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承渊薮与佛教手印

2018-01-02俞丽伟

上海戏剧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兰花指手印梅兰芳

俞丽伟

摘 要:梅兰芳戏曲手势的来源是梅派艺术生成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梅兰芳在前辈京剧、昆曲艺术家的表演基础上吸收和继承的艺术产物,也取法佛教手印的文化渊薮。梅兰芳兰花指的源流与活水是艺术家向内吸收,向外借鉴,美的甄别,精益求精的艺术成果。

关键词:梅兰芳 手势 兰花指 佛教 手印

苏联女作家莎吉娘在1935年的《真理报》上撰文:“只需看看梅兰芳的那些手指,您就能知道,在您面前的是一个大艺术家。” ① 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认为梅兰芳的手具有“强烈而醉人的吸引力”。②而随梅兰芳1935年赴苏联演出的首席琴师徐兰沅在评价中外戏剧之手时说过:

至于中国戏剧,臂之一屈一伸,手之一动一指,各有若干作用,可以代表一部分艺术之精神。比较言之,皆为外国戏剧所无法企及……梅兰芳之手,仅成其为梅兰芳之手。中国评剧家,更无一人道及。外国人看来,遂觉梅兰芳之手,是开剧界未有之奇。③

梅兰芳的手势能够“开剧界未有之奇”,从旦角整体的四功五法中凸显出来,受到各国人民关注,其生成基础值得进一步探究。由此,梅兰芳戏曲手势的来源是梅派艺术生成的重要环节。

一、师承渊薮

早期京剧表演,旦行内部划分十分严格,青衣、花旦、武旦程式各有不同,不能兼演。梅兰芳始学青衣,青衣“专门注重唱功,不讲究表演、身段,面部表情呆板无神,出场时双手下垂,其中一手(袖)略置于腹前,站在台上呈抱肚子身段,在剧目中多代表庄重、严肃的形象”。④ 这是传统青衣的表演方法,即很少露出手来,时小福演《汾河湾》开始露手,保守派讽刺为“露手青衣”。在梅兰芳看来,“同样是青衣戏,表演的方法并不能完全一样”。⑤“柳迎春在这出戏里,有許多做派要露出手来,时老先生这样做,是合乎剧情的”。⑥ 梅兰芳的开蒙老师是吴菱仙,吴菱仙是时小福的得意弟子。梅兰芳宗时小福,在几十部传统青衣戏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旦角手势的表演。“旦角之手原来总名‘兰花指,以其姿势似兰花也,故所命之名亦一以兰花为依归”。⑦ 兰花指的程式是“旦角食指须向手背弯去,大指、中指交为一环,无名指尖弯交于中指之中段,小指尖则弯按于无名指之中节”。⑧ 梅兰芳潜心学习了外指、自指、持物件等多种手势。

影响梅兰芳手势学习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王瑶卿。王瑶卿极重视手势、表情、身段,是打破青衣“抱肚子唱”的重要开拓者。彼时的风尚,齐如山回忆:

在光绪中叶,有一个时期是花旦最受欢迎,于是戏界人有小孩,凡面容姣好者,无不学花旦……只有面貌不够好,又不能表情者,才学青衣。如果有人家子弟,面貌很好而学青衣者,则老辈必说,为什么这样好扮相而学青衣呢,那不太可惜吗?⑨

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王瑶卿的评价更加具体:

他吸收前辈艺人优点,打破行当限制,兼取青衣、刀马、闺门、花旦和昆曲旦行各功之长,对唱、念、做、打都进行了新的创造,丰富了京剧旦行的艺术手段。戏曲理论家徐凌霄誉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宗”,改变了以往旦角表演中唱、念、做、打只攻一端的旧规,为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⑩

四大名旦后来均为王瑶卿的传人,堪称戏曲教育的一代宗师。其主张“昆乱并学,文武兼备”,特别是花旦丰富多彩的手势成为王瑶卿取法的来源之一。“在传统戏曲表演中,‘花旦演员常运用兰花指做各种优美手势,和美妙的舞蹈身段相结合,非常妥帖,给人以美感。”11梅兰芳认为王瑶卿演绎的旦角很好,遂常常观摩,向他学习。梅兰芳说,王瑶卿每次演《汾河湾》,“我是必定去看的,还看得非常认真,所以印象也最深。看完回家,就揣摩他们的动作、表情,再把我自己在台上的经验搀和进去,渐渐地才有了新的领会。”12

梅兰芳经常观摩前辈的表演,对其个人艺术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他说:

要多看前辈的表演。什么行当的戏都看,什么剧种的戏都看。但是,看戏必须具备一种鉴别能力,才能分出好坏来。……久而久之,我们的眼睛亮了,耳朵也灵了,心里也明白了,到那时候,我们就能够分析哪是精华,哪是糟粕;那么,在表演方面就一定能够掌握人物性格,进入角色,并且每演一次都会有新的创造。我就是从这样一条路上走过来的。13

梅兰芳的师承渊薮,无论是“露手青衣”时小福,还是兼工各行的王瑶卿,他们对艺术的创新精神为梅兰芳对手势的继承与创新埋下了种子。

除了京剧方面的手势学习,梅兰芳对昆曲的重视也使他在手势方面受益匪浅。梅家有学习昆曲的传统,梅巧玲、梅雨田学艺都从昆曲入门。家庭熏陶使然,1913年至1914年间,面临昆曲式微的衰落现状,梅兰芳下决心学习昆曲,推广昆曲。他认为“昆曲里的身段,是前辈们耗费了许多心血创造出来的。再经过后几代的艺人们逐步加以改善,才留下来这许多的艺术精华。这对于京剧演员,实在是有绝大借鉴的价值的”。14梅兰芳学习三十多出昆曲,师承乔慧兰、陈德霖、李寿山、陈嘉梁、俞振飞、丁兰荪等。昆曲的身段和手势柔和、协调,极富有诗意和美感。如《游园惊梦》中,梅兰芳从陈德霖那里学习身段和手势,当唱到“生生燕语”时,须将扇子打开,一边在手中摇摆,一边与春香并肩走云步,两人配合默契。当唱到“啼红了杜鹃”一句时,梅兰芳“用两个指头倒提着这把扇子,在打小圈子。左手拉着右手的袖子,身子微带斜势站着,左脚向前,一半翘起来,做了一个探步的姿势”。15手势与扇子的运用细致入微,配合身段和步法,摇曳生姿,充分展现昆曲的优美姿态以及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艺术造诣。

梅兰芳在学习前人表演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家庭环境、性格等继承和发展了手势艺术。梅兰芳的手势艺术不仅是程式化的表演,还具有十分鲜明的表意功能,“运用手的姿势,表达喜、怒、哀、乐的复杂表情和各种动作,而使之成为优美的舞式”。16

齐如山在《梅兰芳艺术一斑》中总结了梅兰芳的五十三种手势,为每种手势命有极雅致的专称,如“泛波”“承露”“雨润”等,这在前人手势名称中是未有之事,同时为每种手势都拍摄相应照片。此五十三种手势包括持物类二十五种,徒手类二十八种。表示情感的手势最丰富,多达十一种,涵盖了喜悦、赞美、惊讶、气愤、拒绝、惧怕、伤心、无可奈何等。

无论是昆曲,还是京剧,梅兰芳这样总结道:“‘百变不离其宗,要在吻合剧情的主要原则下,紧紧地掌握到艺术上‘美的条件,尽量发挥个人自己的本能。” 17因此,梅兰芳对手势的发展不是为手势而手势,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始终与人物和剧情紧密结合起来。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和《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两人虽然扮相接近,剧情相似,但手势却不能雷同。梅兰芳认为王宝钏是丞相之女,柳迎春是员外女儿,成长背景大不相同,前者的手势以庄重为主,而后者就比较洒脱,手势样式较为丰富。

梅兰芳曾私人收藏一部昆曲演出剧目的选本《审音鉴古录》,18这部剧本集成书于清道光前,对场上“穿关”、“科介”均有详细说明,是“全面地展示昆曲舞台表演全貌的选本,在戏曲文献资料中尚属罕见”。19如《荆钗记·认亲》,老旦家道落寞,连为儿子订亲的聘礼也拿不出,但书中按语“切忌直身大步,口齿含糊,俗云,夫人虽老,终是小姐出身,衣饰固旧,举止礼度犹存”。20此例可以看出,演员的作派不只依据现实情境,还要深挖其出身,才能更加有层次地艺术化地再现生活。将《审音鉴古录》的经典昆曲折子戏与梅兰芳演出的昆曲进行比对,其中有六出是梅兰芳搬演过的,分别是《牡丹亭》之“学堂”“游园”“惊梦”,对应梅兰芳的剧目《春香闹学》《游园惊梦》;《西厢记》之“佳期”“拷红”,对应梅兰芳的剧目《佳期·拷红》;《铁冠图》之“刺虎”,对应梅兰芳的同名剧。《审音鉴古录》对手势的舞台提示亦十分丰富,从对应剧目中仅举几例。《西厢记》之“佳期”,红娘被张生和莺莺关在门外,她是又爱又气,云“教我无端春兴倩谁排”。一些剧本此处都没有科介提示,《审音鉴古录》却标注详细:“右手拔簪搔头皮,左手按左腿。” 21红娘是丫环角色,动作不免礼仪松脱,又是急又是气,犹恐老夫人发现二人之事,拔簪、搔头、按腿等手势动作一气呵成,焦急之态如若场上。手势之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昆曲的文学本刊刻是很常见的,但是演出本流传甚少,如《审音鉴古录》这样的经典昆曲折子戏演出本就更加稀少。能够收藏这样的演出本,对任何一位戏曲艺术家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表演学习资料。《审音鉴古录》虽没有包含梅兰芳所有昆曲演出剧目,但推测对梅兰芳塑造戏曲人物,强化身段、手势表演的意识应发挥了辅助作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演员的整体艺术修养。

二、佛教手印

梅兰芳说:“凡是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有提高自己的愿望,这就要去接触那最好的艺术品。” 22梅兰芳当时所能接触到的最好的艺术品包括精美的佛教造像、宋代塑像、绘画精品等真品或摹品。康保成认为:“明清戏曲中的舞蹈身段、表演动作,有不少来自佛教仪式的手印或佛教舞蹈、佛教造像。” 23在佛教中,“区别佛、菩萨、罗汉等诸神佛,主要靠‘印相,所谓印相,就是指佛、菩萨、罗汉、诸天的手势、姿势、持物的姿势和手持器具的一种形态。‘手印则是单纯指手的某种状态,即手指所呈现的状态和手臂的摆放”。24佛教手印十分丰富,《密教印图集》收录三百八十七种手印图形,旦行很多手势应是从佛教手印中模仿和提炼而来。汉化佛教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菩萨是观世音菩萨。观音像的普及形式“常以图画、小型造像等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成为供欣赏的艺术品而不作膜拜的对象”。25梅兰芳从小和祖母生活在一起,他的祖母信佛,推测家中也会摆置最普及的观音造像,另外梅家收藏的画稿中有一些佛教题材作品。观音化身繁多,手印自然不少。仅举一例,千手千眼观音,“法身八手最大,其中二手合掌;报身四十手细小些,其中二手合掌。其余四十四手各持种种法器,手中各有一眼。化身九百五十二手,手中各有一眼,分五层或十层如孔雀开屏般后插。此种像常成为精美的艺术品”。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观音造像的普及,梅家收藏佛教绘画和造像,他本人也在20年代学习佛教绘画,应当说佛教艺术对梅兰芳产生了巨大影响,其造型设计的精美,特别是手势的千变万化,为梅兰芳借鉴和参考。

《红线盗盒》中,梅兰芳饰演的红线手掬盒器,除小指外翘,其余四指轻轻抓住盒器,与观世音菩萨四十二手印中的宝钵手形态近似,宝钵手四指抓住盒器,小指外翘,只是宝钵手的掌心似乎也托住了盒器,而梅兰芳的四指是高高托起盒器,更具有女性的轻盈美感。

观世音菩萨四十二手印中的白莲花手,拇指、食指、中指轻持莲花,无名指向内略弯,小指外翘,与《天女散花》中持花式相近似,只有一点不同,梅兰芳饰演的天女,在持花时无名指更向外翘一些。

梅兰芳师承渊薮即埋下了手势革新的种子,从前辈戏曲表演艺术家身上继承旦行手势的宝贵财富和创造精神,为梅派手势的发展奠定基础。除了来自内部的继承与革新,来自外部的佛教造像手印同样滋养了梅兰芳手势艺术创作的沃土,当然与梅兰芳长期的钻研,刻苦的训练与丰富的舞臺实践也密不可分。显然,梅兰芳兰花指的源流与活水是艺术家向内吸收,向外借鉴,美的甄别,精益求精的艺术成果。

注释:

①童道明:《外国人看梅兰芳的“手”》,北京戏剧报,1982年第44期。

②梅兰芳:《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206页。

③锦壶:《梅兰芳的手》,《北京青年报》,2015年9月1日,B6版。

④李仲明:《京剧大师梅兰芳》,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2年版14页。

⑤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二卷,北京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377页。

⑥同上,第378页。

⑦齐如山:《梅兰芳艺术一斑》,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53页。

⑧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81页。

⑨齐如山:《京剧之变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版191页。

⑩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409页。

11邓小秋:《从“兰花指”谈起》,《上海戏剧》,1961年第3期。

12同注释5,第16页。

13同注释6,第128页。

14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许源来、朱家溍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上,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160页。

15同上,第161页。

16《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31页。

17同注释16,第167页。

18《审音鉴古录》因为流传不广,又是演出本,比较珍贵,多为私人收藏,梅兰芳后将私人所藏《审音鉴古录》捐与当时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收藏。

19《审音鉴古录》上,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212页。

20同上,第2页。

21《审音鉴古录》下,第647页。

22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许源来、朱家溍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下,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471页。

23康保成:《佛教与戏曲表演身段》,《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24商景桂编《中国佛教文化常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36页。

25李鼎霞、白化文编著《佛教造像手印》,中华书局,2011年版198页。

26同上,第194页。

猜你喜欢

兰花指手印梅兰芳
红手印
“笔”下凛凛生威
白手印黑手印
美丽的红手印
手亦沁香 舞意兰象
虚惊一场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