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似”与“不似”之间

2017-12-27赵燕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顾炎武借鉴文学创作

赵燕

【摘要】顾炎武反对模仿,力求创新,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文学创作思想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导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些“危险”的。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既要向优秀例文学习,合乎文体规范,做到“未尝不似”;又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色彩和语言风格,写出“我”出来,做到“未尝似”。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

【關键词】语文教学;顾炎武;文学创作;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顾炎武继承了晚明“性灵派”对复古文风的批判,反对统治者以“定格”来束缚文人学者的思想和才华,呼唤不拘一格的“俊异之才”。他以历史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诗文体裁的演变,认为一代应有一代之诗文,反对刻意模仿古人,主张文学应“有我”,应表现个人独特的思想见识,以及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征。顾炎武的这一文学思想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一、“用一代之体则必似一代之文”——提倡文学创新

为了彻底廓清复古文风的消极影响,顾炎武探讨了文学发展的规律性。顾炎武认为,无论是文学的体裁,还是语言文字的风格,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在《日知录》卷二十一《诗体代降》条说:“‘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势也。用一代之体则必似一代之文,而后为合格。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顾炎武认为文学的发展有内在的必然规律:从《诗经》到《楚辞》,从楚辞到汉赋,从汉魏的五言诗到六朝的骈体文,再到唐朝的诗歌和古文复兴运动,是一个“诗文代变”的必然的历史过程。这就决定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有不同的体裁和艺术风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顾炎武认为是由于“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的缘故,而时代的变化则呼唤着新的语言和新的艺术形式。作品的语言和风格只有与特定时代的文学体裁相适应,与人们心灵向往的新的语言和艺术风格的要求相适应,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

就像唐诗向宋词的发展一样,唐朝经济繁荣,故而唐诗有开 阔的气魄。唐诗在李白、杜甫之后已经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制高点,无论长篇短制、古体律绝都达到成熟的阶段,作家再难有新的突破,就需要另一种文体代之而兴,而词正是代诗而起的新形式。北宋经济虽然繁荣,但与唐朝相比就显得小家子气,这也造成了宋词的精致。如果说唐诗是一位端庄的大家闺秀,那么宋词就是一位灵秀的小家碧玉。即便是宋词,也在不断的创新,苏轼就是推进宋词创新的伟大人物。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以诗入词,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在词风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他的词具有旷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的创作个性;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试想,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文化会如何地因循守旧;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文坛是如何地千人一面。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也强调“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顾炎武的文学创新思想与他不谋而合,对我们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未尝不似,而未尝似”——追求辩证统一

顾炎武认为,从继承性来看,今人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体裁、语言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必然与古人有相似之处。但从创造性来看,今人的作品又必然不似古人。顾炎武以诗歌创作为例,对“似”与“不似”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知此者,可于言诗也已矣!”顾炎武强调,继承和创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以诗歌创作为例,一味追求“不似”,就会失去诗味;而一味模仿古人,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因此,真正的创作必须善于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似”与“不似”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他说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李白和杜甫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就在于他们特别善于处理继承和创新之关系,善于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独特的自我。李白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却有着豪放飘逸的个人风格;杜甫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却有着沉郁顿挫的独特色彩。与前人相比,他们的诗歌风格“未尝不似,而未尝似”,既含英咀华,从中国传统诗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又自出手眼,淋漓酣畅地发挥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才华。这对“似”与“不似”道理的阐述,与只讲创新而相对忽视文学继承性的晚明学者相比,是更为全面而深刻的。

顾炎武反对模仿,力求创新,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文学创作思想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导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些“危险”的。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既要向优秀例文学习,合乎文体规范,做到“未尝不似”;又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色彩和语言风格,写出“我”出来,做到“未尝似”。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顾炎武借鉴文学创作
顾炎武谢鼠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顾炎武家族藏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