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小学生在语文课内阅读兴趣的策略

2018-01-02武晗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阅读兴趣策略

武晗

摘 要:因为阅读材料有情节、有故事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上下文、有场景、有逻辑关联,容易激发联想和想象,便于形成联想记忆,从而消除了繁重的机械记忆负担,既有利于认识生字、巩固已学过的汉字;通过大量阅读既可认识字形、字音及字词运用的语言环境,从而能全面掌握每个字词的形、音、义;阅读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构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有助于识字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策略

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对于识字教学强调段落篇章而非字词;强调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而非割裂;强调语言能力培养与思维能力训练二者统一而非对立。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识字、阅读、写作课题同时进行。阅读作用至关重要,要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进行课文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用语文课自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所以在激发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时,要着眼于语文兴趣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文,从课文出发,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着眼点和生长点。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

一、深钻教材

要让学生喜欢上课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课文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课文,拓展开发课文,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積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果自己都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思路不清,课堂的节奏拖沓,学生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感悟,兴趣自然难以调动。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课文,挖掘课文阅读的兴奋点和课文的魅力所在,其实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只要细心研读就能发现它的闪光点。

二、精心设计

如果说钻研课文是解决教什么,那么精心设计就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有的课文重在积累,有的重在思辩,有的适合朗读,有的适合思考,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寻找最有效的切入点。好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且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课堂生成也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得到最精彩地发挥。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选择高效的导入。抓住题眼或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设计好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疑兴趣,导入力求简洁高效,导语力求富有儿童情趣。

(2)安排多样的读。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课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积累的多了,自然会运用的就多了,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真正地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3)辅助适当的手段。辅助手段要恰当运用,它是为学习课文而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4)穿插新颖的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它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穿插新颖的练习,不但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要根据课文特点,设计好字词、句段的练习新形式,或者课堂小练笔等富于趣味的练习。

三、巧妙运用发散思维

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发散点也值得我们去把握。如《检阅》一文对于大家让博莱克参加检阅后怎样训练的情景一字未提。在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与课文的对话状态。可以设计这样的想象说话:“大家商量好让博莱克排在队伍的第一排以后……”。学生有的说:“有博莱克在队伍中,又要让整个队伍保持一致,这要付出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啊!”有的说:“博莱克为了能与大家动作一致,要多花好几倍的工夫进行练习。”有的说:“在练习的时候,大家累了,就互相鼓励,谁都要坚持下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想象了当时的情景,更加深了对博莱克和儿童队员的敬佩之情。当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时就会被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所折服,达到声情并茂的阅读效果。

四、感悟课文魅力

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细细思考,慢慢感悟,让学生收获着、品尝着课文的魅力,得到阅读的乐趣。

1.张开发现的眼睛。

学生若能大胆发现,不但能使学生感悟到课文魅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学生对于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那些众多的人物,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一位老师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大话三国”的读书交流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早已知道的和新近看书了解到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更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2.开启思索的大门。

抓住课文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积累、升华,感悟课文的魅力。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开头这一中心句统领全文。课上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句引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高效的研读课文了。

3.拨动情感的心弦。

我们喜欢阅读,经常是因为文字能打动我们的心,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与课文对话,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悟课文的魅力。首先,老师要以情感人,准备好导语和情绪,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感悟依依惜别情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朝夕相处,尽管中朝两国人民有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但是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列车就要开动,望着大娘、小金花、大嫂,望着数不清的朝鲜人民,望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动情地说——”学生深情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这样学生在老师深情的引导中,就感受到了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浓浓真情。

4.感受抒发的畅快。

在课堂上恰当地练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点让孩子感受抒发的畅快。如《圆明园的毁灭》情感升华部分,我一边出示“现在的圆明园”的图片和“昔日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一边简介八国联军侵华的一些暴行。学生了解了“圆明园被毁灭”的史实,认清了八国联军的侵略罪行,这种氛围很好的带动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我看见学生们的小脸上渐渐写满了严肃和愤慨,在此我设计了小练笔:“孩子们,侵略者的大火就这样把花了一百多年才建成的圆明园,烧成了灰烬,面对着这断壁残垣,闭上眼睛,想象你就站在这片废墟上,你想说些什么,把它写出来吧。”从学生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他们完全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重新诠释课文的。

激发学生语文课内阅读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积累,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学习的动力,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简析亲子阅读中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