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医书脾胃疾病中脾胃气虚证的方药对比研究❋

2018-01-02王家琪王彩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金元频数方剂

王家琪,王彩霞

(1.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辽宁 锦州 121001; 2.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沈阳 110847)

【方药研究】

古代医书脾胃疾病中脾胃气虚证的方药对比研究❋

王家琪1,王彩霞2△

(1.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辽宁 锦州 121001; 2.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沈阳 110847)

脾胃气虚证是脾胃疾病中较常见的证候,古代不同时期对其症状描述及治疗各具特色。故选取《金匮要略方论》《华佗神方》《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脾胃论》《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和《医方集解》9部两汉至明清各时期代表性医书,通过对其中脾胃气虚证的症状及治疗方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脾胃气虚证的症状描述逐渐向细化发展,治疗在补气的同时,汉晋时期多兼用温补药物,金元时期多兼用升提药物,明清时期多兼用利湿药物,各时期对于脾胃疾病中脾胃气虚证的治疗及学术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脾胃疾病;脾胃气虚证;方药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疾病的治疗是脾胃学说的核心,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在不同的脾胃疾病中,证候相同即可用相同方药进行治疗,疾病的本质可以通过“证”来揭示。脾胃气虚证方药规律的研究对脾胃疾病的临床治疗意义深远。

本文选取9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医书,并将秦汉至宋、金元、明清3个时间段分为3组,对脾胃气虚证在古代不同时期医书中的症状、治疗方药等进行对比,探究不同时期脾胃气虚证的治疗特点,为脾胃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名词术语标准化

证候名称参照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症状名称参照《中医大辞典》[2],方名参照《中医方剂大辞典》[3],中药名参照《中药大辞典》[4],并结合各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等内容,对所涉及的证候、症状、方剂、中药等名词术语进行标准化。

1.2 纳入标准

《金匮要略方论》《华佗神方》《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脾胃论》《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和《医方集解》9部医书中,在方剂所治疗的证候名称、定义、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中,有1项或多项出现脾或胃字样,并符合脾胃气虚证标准即为纳入范围。

1.3 排除标准

所载内容虽提到脾胃但与脾胃疾病无关,或不符合脾胃气虚证诊断标准。

1.4 处理方法

1.4.1 检索与录入 将筛选并标准化后的数据录入Excel2010表格中建立数据库。

1.4.2 分组 按照成书时期进行划分,分为汉晋至宋朝时期组、金元时期组和明清时期组。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方剂中药物的频数比较

表1显示,共录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353首,其中汉晋至唐宋时期组58首,金元时期组10首,明清时期组285首。在所有药物中出现频数最高的是白术为168次。汉晋至唐宋时期组药物总频数为538,频数较多的药物为白术、人参、陈皮、甘草(炙)、肉桂,占此时期用药总频数的33.09%;金元时期组药物总频数为101,出现频数较多的药物为人参、陈皮、甘草、白术、苍术,占此时期用药总频数的32.67%;明清时期组药物总频数为2375,出现频数较多的为白术、人参、陈皮、干姜、甘草(炙),占此时期用药总频数的23.45%。

表1 脾胃气虚证不同时期常用药物

2.2 脾胃气虚证不同时期主要症状比较

表2显示,按照纳入标准所录入的方剂涉及症状中,汉晋至唐宋时期组症状数为42,总频数为167,出现频数较多的为四肢无力、不下食、不思饮食、呕吐、羸瘦,占此时期症状总频数的53.89%;金元时期组症状数为46,总频数为73,出现频数较多的为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呕吐、泄泻、肠鸣,占此时期症状总频数的28.77%;明清时期组症状数为188,总频数为1143,出现频数较多的为不思饮食、饮食不消、不下食、呕吐、泄泻,占此时期症状总频数的22.4%。

2.3 脾胃气虚证中不同时期主治症状相同的同名方比较

表3显示,按照纳入标准所录入的方剂中,共有2个同名方剂,其主治症状相同但组成不同,分别是生姜和中汤和薤白汤。生姜和中汤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下、口干虚渴、四肢困倦。在《脾胃论》和《普济方》中组成相同的部分包括柴胡、藁本、羌活、升麻、苍术、生甘草、炙甘草、陈皮、人参、白术和葛根。《脾胃论》生姜和中汤中还使用了酒黄芩和生黄芩,而《普济方》则使用了黄芩和酒黄柏。薤白汤主治脾胃气虚弱而致的不能饮食、食即呕吐、四肢羸瘦、少力,在《太平圣惠方》和《普济方》中组成相同的部分包括薤白、枳实、大枣、粳米和豉,同时《太平圣惠方》较《普济方》增加了陈皮和生姜。

表2 脾胃气虚证不同时期主要症状

表3 脾胃气虚证同名方剂不同时期比较

3 讨论

3.1 脾胃气虚证的症状描述逐渐细化

表2显示,从各时期脾胃气虚证症状出现频次中可见,不思饮食、饮食不消、不下食、呕吐、泄泻、四肢无力等为主要症状。金元时期虽未有症状超过10次,但是排列在前的症状和前文所列举的症状相似。《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阴阳俱虚者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普济方》中同时指出,脾胃既虚、冷热之气易为伤动,食饮或冷或热多致不消,使阴阳交争冷热相搏,故令脾胃不和。《备急千金要方》和《普济方》从病机解释了这些临床症状出现的原因,为临床实践中脾胃气虚证的辨证过程提供了依据。

从表2中不同时期的对比可以看出,四肢症状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消化系统症状逐渐增多,凸显了中医对脾胃疾病临床症状的描述,逐渐倾向于以具体疾病部位相关的症状为首要对象。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四肢倦怠无力可为任何脏腑气虚证、阳虚证或血虚证的表现,但如果首先明确是否存在呕吐、泄泻、恶心、心腹疼痛、肠鸣等症状,就可以快速判断出疾病病位,这对后人在依据方书记载诊病的过程中进行快速诊断施治大有裨益。

3.2 脾胃气虚证的治疗以补脾气燥湿为主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白术、人参、陈皮、炙甘草在不同时期的应用排名均处于前列,而且在很多方剂中四者同时出现,可见其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重要药物。

表1显示,白术在脾胃气虚证的治疗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明清时期优势更加明显。白术味甘苦性温补脾燥湿,且止泄泻、进饮食、祛劳倦、止肌热。明朝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对白术就极为推崇并指出:“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5]?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可见明清时期医家在炙甘草、陈皮和人参的配伍下重用白术,在温中理气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同时,开始逐渐注重化脾湿健脾,对症治疗胸脘痞闷、身重嗜卧、留饮痰逆等临床表现,从而提升了对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表1、2可以看出,腹胀痰逆症状频数排名有下降趋势,明清医家重用白术健脾化湿的疗效可见一斑。

炙甘草在治疗脾胃气虚证时,其主要功效并非调和诸药。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且炙甘草与人参相配补气健脾生津液,养心宁心安心神,治脾弱气虚、食少、乏力、便溏,可见炙甘草、陈皮和人参均可治疗脾胃不足,但侧重点不同。炙甘草重在补气散表寒,陈皮重在开胃消谷,人参重在调中补气、温煦脾胃[6]。三药与白术合用,可补脾胃、散中寒、理气消谷,在脾胃气虚的疾病中均可使用;医家在治疗脾胃气虚证时多着重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饮食不化、脾为湿困等症。这也与前面所述脾胃气虚证不思饮食、不下食、呕吐、泄泻等主要症状相一致。

由此可见,汉晋至明清时期在治疗脾胃气虚证时,白术处于主导地位,同时补气药物为主药的地位是任何药物都无法取代的,所以治疗脾胃气虚证以补脾补气燥湿为主。

3.3 汉晋兼温补,金元兼升提,明清兼渗利

除白术、炙甘草、陈皮和人参外,汉晋至宋时期的肉桂、干姜,金元时期的柴胡、升麻,明清时期的茯苓等在治疗脾胃气虚证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其中肉桂可治疗腹内冷痛,干姜也有温胃之功,柴胡、升麻则为升提脾阳之药,茯苓则重于健脾和胃、利水渗湿。概汉晋伊始,继张仲景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7]后,在脾胃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中,医家多以实脾、顾护脾胃为治疗脾胃疾病的主要方法;金元时期,继张元素提出风药之名后,李东垣等医家继承其学术思想,在治疗脾胃俱虚证时重用风药升阳举陷,其最常用之药即为柴胡、升麻;明清时期由累积频率可知,治疗应用药物种类繁多,同时脾胃湿热理论盛行,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之药逐渐被广泛应用,故白术、茯苓之类应用较多。

由此可见,在治疗脾胃气虚证时除补脾胃之气的主药外,汉晋至宋时期医家多重温补脾胃,金元时期医家多重升提脾气,明清医家多重健脾利湿。

3.4 同名方剂配伍改进,组成药减力专

在研究过程中,随着脾胃学说不断发展,不仅新增了治疗脾胃气虚的方剂,而且部分原有的方剂也得到改进和完善。明清时期的生姜和中汤中酒黄柏配合黄芩使用,使该方剂在原有治食不下、口干渴等症状的基础上更增利湿止泄之功,治疗范围更加广泛;明清时期较宋减少了薤白汤中的陈皮和生姜,治疗脾胃气虚补气力专,可见方剂的药物组成处于不断的演化和改进过程中。

通过秦汉至宋、金元、明清3个时间段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脾胃气虚证的症状描述不断向细化发展,在补气对症治疗为主的同时,汉晋时期多兼用温补药物,金元时期多兼用升提药物,明清时期用药种类繁多并多兼用利湿药物。脾胃气虚证的症状描述及方药治疗在不断发展完善,这也使脾胃学说的发展更全面。

[1] 朱文锋,王永炎,唐由之,等.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2] 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 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4] 赵国平.中药大辞典[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 汪昂. 新安医籍丛刊. 本草备要[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1990:2-5.

[6]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701.

[7] 张仲景. 金匮要略[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

PrescriptionComparativeStudyAboutQiDeficiencyofSpleenandStomachinSpleenandStomachDiseaseinAncientBooks

WANG Jia-qi1, WANG Cai-xia2△

(1.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JinzhouMedicalUniversit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epartment,Liaoning,Jinzhou121001,China; 2.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asicMedicalDepartment,Shenyang110847,China)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syndrome is common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Its description of symptoms and treatmen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ancient times. Passing on the neaten of representative books from Han dynasty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such asJinguiyaoluefanglun,Huatuoshenfang,Zhouhoubeijifang,Beijiqianjinyaofang,Taipingshenghuifang,Piweilun,Shiyidexiaofang,Pujifang,Yifangjijie,and so on, comparing analysis of the formulas of the symptoms and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in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and finding the description of symptoms of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become elaboration.On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of uscending Qi,doctors use tonify herb in Han and Jin,use upraised herb in Jin and Yuan,use discharge dampness herb in Ming ang Qing. Academic ideas of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in each piod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Prescrip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1700)-“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研究(2013CB531701)

王家琪(1985-),女,辽宁锦州人,主治医师,在读博士,从事脾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王彩霞(1963-),女,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脾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Tel:024-31207083,E-mail:wang_cai@126.com。

R256.3

A

1006-3250(2017)11-1622-04

2017-03-10

猜你喜欢

金元频数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梅樊璟 金元奕 陈傲宇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金元饺
频数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