熟练掌握高超技艺。目前苏州船拳的传承者们分布在常熟沙家浜、越溪和北桥地区,名册再录的具体为尤全根、楼明生、吴文祖、吴根宝和曹金保等人,其中有两人已过世,其余传承者们年龄均在80岁以上。

2.2.2 船拳技艺的传承方式

船拳和传统武术的传承一样,常为以下几种:其一师徒或家庭传承是最根本的传承途径,主要是依靠口传身授,经查阅资料,这种师徒关系报备在常熟船拳基地、越溪地区等。其他地方均为校园学习。苏州地区的师徒传承数量并不是很多,这种传承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苏州船拳的传承与发展。其二,学校传承目前将船拳纳入学校教育中的学校大概有越溪小学、苏州中学园区校、常熟的唐市小学等,将船拳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体现苏州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项目,传授给广大青少年学生。在苏州江南船拳传承人身体力行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学校传承,扩大传承范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三群众传承,主要在从越溪、北桥、沙家浜等地有着船拳技术的拳师,自发到村庄、社区教拳,至今群体传也承起到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范围甚小。

3 苏州船拳的传承受限原因

3.1 理论专著与影视资料不足

书籍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代的诗词歌赋能够流传至今,书籍的贡献是最大的。武术的传承道理也是一样,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书记载里面可以看到苏州船拳的影子,总体来看与船拳有直接关系的书籍几乎不多。2013年起,在多家部门的联合下,以传承人曹金保为首带领常熟的江南船拳协会配合整理、编辑、出版《常熟沙家浜船拳图集》;苏州大学张宗豪出版《江南船拳文化研究》;北桥地区整理出版发行的有《苏州相城北桥开口船拳图集》;影视作品有《苏州相城北桥开口船拳图集影像实录》。近年拍摄了一些相关影视作品多为报道或表演影像,船拳技术完整摄像究的图书与文献资料,但还远远不够。

3.2 生存环境不断变化

苏州船拳是在水域面积广、水渠河道交错纵横的太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拳种,由水文化滋养而生,自然也离不开水的生活环境。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交通,由古时候的水陆交通演变呈现在陆地交通,这样的改变和对船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3.3 船拳技术体系的变化

与陆地上的武术相比,船拳主要是在小小的船头,展示自己的功夫水平;动作变化多、力量足、幅度小、转化快是它的特点。船在水上行走,自然受到风浪的阻力,这样给练拳者增加的难度,要求他们下肢腿部力量极强,平衡力较好,而且还需要有熟练水性为基础。船拳的技术表现主要是以套路的形式,其中主要有三大种类:徒手套路、器械套路、练功器械。徒手套路分为单练套路与对练套路,广为流传的代表有“岳家手”“小红拳”小罗汉”;器械套路分为单器械与双器械,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双枪”“大朴刀”“双锏”等;练功器械主要有木人桩、石担、石锁、石乌、少林桩等。船拳的套路演练具有相似性,但因发展也具有多样性。因为各地流派的传人,以及口口相传,没有文字拳谱的情况下,使得船拳同一拳种也有因地域的不同,而套路不同。

3.4 船拳媒体报道与活动开展情况较少

在2016-2018之间各大媒体报道船拳的专题报道不多,多为活动介绍报道为主,其中主要以沙家浜和越溪小学的出镜次数居多。主要是有“传承文明以拳载道”非遗文化展演,其他活动多为节日里船拳参加了吴中区“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表演,首届苏州少儿电视春节晚会在木渎金海岸演艺中心进行现场录制,苏州市第十四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船拳表演等。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船拳技艺的发展对策

4.1 弘揚传统文化,增强对船拳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社会地位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历史和文明,能够流传于世,其中间必有它存在意义与价值。随着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强大的经济冲击力,生存环境的改变,西方体育的进入以及举国体制奥运争光计划的竞技体育,都冲击着传统武术的发展,加上船拳自身受到了外来拳法的影响等,使船拳的价值发生改变。当前需要将船拳打造成具有强身健体、民俗特征、民族精神、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特色标杆,让大众知晓除了苏州的园林、评弹、苏绣还有苏州的江南船拳,提升社会地位。

4.2 发挥政府部门主导,多家单位联动搭建交流平台

苏州的江南船拳大多数来自于民间,群众基础较好的是在苏州常熟的沙家浜、相城区北桥一带人群,从发展的视角去看,让船拳的练习群体自身去保护、传承和发展,还显得远远不够,只有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才能够有保障。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制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的由上至下的保护制度,以及对相关的民间文化组织的资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保护等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4.3 建立系统的校园传承模式

发展学校传承,以船拳为特色的学校培养模式是增大船拳传承群体的重要途径。借助国家发扬传承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光环,落实国家武术管理中心提出的武术六进活动,结合苏州一校一品的政策方针,将船拳扎实的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

4.4 加强数字化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

在科技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数字化已成为最为成熟的新型技术手段,建立苏州船拳的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在目前可以对苏州船拳代表性传承人信息进行手稿、音乐、照片、影像、图片数据整理,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虚拟的空间中展现真实的历史信息,利用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虚拟场景协调展示苏州船拳的发展历史、文化环境和苏州船拳表演场景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处理图片、视频等丰富形式,制作苏州船拳动画拳谱,把平面的文字制作成数字化的运动影像,全方位的展示苏州船拳,可以通过不同角度观看更好地体会技术动作的全貌。苏州船拳数字化保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对苏州船拳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S].2011- 2-25.

[2]丁丽萍,郭志寓.船拳技术体系及其文化成因[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

[3]张宗豪.江南船拳文化研究化[D].江苏:苏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