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首诗浅谈古诗教学

2017-12-27杨晓凤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形象气氛体验

杨晓凤

【摘要】古诗教学要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注重字词的理解,强调诗歌的整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感知形象,感悟意境,并把这种诗意的熏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深深地体验到诗歌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

【关键词】诗歌;字词处理;形象;意境;体验;气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学习诗歌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能背誦几首唐诗,说出几个名句,把唐诗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而应该轻轻松松去感觉、欣赏诗歌所创造的或优美或壮丽的意境美,并把这种诗意的熏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深深地体验到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学会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存,让我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学到宽容、理解和慈悲。

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带入学习情境

一堂课只要能迅速地使学生沉浸于文章中,形成一种恰当的氛围,导语就是优秀的。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过渡到《夜雨寄北》时,我这样给学生讲:“去年我曾经到过四川,当船过三峡,天下起了毛毛细雨,大家都有些扫兴,导游小姐说,大家应该觉得十分幸运,因为这个季节巴山夜雨是很少见,船到宜昌后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和几个同事共忆川中景色,窗外传来雨打芭蕉的声音,确实是感觉很好。”听课之后老师们评价说:“你太啰嗦了吧?讲自己的经历和诗歌欣赏有什么关系?”这样说我是不同意的,老师应当担负起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应当把生活中人们的经验,包括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这也是让语文走进生活,走进现在的一种方式。

现在一谈效率、创新就有人认为字词处理完全不必要,让学生在预习中或者上课时间自学完成,教师完全不管或只是进行预习检查。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字词的字面意思都不了解,套用心理上的一个名词,感知还没有呢,谈什么理解?我认为,应当拿出时间来和学生一起学习,注重这个学习过程,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明白理解才行。字词的理解掌握牵扯到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比如“宦游”这个词包含着古时候交通不便,在外做官多年不能回乡,一旦分开,可能就是生死离别,更多几分惆怅和凄凉。学生就会理解“同是宦游人”的同病相怜。当然字词处理采用的形式可多样,可以小黑板,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读读写写、画画记记,不管怎么样,学生要真正掌握。

二、给学生创设形象又充满意境的语文课堂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形象的东西,诗歌更是以形象取胜,东坡居士才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之感叹。这或宏大、壮丽、高远或精微、优雅、静谧等形象才可以构成诗歌之美。教学中形象的展示感知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形象可以物化为照片、绘画甚至卡通、小工艺制作,形式不一而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勾勒出一幅催人泪下的形象“白发苍苍,年迈无力,蹒跚而行的老人和淳朴又淘气的孩子”。这一幅画面画得太正式就没意思啦,设若用朱德庸式的漫画来表现,那简洁的线条、夸张的形象一定会使人感触良多的。

课堂上使用的形象等可由学生来制作完成,毕竟互联网时代,出门旅行的人也多了,资讯是丰富的,学生的各种美术技巧也是可以信赖的。在学生准备过程中,也就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魅力。一个学生到过四川,带回了都江堰、岷江的多幅摄影作品,照片一展示,那苍苍茫茫的水域、蓊蓊郁郁的森林、升腾的雾霭立刻把学生带入“风烟望五津”的画面中。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用一幅剪纸“朦胧的烛光透过木格的窗子,两个人在交谈”,其中意境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教师在准备资料时不要排除“另类”的东西,也许正是孩子们喜欢的呢?《夜雨寄北》中有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我就找一幅“无边的芦苇荡,枫叶荻花秋瑟瑟,红日西下,彩云满天,一只孤独的鸭子翘首企盼,似乎在等待谁的归来”这种拟人化的图片,比“一个人窗前沉思,高楼独依”更有寓意一些吧。再扯远一点,这种图画选择也能使人联想到自然的和谐、美丽、宁静、淡雅吧。

形象,这里不应该仅仅包括实物性的东西,还可以由语言来组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很多孩子都看过,那高空落下,珠玉飞溅,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更有现场感和真实感。我这样说是想告诉老师们,不要把“形象的资料准备庸俗化”完全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把不能用实物展示的东西也用实物,那样就形式化了。声音语言、肢体语言的描述力也是很大的,不要以偏概全。

诗歌欣赏教学的精华所在就是对意境的领悟了,意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教学中不要把诗歌逐个字词、逐个句子进行分析、讲解,甚至翻译,把好好的一首诗弄得支离破碎,尤其是不要分析什么“名句”。很多人把分析“名句”当作一堂课的“题眼”“重点”。须知道,一两句是建立在其他句子的基础上的,和全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拎出了一句,就损坏了全体,会一叶障目、不见全森。要避免一首诗学完了,学生只记住了一两句所谓的“名句”,那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了。

总之,诗歌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学习、欣赏环境可以由师生共同创造,老师不是在教,而是沉浸于美的感觉中,学生也不是在学,而是在欣赏、参与,从中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愉悦。这里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原来人们常讲的“平等、民主”,而应向更高一层迈进,那应是生命的交响乐,是一个生命和众多生命的和谐相处,是共沐在诗歌艺术的阳光中,共同吮吸着诗歌艺术的芬芳。课堂上千万不要哗众取宠,追求什么活泼、生动、热闹,看起来锣鼓喧天,其实所获了了。真实地生活,平实地讲话,与自然、与其他生命敞开地交流。就比如诗歌的朗诵,和理解诗歌是相辅相成的,不要去追求什么断句法之类的技术技巧,而是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你就享受了诗歌语言的艺术、实质和魅力。那种心灵的真实、生命的体验是值得我们一生享受和追寻的。

(编辑:张驰)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象气氛体验
2023.06六月羽坛:奥运积分赛的气氛终于来了
CREATINGAN ATMOSPHERE
写出画面的气氛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