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说“推敲”

2017-12-27周凤雏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定式意境

【摘要】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千古流行的“推敲”典故中选择“敲”字提出了质疑。不管是韩愈还是朱光潜,都给贾岛的这首诗下了“推无声而敲有声”和“推无人而敲有人”这两个预设的前提,拋开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两个前提都可以推翻。去掉思维的定势,似乎“推”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关键词】推敲;意境;思维定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推敲”的典故已为人们所熟知,据说贾岛一日于驴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炼之未定,吟哦之间,不觉忘世,惊动了时为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同他一起思索,得出“敲字佳”的结论。此事遂成“炼字”的佳话。

世人大多赞赏韩愈的结论,我想大概有如下考虑,首先,推无声,而敲有声,深夜月下,鸟宿树眠,万籁无声,此时响起了几声敲门声,以动衬静,更能显出月夜的静谧。正如王籍在诗中所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维也有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说明动静结合的道理,以动衬静可使静者更静。其次,推的前提是屋里无人,敲的前提是屋里有人,敲门一方面出于礼节上的考虑,一方面门里门外的人之间有情感上的呼应,气氛上比“推”更温暖。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面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称颂的妥当,他认为“推”自有推的道理:“推”固然显得鲁莽一些,但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纷扰。

笔者也认为用“僧推月下门”比之“僧敲月下门”更见佳妙,但理由并不同于朱光潜先生的。

韩愈和朱光潜的结论其实都给“推敲”预设了两个前提,那就是“推”者无声,“敲”者有声;“推”说明屋里无人,而“敲”显示屋内有人。其实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搬开本来不属于我们思想的石头,搬掉这两个既定的前提,我们就会感到豁然 开朗。

首先,为什么“推”一定是无声的呢?唐代的门应该是木制的,木门我们现在见得不多,但在农村旧房子和古建筑里仍可看到,木门推开是有声音的,会发出一声绵长的“吱呀”声。和敲门的“笃、笃、笃”的清脆相比,“推”的声音显然更调和,就“以动衬静”来说,“推”同样能起到这个效果,而在鸟眠人息、月影西斜、天地俱寂的深夜,万物(包括人)的生命节律必然放缓,月下散步归来的诗人心中自然也是清明一片。此时,“笃、笃、笃”敲门的声音节奏短促、尖利,必然会打破这万物的宁静,而“吱呀”的推门声节奏绵长低柔,正如夜的水面上轻划而过的大雁,雁过无痕,轻轻地划破夜的宁静,又静静地收敛,消弭于无形。就此而言,“推”的境界无疑更符合“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情境。

其次,为什么“推”就一定显示屋里无人呢?把“推”和“敲”的前提都设为屋里有人,相比之下,效果又如何呢?不错,敲门是显得恪守礼节,但推门不是更显得熟不拘礼吗?这样一来,“敲门”似乎显得疏离,而“推门”反显亲切。对屋内人来说,此时必已入睡,“敲门”礼则礼矣,但不免扰人清梦,不够意思,而“推门”却是轻轻的,生怕惊醒了朋友的酣梦,心中自有一份对朋友的照顾关怀,这种关怀的情感不更是一种温暖的人情吗?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的结尾写到月下散步归来,“轻轻地推门进去”,大概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不欲惊醒妻儿的美梦吧?当然,如果都是屋内无人的话,更应该推门而入了。

所以,当我们去掉“推无声而敲有声”和“推无人而敲有人”这两个预设的前提,推敲“推敲”,我们会发现“推”似乎比“敲”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当然,不管是几百年前的韩愈、还是几十年前的朱光潜、还是现在的我,都只是自己对诗人意境的揣测,或者说文学的再创造。诗人贾岛那时那刻到底处于什么心境、想要表达什么意境,只有他自己清楚。

但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旦离开了作者的怀抱,他就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它进行全新的理解和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品之有味。而在进一步解读过程中,我们又一次品味了语言的魅力,进入到诗歌的意境,捕捉到诗人的心境,享受到文字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探讨“推敲”,目的不在于论证“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于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而是要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即使是传世的佳话,也有重新推敲的价值。

而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在于推敲“推敲”,还在于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思想有时会被不存在的框子框住,形成一种思维上的定式,使得我们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破坏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多维性、全面性、复杂性。所以,重要的任务是打破思维定式,拆掉封在我们四周的本不存在的框框,重新对问题推敲推敲,这样我们会看到一个更丰富、更多维、更精彩的世界,进入更美好的文学体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胡晓明.万川之月[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

[4]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周凤雏,女,1975年生,江苏盐城人,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思维定式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高三学生解生物选择题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溯源创新文,纯朴立新章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