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军格斗训练的演变研究

2017-12-31张宏春

军事体育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军事训练格斗我军

张宏春

(特种作战学院 一系,广东 广州 510500)

我军格斗训练的演变研究

张宏春

(特种作战学院 一系,广东 广州 510500)

军事格斗训练一直在我国军事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军格斗训练的历史演变过程不断受到国内外政治与经济形势、战争模式演变,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军队的军事格斗训练以是否围绕实战为目标经历了跳跃式的阶段性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重新走上了实战化的发展道路,这一趋势恰好是与全球化时期的特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相适应的。

军事格斗;实战化;训练

格斗是构成军事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战、夜战、侦察、捕俘中消灭敌人的一种军事技能,格斗训练可以提高军人的体能,培养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并转化为战斗力[1]。当今世界,各国的军队无不重视格斗的训练以提高作战主体的作战技能。由于军事格斗训练在我国军事训练与军队战斗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军事格斗训练的开展和实施。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回顾我军格斗训练的演变过程,并尝试结合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分析我军不同时期格斗训练的模式和特点。我军格斗训练的演变过程主要受国内外政治与经济形势、战争模式演变,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等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军队在八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战争、建国、文革、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军的格斗训练在这些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好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相对应的。整体而言,我军格斗训练的演变历程主要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

1 训练应急化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从我军建军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军事训练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应急化,即坚持“以战教战”的应急训练模式。军事格斗训练的内容注重操作与技能的灵活运用。军事格斗训练依据战争实际需求,以减少伤亡,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为目标。由于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等战争期间的特点,军队的军事格斗训练重点放在徒手格斗和冷兵器格斗训练上。军队在进行枪械格斗训练时更多的是进行枪械的拼杀,不注重招式的标准和完美与否,注重运用格斗过程中的杀敌与防卫效果[2]。在训练时间和场地上,也因为是特殊时期而没有固定与长期的时间和场地进行训练。格斗训练方法上,采用官教兵,老兵教新兵的方式进行格斗训练,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官。训练制度上,以战争中的杀敌和作战效果为训练依据,训练制度也不正规和不稳定[3]。

2 训练常规化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应急式训练已经不能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和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军事格斗训练也开始走向正规化与常规化[4]。在训练原则和制度上,中央军委提出了“少而精”“短而少”的原则,即“训练内容要少,院校学制要短,学习要抓住重点,求达精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以保证正规化训练的有效开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军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三从方针”,军队把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的要求,上升为军事训练的指导方针,并在全国着手建立军事训练机构和场所,让军事格斗训练的配套物质制度建设搭建完整[5]。这一时期,军事格斗训练开始系统编写训练教材,培育格斗训练师资,将训练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训练制度正规化,并推出全军大比武的模式,对军事格斗训练进行评估和考核。在训练内容上,军事格斗训练更多的放在了现代兵器的使用上,以器械格斗为主。训练注重操作与技能的灵活运用,以及军事格斗技术在全军的普及。

3 训练停滞化时期

文革期间,由于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军军事训练受到严重冲击,训练时间大为减少,官兵军事素质严重下降。期间,军事格斗训练也不能很好的落实,格斗训练效果难以评估。这一时期部队普遍存在着“训无大纲,教无教材,练无器材,学无条令,验无标准”的问题[6]。简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军事格斗训练,因为政治运动的影响,军事训练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军事格斗训练几乎停滞甚至倒退。

4 训练规范化时期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军队也进入了整顿和重建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军事训练事关军队建设和战争全局,是和平时期提高战斗力的主要途径,要把军事训练提高到战略位置。1981年9月,邓小平向全军发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号召,明确把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作为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加以确立[7]。这一时期,中央军委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进一步明确军事训练的基本任务,规范训练内容,提出原则要求,以推动部队正规化训练更深入地发展。军事格斗训练作为恢复军队建设的重要手段而重新被重视,并强调徒手格斗和器械格斗并重。在这一时期,一方面重新编写使用军事格斗训练的教材,开设军事格斗课程,培育军事格斗训练的教官。但是另一方面军事格斗训练也一定程度出现了军事格斗训练的体育竞技化和娱乐表演化等现象,格斗训练特别强调招式的完美和标准,军事训练不求实效,讲求队形的整齐划一,注重形式好看[8]。总之,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国家建设重点在于经济建设,因此我军格斗训练的意义主要在于恢复军队建设的规范化。格斗训练过程中特别要求招式的完美和标准,训练内容比较注重安全性以及可观赏性。

5 训练实战化时期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全球化使中国越来越紧密地卷入到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复杂而紧张多变的国际形势、周边的领土安全以及国内暴力恐怖事件的频发,都使中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备战式的军事训练理念应运而生。习主席强调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强军之要,大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同时指出:“要大抓军事训练,扎实抓好技战术基础训练和首长机关训练,加强检验性、对抗性训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练就遂行任务的过硬本领。”2013年军委强调“要解决好训为看、演为看、以牺牲战斗力的代价消极保安全的问题,让训练真正严起来,实起来,形成真打实练的鲜明导向”。部队的性质以及遂行作战任务的特点要求格斗训练必须紧密贴近实战,不能有一点水分,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华而不实,要严格贯彻“训战一致”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正确的训练理念,即训练一定要以实战对抗训练为核心。

这一时期,军事格斗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制度和考核方法都围绕着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及着重实战化的目标而产生了变革,格斗训练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军体拳一二三套的套路化和模式化训练,更注重多样化环境下的格斗技能、对抗训练和协同作战的战斗力和破坏力的培养;训练方法上,采用高科技技术、引进信息化战争的概念,模拟各种实战格斗场景和敌对环境,训练学员实战中的格斗技巧和心理素质。训练制度和考核上,评估方式向实战化发展,考核不仅仅是简单完成套路,而是在模拟战场中进行对抗和演习,把运用信息化技术的量化评估作为检验实战能力的主要手段。

6 小结

我军格斗训练的演变过程从1921年至今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历史阶段,我军格斗训练从战争时期的“训即战”模式(训练为保命,训练内容单一)发展到建国后和平建设时期的“训为演”模式(训练为展示,训练内容模式化),再发展到思近十几年的全球化时期的“训为战”模式(训练为备战,训练内容实战化),其演变过程始终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战争模式,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结构性因素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在大规模战争时期,我军的格斗训练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应急式特点;建国后有很长一段和平时期,常规化军队建设过程中格斗训练逐渐走向规范化和表演化;而到了近十几年,面对全球化下复杂的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坚持“训为战”的实战化军事训练道路成为我军的必然的出路和选择。伴随着实战化军事训练思想的回归,我军的格斗训练必然会在训练思想、训练内容,训练方式以及训练考核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变革与创新。

[1] 钱炳祥,刘小斌,罗荣宝.论格斗在部队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9(4):63—64.

[2] 钱炳祥,刘小斌编.格斗[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5):5—14.

[3] 李涛.人民军队练兵运动的历史回顾[J]. 军事历史,2013(6) :17—20.

[4] 霍双龙,马令行.人民军队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回顾及思考[J]. 军事历史,2013(3):27—31.

[5] 刘祖爱,肖学祥.论1949—1964年我军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7(1):52—55.

[6] 刘志青.“九一三”事件后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的恢复[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1):25—35.

[7] 李涛.人民军队练兵运动的历史回顾[J]. 军事历史,2013(6):17—20.

[8] 于大海. 新理论、新变革、新思维——谈军事变革下武警军事训练的理论创新[J]. 科技信息,2011(12):115—115.

AnAnalysisonTheHistoryofChineseMilitaryCombatTraining

ZHANG Hong-chun

(The First Dept. of PLA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 Guangzhou 510500,China)

Military combat training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military training.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ilitary combat training are constantly affected by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evolution of war mode, ideology and cultural values so on. From the 1920s to the present, the military training of the Chinese army has gone through a leaping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focusing on actual combat as a goal, and is now embarking on the road of actual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ization. This trend coincides with the particula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period of globalization.

military combat;training; actualization

2016-10-16

张宏春(1968—),男,江苏高邮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军事格斗教学与训练。

G852.4

:A

:1671-1300(2017)02-0017-03

猜你喜欢

军事训练格斗我军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从我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联合作战卫勤动员准备
基于对抗解释结构模型的军事训练方法可推广性评价模型
张伟丽 格斗玫瑰
地方高职学生军事训练组训模式创新构想初探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