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路径

2018-01-03李文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20期
关键词:思考问题课堂

李文静

【内容摘要】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沿阵地,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人文感知?那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具体做法如下:一、保持问题设置的整体性;二、提高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三、确保问题设置的生成性。

【关键词】课堂 问题 有效 思考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王荣生老师曾说:“老师的问,是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课文的意思和意味。但教师更要设计优秀的问题,注重其开放、启发与整体性。”优质问题可以串联起散乱的课堂节奏,构建有机整体。

有效提问源于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只有做到有“备”而来,才能提升课堂效果。本文对课堂的有效提问设置三个参考标准:一是问题之间有整体性,切忌问题松散无序;二是提问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目标等设置问题;三是问题有生成性,即在真实教学中生发出的问题,才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最佳课堂效果。本文以《兵车行》为例,结合三个标准谈一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路径。

一、保持问题设置的整体性

课堂上,教师应让问题一步步的展开、推进、解决与教学目标和任务一步步的达成与实现相一致,而非散乱无序,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课堂内容。

诗人直接以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烈场面开头,用意深远。笔者设置了4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渭桥送别场景:

(1)从送行者身上,你读出了哪些情感?作者用什么方式传递?

(2)诗人描述这幅画面的用意何在?

(3)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劫难?

(4)你能体会诗人更深层次的感情吗?

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赏析还原送别场景,揣摩人物情感。透过诗句,学生看到浩大的送行队伍、漫天的灰尘,听到直冲云霄的悲凉“哭”声,感受到亲人无尽的不舍与悲痛。学生发现此处的哭声和诗末的“鬼哭”相照应。这是个很好的发现,可作为探究问题思考。

从送别场面的感知中,学生能够非常顺利地体会诗人对妻离子散惨剧的悲悯之情。

挖掘人物及作者情感背后的原因,是第三题的设置理念。无论是“行人但云点行频”还是“武皇开边意未已”都表明,根源就是统治者的频繁征兵。

窥根源而见情感,作者深层的情感主旨展露无疑。这种从心底迸发出的对最高统治者的激烈抗议,正体现了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四个问题的设置按照由表及里的邏辑顺序,构成一连串启发,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问题设置带领学生深入文本,透过场景的描绘(现象)挖掘诗人的情感主旨(本质)。

二、提高问题设置的针对性

教师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在课前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主干问题。以《兵车行》为例,笔者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认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并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深切情感。就此,笔者设置的问题是:通过倾听征夫的述说,看看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哪些灾难和不幸?

经过一番讨论,结果学生的回答零散、不够全面,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概括补充,让学生从征夫、家庭、社会心理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带来的深重危害。有了诗歌阅读经验的高中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怜悯、对统治者黩武的痛恨。可见,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所设置的问题是有效的。

三、确保问题设置的生成性

新课程观下强调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多变的,李仁甫老师认为:“为了积极地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向、变序、变量、变策等生成景观,课前的问题预设必须本身就要保证其生成性。”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在困惑与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学生在赏析开头渭桥送别时,注意到作者描写了家人的哭声,诗末又写新鬼旧鬼的哭声,笔者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开头和结尾两处描写,设置提问:

(1)本诗末尾不仅有哭声,还有一幅画,这是怎样的画?

(2)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设置这两幅画面?

(3)写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可以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描绘一幅“沙场鬼哭图”。它和开头人声鼎沸的“纷乱”场面,形成鲜明对比。以哭声作结,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诗笼罩在人鬼哭泣的悲惨中,诗人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淋漓尽致地揭露。

这些探究性问题来自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借机设置递进式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笔者以结尾的“鬼哭图”作为切入点,将“为什么设置这样一幅画”作为中心问题,并将它作为对话线索贯穿课堂提问,紧扣情感主旨和写作特色的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渐进提出,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总结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必须在课堂提问环节下苦功。讲究问题设置的整体性、针对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素质,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设置问题的水平,努力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得,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双 徐辉. 例谈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3)

[2]刘晓伟. 优化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J].语文建设2009(7,8)

[3]董旭午.不可忽视《兵车行》的两处“无疑之疑”[J].语文知识2005(8)

[4]毕研鹏.让心灵沐浴在《兵车行》的悲情中[J].语文知识2015(5)

(作者单位: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