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目中有生的教学思考

2017-12-27耿克荣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策略思考语文教学

耿克荣

【摘要】小学时期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是进行人生基础教育的重要时间,是打好人生基础的第一步。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作为老师需要思考自己的教学对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目中有生的教学思考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中有生;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对教材文本做个性化的閱读感悟,需要学生之间做合作意义上的探究。小学生能够这样吗?也许人们会持怀疑态度,小学生是否有如此能力的。其实,也应当就是相关意义上的不尽然。为什么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不一样?她所执教的小学生就是天才?否矣!但窦老师心中有她执教的对象,有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性形象,是窦老师将每一个孩子都看作不一样的艺术品。因此,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目中有生,现将平时语文教学的目中有生拙于笔端,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一、目中有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定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们都以为让学生去多读和多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确定了学习语文的自主地位。其实这样的做法还是比较机械的,体现不出学生任何意义上的自主。试想,你让学生读,学生就读;你让学生写,学生就写。是自主行为的体现吗?体现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行为吗?应当是完全不可能体现的。你让学生读,学生就真正想读,也就真正能够读好吗?你让学生写,学生就真正想写,就真正能够写好吗?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可能。因为人们所要求学生的都不是学生所需求的,更不能体现出教师的心目中有学生,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就有学生的许许多多需求。心中没有学生,教学训练不能体现学生的需求,正说明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心中是没有学生的,或者夸张一点儿说,没有所有的学生。所以,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文字之浅表层面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文学内层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自主;文化深层意义上的感悟,让学生自主。真实意义上的一切让学生自主,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是幸福的,因为学生感到的是老师的心目中有自己。这时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的一切活动中。

二、目中有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训练高效是一定的

学科课程教学是离不开训练的,没有训练的学科课程教学起不到任何巩固作用,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但即使让学生进行训练,得不到高效的训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训练一定要以高效作为追求目标。如让学生去做读书的训练。读书,要么就不要让学生读,要读就要读出高水准、高质量。让学生读出高质量,不是苛刻学生,对学生而是极其有益的。如让学生去多读,可以说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去多形式地读,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开始读,可以为朗读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去朗读,可以进入理想的阅读感悟境界,可以向着阅读感悟纵深方向迈进;学生去吟读,不仅为了感悟,也可受到经典作品的情操陶冶和心智的启迪。如让学生去做习作的训练,作为小学生,心目中如果真正装着学生,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如让学生开始学习习作,不要对学生提出苛刻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即可。如心目中没有学生,就会拔苗助长,要求学生去写有意义的东西。小学生阅历不丰富,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如何写出感人至深的有意义的文章来?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可。所以,目中有生的习作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训练的高效主要建立在学生能够去写有意思的东西,学生自己感到有意思的东西即可。

三、目中有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探究质量是一定的

学生学习语文,需要自主学习,自主地读是手段,而悟则应当是目标。语文学习的悟,与自主、探究、合作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这里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其探究是核心,是根本。语文教学的目中有生,需要学生以探究为核心,需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探究能力,提高探究水平。语文教学,学生探究,不是比较粗制滥造地一切都交由学生去完成,需要教师去引领。而高质量的引领,教师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因为教师不走进学生的知识、生活、心灵世界,引领学生的探究则可能就不得要领,甚至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本末倒置。让学生能够探究,需要学生具有实质意义上的探究,那探究就需要由浅入深,就需要呈现出学生探究的螺旋上升。对探究的内容越深越好,对探究的能力越高越好。让学生去探究,我们也需要从基础打起。小学语文教材篇目的文章运用是极其讲究的,也是相当独到的。让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则可促进学生进行文学和文化意义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平时的语文教学,抓住一些比较关键的文字,给学生以探究的时空和机会。如学生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让学生探究“少壮工夫老始成”为什么不是“少壮功夫老始成”?“工夫”和“功夫”一字之差,奥秘何在?让学生去探究,就可以探究出实质的东西来。引领学生探究,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需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如探究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如果学生能够真正静下心来,那学生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形成探究成功的源头活水,即从听、读、说、问、思中来。

参考文献

[1]陈树民.领悟朗读教学要义[J].七彩语文,2015(3).

[2]方德佺.文本语境值得关注[J].小学教学设计,2017(9).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编辑:马梦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策略思考语文教学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表达的思考