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聚焦提升

2017-12-27兰国林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赏析

兰国林

【摘要】中华文化中涉及二十四节气的诗文有很多,其中主要反映的内容便是和农业劳动、生活生产有关。这些诗文主要阐释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展现出我国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本文对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进行赏析,凸显了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的不可估量地位。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等进行观测和总结的结果。二十四节气衬托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土圭测量太阳在正午时影子的长度,以此来分辨冬至、夏至、春分以及秋分这四个季节。一年当中土圭在正午之时,就是太阳影子最短之日,并被称为夏至。否则,即为冬至。当影子的长度适中时则为春分和秋分。发展到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随之出现。用天文理论解释二十四节气,就是一年内的太阳位置变化情况以及太阳发生位置变化引起的地面气候,之后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相等的份数,每一份代表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由此产生。二十四节气和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与季节温度以及降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管是日常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可用诗文的形式来表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民间二十四节气被编为一首歌谣,即:“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该诗的独特之处就是能够把二十四节气连接起来,形成七言律诗,并展示出了节气之间的规律,能够让人们在简单记忆的基础上更加了解二十四节气。

二、诗文中体现的二十四节气

(一)反映中华儿女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景

中华儿女在不同的季节进行劳动生产,仿佛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农耕图。多个农耕图的组合,便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出现比较早的一首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歌,便是《诗经》中的《七月》。《七月》是《诗经》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先民们在一年四季变化中进行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的开始描写的便是最冷时期十一月和十二月。“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这句诗表现出春天万物苏醒。接着描写夏季时期,展现出夏季的繁忙。随之描写的便是秋收和冬草,展现出人们一年四季中辛勤的劳作。另外,诗词中还涉及这样“六月食癎及癏……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主要描写的是不同季节采收不同果实,以此体验丰收的愉悦心情。另外,宋代诗人陆游写出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佳作,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是《时雨》。“时雨及芒种……处处菱歌长”,这几句诗中虽然文字简短,却体现出了二十四节气,展现出了农民的繁忙与欢乐。

(二)描写农家生活艰苦,农事活动是生存根本

中华文化对农家生活的描写,就能够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面貌。因为,农事活动是人生存的根本。很多文人都出身于农村。这些诗人都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宋代的田园著名诗人所写的《四时田园杂兴》是典型的农事活动诗词。如范成大在退居家乡之后所写的一首诗,主要描写的便是四个季节的特殊景象,也描写了农民的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农民在遭受压迫时期产生的生活苦难。

(三)寄情于景,四时感怀之作

诗人富有文学素养,一年四季中产生的景物变化都可能成为诗人写作的素材。南唐后主李煜便通过对春分的描写来展示出自己的离愁,典型的代表作便是《清平乐》。诗中写道:“别来春半……更行更远还生。”让人感受到诗人伤感的情怀,也通过落花来表现李煜的离愁之情,能够让情与景相互交融。

另外,极富创作之意的诗圣杜甫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比较优秀的便是《秋兴八首》,他也可以称作节气诗中的灵魂。其中第一首中涉及的诗词是“玉露凋伤枫树林……白帝城高急暮砧”,通过该诗的描写能够展现出诗人悲秋之情,并阐释出了国运衰落。全诗中都蕴藏着杜甫的身世之感和国家之仇,通过悲秋的方式展现出了作者浓厚的哀伤之情。

(四)百姓不同节气展现民风民俗

二十四节气中涉及的立春、清明和冬至都是民间重点关注的。因为这些节气和农民的农事产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也比其他节日富有更深的文化底蕴。苏轼所写的诗词《减字木兰花·立春》能够展现出作者欢欣鼓舞的状态。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温暖的春风。在清明前后时期,人们便会到祖先的墓前扫墓。冬至时节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能够让人们在写作题材上找出灵感。冬至时期的诗词在唐宋时期比较多。比如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中的“去年至日老夫家……年年至日长为客”,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出来,写出了冬至时节的冷清,抒发了作者的无奈之情。同时,作者通过与杜甫的对比,还显示出了作者找寻自我安慰的心理。

三、结论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典型代表作,也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其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都进行了详细描述,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底蕴,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成为中华人民享受的宝贵财富。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品读,让我们感受到诗词文化的魅力,让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阅读。

参考文献

[1]张勃.危机·转机·生机:二十四节气保护及其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J].文化遗产,2017(2).

[2]尚超,周红.浅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5(7).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17。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赏析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