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预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作用

2018-01-02罗龙敏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预习作用小学语文

罗龙敏

摘 要:充分的预习不仅可以提前了解教材内容,还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前提出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同时还利于教师在课堂上针对知识的反馈,并且加以指正。因此,良好的预习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作用

一、预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渐渐形成能力,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加快,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阅读。常言道:“教师没有的,学生难以拥有。”受方言影响,教师的普通话及正音字的准确率不高。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能力,词汇逐渐丰富起来,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迫使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查阅工具书,大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语文课上有的放矢,夸夸其谈,游刃有余。也就是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大胆教改,设计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向课堂要效率,真正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预习可以使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恰当的课前预习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学生进行了良好的预习,那么他就对课文或者要讲述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样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他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老师每叙述一个知识点,学生都会在脑海中定位出预习中的印象与课本中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使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

三、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许多问题进行思索,如若遇到不懂或难懂的问题,他会进一步地进行探索,这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很有好处,在针对学生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发散思维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答问题,而这种切实可行的思维模式恰恰可以通过预习—解答这种形式加以锻炼,所以说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预习的过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绝不是轻轻松松地把课文看一遍就大功告成了,这里所说的预习,是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全面地理解课文,深入地探究课文所讲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内心,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而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比对,如若与老师一致那么解读就很透彻,如若不一致,那么也可以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老师说出来,然后课堂讨论哪一种结论更为稳妥。经过这么一番认真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想问题的方式,还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理解的能力,所以说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进行预习的习惯

平时读语文书或者课外书时,鼓励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选择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也行,选择自己从来没有欣赏过的写作技巧也行,选择自己特别钟爱的词语也行。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书本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者特别珍视孩子们预习的笔记,笔者会在预习布置之后细致地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笔者不是用一本本子正正经经地对字词句進行拆分的预习,也不是写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分段、段意,而是发挥学生充分的兴趣按自己的学习动机进行预习当然,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钟爱预习、喜欢开动自己的机器进行实效预习的,是老师不厌其烦地表扬、鼓励、培养出来的。笔者任教的班级,每一节新课都有预习作业展示的环节,充分地表扬出色的预习作业和进步的预习作业对学生已经是一种很好的鼓励。这无疑提升了学生参与预习的热情,动笔动脑的预习习惯便慢慢形成并成为本班学习的一种特色。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要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始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段,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段为主。

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课前预习习惯的必要性

(1)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

(2)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

(3)预习可以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只有有计划的认真启发,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但是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去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2]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猜你喜欢

预习作用小学语文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