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分析中小学惩罚教育心理学

2017-12-27黎润秋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小学

黎润秋

【摘要】中小学惩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受理论导向、固有观念的影响,本应作为教育和管理学生辅助手段的惩罚教育,长期以来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一块“禁地”。事实上,惩罚并非是一种不良教育手段,而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合理结合心理学理论进行惩罚教育,能很好地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品德,对于教育目的的达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惩罚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和作用,并且认真研究应用方式,以便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的。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惩罚教育;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中小学教学并不提倡惩罚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育方式依然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正确使用惩罚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其实是一种心理学论述。下面我们就通过简要论述中美两国惩罚教育的不同,提出几点关于惩罚教育心理学的思考。

一、中美惩罚教育的差异

中国中小学教育中,教师采取惩罚手段往往只是为了“罚”,对于能否起到教育作用则往往被忽略,教育的力度也因人而异。比如,对于认错态度较好的学生或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从轻处罚,对于那些不肯承认错误或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会加大惩罚力度。从这一点上说,我国中小学教育惩罚有失公平。

美国将惩罚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方式,其根本目的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美国是一个法制十分健全的国家,相关法律对于每一种教育惩罚方式都有明文规定。比如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教师可以用不超过二尺长、三四寸宽的木板打学生的臀部,但最多只能打5下。

二、“惩罚教育”的心理学内涵及作用

我们通常将惩罚理解为处罚,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惩罚因素是教育本质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当人产生某种反应时,机体表现出一种厌恶情绪和刺激,今后便会抑制这类反应的出现。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讲,既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要通过惩罚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等,使违纪学生能够改正错误行为,自觉遵守纪律和规范。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脱离了惩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势必会在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知所措,甚至崩溃,十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依据心理学原理,保证“惩罚教育”的合理性

(一)依据心理学规律,因人而异进行“惩罚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于“惩罚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师对两个学生说了一句相同的话,一位学生可能会理解为批评,另一位学生则可能认为是一种激励。因此,教师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承受能力,预想学生接受惩罚时可能产生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对待个性化的学生,也就是因人而异,避免千人一面,以免产生反作用。此外,同一个学生,面对不同的惩罚方式时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一些教师在惩罚犯错误的学生时,会采用冷嘲热讽或者忽视的态度,这种“冷处理”方式对于某些学生,尤其是自尊心极强的学生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这种伤害要远远大于体罚、训斥等直接惩罚。由此可见,保证学习氛围的和谐,是保证教学目的高效达成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树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找到学习的乐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做到赏罚分明

“社会学习”的理论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简单来说它所阐述的主要理论是,与直接学习同样重要的是通过观察进行间接学习,也就是“观察学习”,尤其是在学生之间,这种观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榜样效应,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榜样进行合理的奖励或者惩罚,其他学生在观察到这一行为或接收到这一讯息时,会主动做出与榜样相同的行为以得到奖励,或者会努力避免出现与榜样相同的行为,以免受到同样的惩罚。这种惩罚方式的优点在于,只对少部分学生进行惩罚,却能让更多犯错误的学生接受教育,避免再次犯错。

(三)根据“需求理论”,不伤害受罚学生自信心

在心理学上,人的需求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其他人的接纳和认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尊和安全感,才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并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教育学上这一点同样重要,比如下面这个案例。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教师的讲解,一个戴着耳机的男生却突然情不自禁地唱出声来,此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男生的身上,男生既感羞愧又深感恐慌,低头等待着教师的惩罚。教师却语气缓和地说:“谁唱得如此动听?只是没有完全放开,讲完课我们罚他好好地给我们唱一首怎么样?”这是一个经典案例,中小学生思想体系尚未成熟,往往会放大自己的错误,认为一旦犯错,就会失去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喜爱,产生心理阴影,甚至一蹶不振。但就像上面这个案例讲到的,教师在进行“惩罚教育”时,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一定会主动完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惩罚是一门艺术,而惩罚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我们需要看到,“惩罚教育”的重点是教育,而非惩罚,教师必须坚守适度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采取合理的惩罚教育方式,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习惯,提升教学质量。教育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民众也应转变谈“罚”色变的心理,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一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振利.美国中小学惩罚教育管窥[J].教学与管理,2006(5).

[2]魏萌.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初中阶段的“惩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8).

(編辑:张驰)

猜你喜欢

中小学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浅谈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试论当前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