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对一情境下的非指导性朗诵教学设计研究

2017-12-27何子熠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指导性母语口语

【摘要】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一对一教学情境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不谋而合。本文结合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与朗诵教学理论,对一次一对一情境下的朗诵教学设计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求得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用以提高今后朗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设计;朗诵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形成学生自觉、积极接受知识的环境。教师在教学时少下指令,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从而形成学生自我指向性的学习。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的个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因此在一对一的情境下,其优势会比较明显。本文主要记录的是以大一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为教学对象,以2017年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普宣传活动中的朗诵作品《我有祖国,我有母语》为教学内容的一次朗诵教学设计。

一、《我有祖国,我有母语》的教学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一名大一师范生,学习成绩优秀,口语能力强,通过平时的训练已经熟练掌握了普通话标准音的发音要领,吐字清晰,获得了普通话一级乙等证书。她对朗诵有极大兴趣,对相关知识要点只需稍加讲解就能掌握,能够很好适应“非指导”中要求的自觉学习。本次教学是在我校实训楼中的录播室进行的,其物理条件包括小型舞台、摄像机、话筒、灯光及幕布。现代化的设施和教室的明亮整洁给人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朗诵教学是师范生口语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推普宣传周的活动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为学生选择了训练文本《我有祖国,我有母语》。该文本的教学不仅能够训练学生朗诵的技巧,也能在朗诵的过程中激起学生与母语的情感共鸣。

二、《我有祖国,我有母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一般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适度调整。非指导性教学目标为“不指示”学习目标,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没有为学生设定“学什么”“怎么学”,而是让学生在诵读一遍文本后,根据她的表现展开指导,淡化了“学习结果”这一概念。

本次教学目标是在与学生一同探讨的动态过程中生成的,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说出了朗诵文本后的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也具有维系民族情感的功用。随后,要求老师介绍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查阅信息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相关信息及我国推普工作的现状及现实意义,了解母语对一个民族的意义,感知到《我有祖国,我有母语》的创作意图,最终形成了朗诵好这一文本的信心,激发了练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笔者认为,非指导性思想在朗诵教学中应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步骤的有机衔接,而不是与语言教学目标的对接。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朗诵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口语的艺术再现能力。

在朗诵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与学生交流,形成教师参与,学生练习的课堂氛围。形成读文本—说感受—谈不足—再练习的循环。具体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学生读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进行断句,画出使用虚音、实音的词;其次,教师适当提出建议,为学生诵读作品提供配乐、麦克风,并全程摄像;然后,和学生一起观看录制作品,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后感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第二轮训练。

(三)教学评价设计

非指导性教学评价侧重的是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自评。在朗诵练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每次练习后学生自己的体会。我们认为自我评价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不断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个性,与学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的构建。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没有给学生提出量化的评价标准,而是在和学生不断录制朗诵作品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肯定,发掘学生潜在的优势,通过认同与肯定促进学生诵读能力的提升,增加学生的练习动力与热情。

(四)相关教学说明

朗诵教学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组织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练习口语技能的同时,感受朗诵的魅力;在轻松的环境中,创设教学的趣味性。本次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朗诵教学实践,是对平时课堂教学的巩固与补充,教学的全过程以师生的对话为主,在交流的过程中,師生关系转变为同伴,有效避免传统口语教学中,老师讲解过多,学生练习较少的情况。

三、《我有祖国,我有母语》的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是基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的一次一对一朗诵教学,学生进行朗诵,教师负责引导。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一些学生因为紧张而羞于开口,常常在上过几周课程以后才和授课教师熟悉,缓解紧张的状态。而本次教学,通过自然情景的交流与虚拟的舞台现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了一定的练习效果。

本次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针对非指导性教学的朗诵教学设计主要源于对相关文献的查阅,而不是对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第二,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如果将教学对象扩大至3—5人规模的学习小组,也许效果会更好。

针对今后非指导性教学在口语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我们有以下建议:首先,“非指导”并非“不指导”,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自己介入教学的度,控制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的范围。其次,“非指导”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在平时储备相关知识,以应对课堂的突发情况,灵活控制教学氛围。

附 注

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教改课题“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师范生口语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子熠,1989年生,江西省九江市人,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从事普通话测试与语言教学研究。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指导性母语口语
母语
论指导性案例释法功能之完善
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技术优化——基于指导性案例司法应用的实证分析
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方法*——以行政类指导性案例为例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母语
指导性案例遴选标准的完善
口语对对碰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