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理财成网络诈骗重灾区

2018-01-04本刊编辑部

中国防伪报道 2017年12期
关键词:骗局诈骗金融

文 本刊编辑部

金融理财成网络诈骗重灾区

文 本刊编辑部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让金融理财变得更加简单,省去跑银行、证券所的步骤,在网上就可以购买中意的投资理财产品,加之诸多行业巨头的入局无疑是增加了网络金融理财的可信度和安全度。“互联网+金融”让投资理财走下“神坛”变得稀松平常,得益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投资理财,并且非常方便地把自己的“鸡蛋”放进更多的“篮子”里。

另一方面,投资客们也应该注意到,近年来网络金融理财诈骗案件数量水涨船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使各类投资理财网站、手机应用大量涌现,在犯罪分子眼中,这同样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是一个实施网络诈骗的新“马甲”,他们趁乱入局行诈骗之实。

手机应用下载量攀升凸显网络投资理财旺盛需求

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发布的《移动互联网2017夏季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对APP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社交、学习、理财、出行、生活服务、购物、运动健身、泛娱乐等八个领域,如何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便捷的理财工具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

理财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从具体功能来看,这类应用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站式”的理财平台,在为用户提供账户管理、财务数据分析等基础性功能的同时,还能提供基金、保险等各类理财产品,以及在线快速借贷产品等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也就意味着,一个APP能解决投资客的所有需求,从交易功能到数据分析、相关咨询甚至原始资金的借贷等一应俱全,在保障便利性的前提下,理财类APP更具公开性,也就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理财需求欲望的增加且理财人群呈年轻化趋势。仅从理财类APP来看,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纷纷“跨界”发展金融业务,而他们金融业务推广的对象则是使用移动支付的巨大群体,那么平台用户就变成潜在的投资理财需求者。另外,作为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也开始重点推广金融理财类APP。在互联网金融欣欣向荣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投资热情被点燃并且变得高涨。

同时,国家对金融理财类APP加强监管,使得该类APP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无疑是为有意投资的人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这样的“安全感”无形当中为金融理财类APP吸引了大量用户,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金融理财诈骗案件高企提示投资风险存在

一个事物本身并无好坏,其性质取决于使用的人。网络投资理财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健康发展,它就是一个便民利民的“好”事物,如果落到了犯罪分子手中,它就成了诈骗的“帮凶”。某平台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该平台收到的网络诈骗举报中,金融理财领域涉案金额直线上升,与第一季度的2476.2万元相比,总金额增长了一倍,成为第三季度主要网络诈骗类型。

《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猎网平台共收到全国用户有效申请的网络诈骗举报6172例,其中金融理财诈骗是举报数量最多的类型,共举报1111例,占比18.0%。而从涉案总金额和人均损失方面来看,金融理财诈骗同样高居榜首。在所有用户举报的诈骗案情中,金融理财类诈骗是用户涉案总金额最大的诈骗类型,诈骗总金额高达5128.5万元,占比56.3%;人均损失达到了46160.8元。主要因其购买的金融理财类产品,且往往单笔涉案金额较大。

理财产品选择需谨慎提防高回报投资诈骗

近年来,金融理财骗局的手法和套路也“与时俱进”,从以往的商品营销、资源开发等“实体经济”领域向理财、私募、期权等“资本运作”领域转移,旧的“马甲”被揭穿,新的花招和骗局立即“走马上任”。更有甚者会不惜投入重金,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包装宣传,邀请名人、学者站台造势。花哨的外表蒙蔽了投资者的眼睛,这也导致金融理财类诈骗在人均损失方面遥遥领先,是造成用户人均损失最大的诈骗类型。

不管金融理财骗局如何伪装,如何千变万化,从类似案件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这类骗局的共同特点—— 都以高收益吸引投资者。在银行储蓄带来的低收益面前,收益高的互联网金融优势明显,在利益驱动下,人们毅然舍弃保险但收益低的传统理财模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大额投资。

由此可见,“更高的收益”“生出更多的钱”是很大一部分人“试水”网络投资理财的重要原因,但如果一门心思只盯着收益就很容易落入骗子设计好的圈套之中。开设虚假金融、投资理财网站,并在网站上发布虚假理财产品,然后以远超10%的收益为幌子,诱骗投资者上钩是不法分子进行诈骗的惯用手段。投资者一旦将财产转入其中,平台往往会采取限制提现、暂停运营、清盘以及关闭网站等方式让投资者无法取回本金。常见的投资理财欺诈形式包括天天分红、网上传销和P2P贷款欺诈等。

本想靠投资多赚一笔,未曾想被骗子坑的一文不剩,此类事件已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这与投资者个人投机心理、风险意识弱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缺位都有密切关系。安全专家提示,一般来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很难有实体企业能够一年投资收益超过100%,过高的利率会压垮实体企业,而给予过高利息的平台,基本可以判定为骗局。因此,投资者在网上选取金融平台时,可将这一点纳入筛选依据,谨慎投资。

另外,尽量选择大型机构旗下的网络金融理财平台进行投资交易,更加不要轻易相信无风险、高回报、内幕消息等宣传。投资本身就具有风险,如果有机构或者产品打出“高收益零风险”的旗号,投资者就需要注意了,这往往就是诈骗的信号。

猜你喜欢

骗局诈骗金融
特别提醒:收到这条诈骗短信,千万不要点!!
别被骗局牢牢关住!
转盘骗局
诈骗
那些永不过时的“骗局”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远程诈骗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