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教学艺术

2018-01-02项煜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文语言文字中华民族

项煜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诗文的优秀篇章,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真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辉煌与耻辱。翻开中学语文课本,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哲理思辨的散文,到唐宋纹理紧密的古文,风格各异的华丽篇章作为语文课程的载体之一,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它们,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阅读浅易古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古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归结起来,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读懂、诵读、背诵、梳理积累。古诗文教学的这几个目标决定了古诗文的教学要构建诵读教学模式。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見,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也是架起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桥梁。

但是在现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少读、默读,甚至是根本不读古诗文。老师为了追求进度,课堂上基本都才采用串讲的形式,围绕着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而对诵读往往是视而不见的,偶尔的读书也仅仅是简单层面的齐读敷衍了事。

古文大家周振甫先生曾在《论诵读》中告诉了我们诵读的益处在于: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与文中的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表达胸中的情意;熟读了字句要帖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词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出现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词,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熟读了以后,即使自己的鉴赏能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好处,只要能诵记不忘,到后来读的文章愈多,阅读能力愈提高,对于以前看不懂的自会懂得了。

我们所提倡的诵读,正是要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文本,逐步加深理解,直至能够背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方法。诵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更是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声情并茂的诵读,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效地进入文本,调动他们的想象功能;才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情感世界的丰富深邃,体味历代文人人生命运的潮起潮落中的况味感慨;才能感受古人写文章惜墨如金,言简意赅,音节优美和谐,词句跌宕含蓄,篇章结构起伏呼应,行文气势恢宏的古诗文之美;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真正有素质的人才。

学习诵读的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不能读破句子;其二,抑扬顿挫,读出语气,配合恰当的语气和语调;其三,熟读背诵,注意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最有效方法,积累到了一定阶段会发生质变。荀子早就论述,今人强调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要达到“口唯心诵”的水平,必须把握文本整体,进入文本所创造的情境之中,对文本所写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形成对文章和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诵读——领会——品味”的过程。通过认读语言“符号”,理解它的含义,达到“口诵心惟”的初级阶段。

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富有情味感。情是思想感情,味是审美趣味。“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语言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表达着作者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显露着作者的意趣。但这种情感和意趣不是浅白直露的,大都是隐含和暗示着,或运用修辞,或借助语气,或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的空间。对于语言文字这种暗示的情味和趣味的品味感受是只有通过诵读方能体悟到的。

通过前两步的诵读体验之后,老师与学生将合作进入诵读更高的层次——品味。挖掘语言文字的隐含着的深层意义,体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最后真正地完全地领会语言文字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还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口诵心惟”的高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长期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参与其中。因此,老师还应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在头脑中构成言语内容的感性形象,从而自觉地凭借语感进入到“口诵心惟”的理想境界。

五代诗人翁承瓒曾有诗“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官事归来衣雪理,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经典的诵读不但要求熟读成诵,而且要求熟读精思,这就把熟读、思考、记忆有机结合起来。而诵读的素材我们不必到处寻找,可以直接从教材中获得,课内古诗文中,我们能看到《兰亭集序》的旷世之飘逸和生死哲思的深远魅力,我们能寻到《赤壁赋》的旷达人生与乐游四方的羽化登仙,我们能发现《过秦论》气势磅礴的语言和纵横四海的思辩艺术。还有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

课堂教学效率能否提高,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不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多大,而在于知识的教学是否“精要、好懂、有用”;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篇文章,而在于能力的训练是否“务实、得法、有效”。不仅如此,诵读经典诗文还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较高的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经典诗文饱含古人的智慧修养,通过诵读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助力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语言文字中华民族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语言文字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