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受不了别人对我好?

2018-01-04李则宣黄任之

大众健康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际压岁钱长辈

李则宣+黄任之

为什么自己得到别人的馈赠会焦虑不安?为什么满足了被关爱的心理需求后,自己竟然觉得特别愧疚?你是否也有过,受不了别人对你的好?

别人对我的好,我却感到非常不自在

晨晨作为年轻一族,每逢节日,她们朋友间会互相发红包表达情意。晨晨收到红包后,总要回给对方更多金额才安心。如果只收红包,或回等额的红包,晨晨会觉得很不舒服,似乎占了对方的大便宜。心里总有声音提醒自己,“这样不好!为人要慷慨一点才行!”如果强忍不发,总觉得窝心和愧疚,直到给对方发了一个较大金额的红包,眼看对方接收才恢复平静。生活中,晨晨习惯于照顾别人,偶尔被人关照到,如同侵占了意外之财,她显得忐忑不安,觉得给人家添了不少麻烦,反复念叨。

大家都觉得晨晨是个大好人,对其赞不绝口。晨晨却越活越累,心里充满强烈的焦虑感。心理咨询师敏锐地捕捉到晨晨的困惑。为什么自己得到别人的馈赠会焦虑不安?为什么满足了被关爱的心理需求后,自己竟然觉得特别愧疚?在咨询室内,晨晨甚至为占据咨询师较多时间而连连道歉。其实,咨询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咨询师在接受晨晨的付费后,就有义务为其做好心理辅导,她可以坦然接受这种专业服务,不必为此而表达过多的感激之情。看到晨晨的心理问题形成已久,已经固化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模式。这在辛勤地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家庭妇女、圣者、义工身上,也可以见到这种深深的心理烙印。

纠结状态的心理之源

这种习惯于大量付出,而对接受些许关照就感到愧疚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因素:

一是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

早年生活经历中,重要的他人言行对成人期后的行为造成巨大影响。如果父母对待他人好意,表现出一种拒绝的態度,甚至是负担或责任,示范给孩子一个不良的榜样。孩子无法感受到他人关爱中的善意、友好,而会断然拒绝他人好意,甚至将其视为心理包袱,认为别人是变相地向自己索取。

晨晨小时候收到长辈的压岁钱,她高兴地展示给父母看,觉得自己可以用钱买喜欢的贝壳项链。没想到母亲把钱没收并说“这钱不属于你!必须留着回礼,还要包个更大的包给别人家孩子”。从此,晨晨再没有对收到红包感到高兴,甚至反感送红包的长辈。长大后,晨晨对别人给自己送东西,总觉得是一种人情债务,必须要回送更多才能心理平衡。

二是家庭中大孩子的心理欲望被压制

在家中,晨晨排老大。除了要代替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外,还经常被要求像个老大的样子。晨晨总是被理所当然地放在最后,她总是捡弟妹选剩的东西。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威利的研究发现,老大较早承担家庭管理责任,被父母更为严格要求,会导致老大承受更多压力和家庭责任,更加孝顺长辈和关心他人,而较少去向他人索取。

三是集体文化强调照顾别人,忽视自我需求

处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人际关系是依赖型,推崇谦让精神。对牺牲小我,成全他人与集体,甚至不要求任何回报的行为特别赞赏。道德上的高标准告诉人们,放弃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一件高尚的事情,高度内化的超我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意识,而满足自我需求,是非常自私和令人不齿的行为,所以很多人都羞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四是对未来无力回报的焦虑

有人害怕收礼物,也不敢接受别人的吃请或好意。在他们看来,接受别人的好,一定要及时回报。如果不回报,别人就看不起我们,人际关系就破裂了。他们认为,人际关系是等价交换来的,如果无法交换给对方想要的东西,对方就认为我没有价值,就会疏远甚至抛弃我。而别人的要求我并不能都满足,最终他们会发现我的无能。所以,我不能暴露我的需求,免得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馈赠,在他们眼中,这是对我施舍和怜悯的给予。这种感觉太屈辱和卑微,最好竭力避免。

该怎样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好意

无论出于以上的何种原因,都反映一个事实。即不愿接受者内心潜藏着的自卑:我不够好,我不值得别人对我这么好!别人忽略我、忘记我反而让我更自在,他们习惯放弃自我需要,宁愿受委屈,多付出来维护人际关系。是自己内心的自我太过弱小。这种不强大的自我,让自己没有办法去好好对待自己,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不敢对别人拒绝别人的请求。害怕人际关系破裂,把自己置于寒冷和缺少呵护的心理空间,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意。

作为逐渐成熟的个体,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好好爱自己,正视内心需要的自我,勇敢接受来自于他人传递的好意。对心理自我弱小者,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修炼:

第一、重新解读过往的生命故事

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和大卫·爱普斯顿创立的叙事疗法认为,让晨晨和爸妈一起,重新分别讲述生命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故事,比如先前提到的收红包故事,比对父母的版本和自己的版本,就可以让晨晨知道,当初父母收走红包,不过是应对早年家境贫寒下,解决人情往来的一种生存策略。而今,生活条件改善了,长辈给孩子的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情意表达。

晨晨也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重新对喜欢对别人多付出的故事进行解读。她会发现,自己爱付出,并不是天生喜欢助人,更多的是害怕人际关系破裂。对人际危及的过高焦虑,使她难以放松,不得不强硬地要求自己。不敢接受别人好意,是在对不恰当行为进行虚弱的合理化处理。通过对同一个生命故事的重新解读,让晨晨意识到对过往的种种误解,和旧关系告别。在变动中激发强大的适应能力,打破原有的“压岁钱并不能带给我快乐”心理界限。

第二、打破扭曲人际互动模式

人际关系的建立,更多是靠彼此的情意传递。对别人的好意,也需要接受才能形成双向流动。这种过程是爱意的流动,并不需要等量或更多给予。一般来说,有能力多付出,能力弱少付出,如同一条江河,在宽处可以一泻千里;在狭窄处可以缩为一条细带子。人际互动并不是单纯建立在一方的奉献之上,需要给别人一个关心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别人才能从这段人际关系中体验到价值感。

如果阻塞别人的好意,反而让对方心生疑惑:“为什么他不要的礼物?是不是我的礼物太轻了?是不是他不喜欢我挑选的东西?是不是他讨厌我?是不是他不太愿意与我长久来往?”怀疑之心容易导致关系罅隙,需要打破这种扭曲的人际互动。不妨大方收下礼物,告诉对方:“我很喜欢你送的东西!正好用得上!”对方肯定会感觉特别欣慰,觉得自己的好意没被辜负。这种简单直接地相处,双方都感觉轻松。

第三、提高自尊水平,发展更为强大的自我

自卑的人一般习惯于从他人那里得到自信,个人的自尊水平比较低。他们更多在意别人的评价,而不善于肯定自己,更难以看到自身的优势,也不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柔弱和需要。对自尊较低的人而言,他们的归因方式是一种选择性地失明。比如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融洽了,他们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侥幸遇到了一批善良的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实际是个非常平凡的人;而如果自己人际关系遇到挫折,他们会更多归因于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别人好好地对待自己。这种归因方式,阻碍了自己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对自卑的人需要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可采用让他们自己实施“列出优点清单”的心理技术,做完一件事,要求自卑者用笔列出自己的至少5个不同优点。还可以请亲友做“优点大轰炸”的活动,轮番说出他们对自卑者的印象和最典型的3个优点,帮助自卑者更为全面地看待自己。对于高度自卑者,还要求他们每天对着镜子,说出自己的10个优点,并给与最真挚的赞美。每天,如果有自卑的念头冒出来,就要提醒自己,“我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人,我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值得好好对待自己和接受别人的好意”。晚上,将自己的心理感悟记录在笔记本里。隔一段时间,翻阅一下,对照着去感受自己的逐步的心理面貌的变化。

通过以上的努力,坚持一段时间,那些对人际关系的好意感到惶恐的人,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好,越来越值得自己和他人喜欢。

猜你喜欢

人际压岁钱长辈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谁来保管压岁钱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压岁钱
压岁钱争夺战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压岁钱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