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的相互渗透

2017-12-29陈松柳凤娟

求知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渗透

陈松+柳凤娟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与战略目标,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践行“五位一体”发展布局与战略目标的实践过程中,统一战线具有实践基础的地位与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使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渗透,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鉴于此,文章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生态伦理教育与统战教育的相互渗透进行一些探索,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生态伦理教育;统一战线教育;渗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进程中,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无疑是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严重障碍。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基础课无疑可以成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一条主要渠道和一块主要阵地。与此同时,统一战线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法宝,高校统一战线教育是党的统战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基础课程中,统一战线与生态伦理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

一、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的相互渗透关系

1.生态伦理教育视阈里的统战教育问题

“生态伦理在西方学术界又称为‘环境伦理,是关于人和自然的道德学说,是探索如何对待生态价值、人与生物群落之间、如何调节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伦理学。”[1]生态问题需要用道德尺度来调节和规范,即人们在道德上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人们也应该有一种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具体来讲,生态伦理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主体,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按照生态伦理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教育要求,通过受教育活动去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道德行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在定居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发现自然,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渐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这也是在爱国主义精神上的一种具体体现,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在生态伦理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统一战线教育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服务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祖国自然生态环境、矿产资源乃至一草一木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2.统战教育视阈里的生态伦理教育问题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治国理政的一个巨大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统一战线的共同利益基础,统一战线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有重要的利益基础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即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中。在“五位一体”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前提,是最基本的条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文明无法延续。在统一战线的视阈内,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生态伦理的构建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技发展方向和人们生活消费模式。需要在统一战线理论指引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生态伦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生态伦理观进一步垒实了统一战线的共同利益基础,是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利益所在。

二、基础课程中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渗透的体现

在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纵观教材内容,涵涉了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渗透的关联内容,现以基础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为例,简要举例如下:关于生态伦理教育,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第二部分内容中,阐明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强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就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就意味着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的同时,必须做到保护自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宗旨所在。教材第三章第三节关于“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部分中,强调促進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学生做到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作用和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抓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是与生态伦理教育密切相关的。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关于“社会公德”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内容中,阐明了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关于统一战线教育,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容中,阐明了关于“推进祖国统一”与“促进民族团结”的内容,强调中华民族是团结和睦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毫无疑问需要加强统一战线教育。因为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法宝,其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利益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统一战线的共同利益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关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见解中,强调“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一要求契合了统一战线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的精神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党内外各界力量、集中各方智慧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之不尽、充满生机的力量源泉。

三、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在基础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实践操作

1.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在基础课程中的理论渗透

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课程,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倦和排斥的心理态度。针对这一现象,基础课教师应该应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在基础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在理论上进行相互渗透,便是在基础课教育教学中深化教改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endprint

因此,将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在基础课中进行相互渗透,既有利于发挥统一战线教育的指导作用,为推动生态伦理教育提供思想保证,又有利于发挥生态伦理教育对统一战线教育的实践支撑作用,抓好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能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全国人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单个的个体、部门、地区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齐心协力,付诸行动,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即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过程是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利益。

2.生态伦理与统一战线教育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渗透

(1)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的专题式教学。在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题式教学。所谓专题式教学,指的是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打破以往的教材章、节、目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教材的内在思想内容和逻辑体系,由授课讲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与相互渗透,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设计,从而形成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的专题内容,围绕专题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首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性和超越性,在基础课中进行专题教学,有利于将理论问题进行渗透,比如本文所论述统一战线与生态伦理的渗透。在这一渗透过程中,生态伦理是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构成部分,属于社会热点问题,超越了教材的滞后性。其次,表明了教学手段的专门性和深入性。在基础课中开展专题教学,从教学手段层面看,尤其需要强调专题内容的“专”和“深”,避免有些教材内容重复累赘,让人生厌。最后,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开展专题教学,打破根据教材章、节、目来组织教学的限制,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教学。同时,开展专题教学,改变了以往按照教材的章、节、目来组织教学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

(2)搭建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基地与平台。在基础课中使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渗透,在教学形式上,应当注重搭建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基地与平台,这一教学举措,对于基础课中的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的相互渗透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来说,对于生态伦理与统一战线理论的实践渗透,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并建设好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的实践基地与平台,使两者相互渗透。这一教学形式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即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应该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使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犹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2]高校应通过搭建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基地与平台,从而在基础课中开展好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渗透,促使大学生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与统一战线教育相互滲透的基地与平台,行之有效地认识从基础课中学到的统一战线与生态伦理的理论知识的内涵、本质和规律,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至于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湘宁.生态伦理学研究综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
幼儿园课程渗透美术内容的教学策略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